搜索
禾源的头像

禾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10/06
分享

岩骨花香

 

岩骨花香

      禾  源

(一)

一杯橙色的茶汤,香气氤氲,营造了一个静谧深远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观色闻香,会看到火的通红,水的清冽,茶树的碧绿。虽说水火不融,可总是相克相生,正如这杯茶,就历经过近亿万年水火共生。

一场造地运动,地从水生,再一场火山爆发,山崩地裂,条条火龙侵入岩体,重构地质,造就了武夷山红色砂砾岩的丹霞地貌。大火过尽,洪水滔滔,浇透了这块土地,流成了九曲溪流,一弯一孕宫,一滩一生机。水与火造出了生灵大家园,岩隙间、大地上长出草木也长出了茶树,群花竞放,各种生灵孕育而生。

人,随水而迁,逐草而居,伐木建构,开荒种地。草木不仅是邻居且是裹腹之源。食叶、食果、食茎、食根。也就在这饮食中认识了茶。“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人反客为主,给草木、生灵命名加封,就有了茶的称谓,造字者便以草为首、人居中、木为根,造出茶字,写下茶、生态与人和谐一家。

火,永远是生命延续的生力,村里人常以灶火不熄喻家族代代繁衍;水,永远是生命的生机,村里人常说一滴露养一株草。水火交融把日子一天天煮熟,嚼着日子的人一天天认识世界,改变自己。在一场场不停歇的水火交流中,人越来越聪慧,远古的生存方式渐行渐远。到如今许多人不再向草木觅食,不再向草木问药,都市里的草木成了风景,这些草木也完全失去了在野之趣。茶树与人不同,它生长在武夷山上,根扎红色砂砾的岩隙里,汲取地泉,叶沐阳光雨露,吸纳花香野嗅,偶尔在轻纱笼罩中缀上滴滴露珠,参加天地间一场场盛会。千年、万年、亿年始终如一。借一树的碧绿,把天之蓝、海之蓝留在山野,借水火的交流,把在野的茶味花香蓄在叶中,橙色的茶汤呈现出武夷丹霞地貌的原色。片片茶叶片片心,怪不得人们说武夷山的茶是岩骨花香,喝一杯吞下的是远古留爱、大地留情,野趣横生。

(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站在人的角度思考所得。若从万物生长而言,一方水土则是铸就一方品质,应验着古人所说的“南橘北枳”的道理。一样的种子,一样的种植方法,只因水土不同而品质差异。武夷山的茶能垂青朝野,代代传名,就因为这方水土的养育。

历史的笔墨毫不吝啬地赋予在野之物能走进庙堂的高境,民间传说也喜欢攀龙附凤。武夷岩茶的花香里少不了书卷味,少不了神奇的传说。宋·朱子安《东溪试茶录》记载:“北苑贡茶,官私之焙千三百三十有六,而独记官焙三十二。”此中,水与火的交流中是茶香弥漫。担担茶青怀有赶考心愿一路奔跑,每一灶的火燃烧着金榜题名的光耀。茶艺师的每个动作心存敬畏,揉、捻、搓、拔,样样走心。观颜察色,不逊于科考的审题答卷。敬畏之心与匠心同在,换回了“大红袍”的传说。一个传说道出武夷山茶的功效,道出茶的果愿,道出走进庙堂尊贵身价,道出武夷山人的感恩情怀。历史一样悠长,茶艺可以借鉴,故事可以一样精彩,可武夷山这一世界地质公园的地质不可复制,这块地养出的武夷岩茶,只能是独一无二。

山水固守一方,薪火一代代传递,就如九曲溪里的流水源远流长,武夷山的茶史一篇接着一篇抒写。商周初具,唐见书云:“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晚甘候”便是武夷茶的初名。宋出贡茶,元封“御茶园”,明出“乌龙茶”,清涌现各类名从。新中国建立以来,茶业沐新风,产地扩大,品种增加。到2002年武夷岩茶被国家确认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 按产品分为大红袍、名枞、肉桂、水仙、奇种五类。如今“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如三月春风,暖过一棵棵茶树,这是新时代的“请雷而摘,拜水而和”。武夷茶史的篇章越写越大,茶味越来越浓。到武夷山看景陶冶情操,品茗清心明志。

(三)

有句俗话“人在厝,名在路”。武夷山茶扬名海内外,一样是从万里茶路传出。

下梅村,一泡茶泡出茶色的古村,万里茶路从这里启程。足踩这个端点,一路风尘把自己颠簸成一片茶叶,停在邹氏宗祠的门楼跟前,仰面拾取一幅幅精美的砖雕,贫瘠的双眼露出贪婪的目光,一次次地向上攀爬,要在雕饰的一道道纹理中寻觅邹家的万里茶路。几百年茶色的熏染,许多的艰难与险阻,阴谋与智慧,冒险与拼搏,就如一片片茶叶,在日日的煮泡中淡去。道道刀工凿痕,深深刻下的是邹氏恪守“诚信经营,致富履义”的商德。品德烙在心头,茶路走在脚下,思绪一回回从门楼顶上滑落,像一粒粒茶籽回到大地。邹家先祖也许就像一粒茶籽一样,不小心落土到下梅。这一落,落准了穴位,长成了一棵茶树,茶树又长出许多的茶籽,茶树成片,邹氏成村。祖辈耕种,子辈经营。薪火相传。

传艺先授器,耕种需要刀、锄、耙、剪。样样铁器,代代传承。铁铺炉火压下不灭的火种,跟着下梅人的作息,夜歇日燃。路边一间夫妻打铁店正在忙碌着,呼噜呼噜风箱把炉火吹得通红,吐出火舌吞下铁块,黑铁被烤红,便是一顿叮叮当当地锻打。一轮过后再一轮演绎,反反复复,锤铁相击,水火的对话,刀锄登场,一路披荆斩棘,斩获下梅村的一切:茶行、码头、商号、钱庄……一直延伸到到“乔家大院”。

别过铁铺便能看到村弄边有许多阿婆在拾茶梗,进一家一户的大门,发现那些出自铁铺里农具新旧相聚,列阵在下廊或后厅,亮在厅里的是一焙焙的茶。我在一家的茶焙上抓了几粒茶放在口中慢慢嚼着,嚼出香味,味蕾生津,吞下一口,像收拾一把刀放到后厅,再吞一口,收拾一把锄,放到后厅……直到透满心田。走到“晋商万里茶路起点”石碑前,我看了看晒在路边的茶,情不自禁转过身,看了看石碑背后,找一找是不是也搁有几样铁质农具,万里茶路的一路显赫声名少不了它意志与锐气,这一回顾才放下心随万里茶路而行。

(四)

武夷山的茶生长在自然之道中,制茶工艺相传在匠心与良心之道上,茶走万里,遵循诚信之道,品茶也品出茶道来。第一道 恭请上座,第二道孟臣沐霖,第三道乌龙入宫……一直品到第十道。道道行走在茶的文化大道上。喝、品、回味,风雅随岩韵而至,文质彬彬随伴花香款款飘逸。

文化是根,是的,有根才源远流长;文化是茎,是的,有茎才能枝繁叶茂;文化是花与叶,是的,有花与叶才有繁花似锦。武夷山的茶文化,就是一株长在丹霞地质上不老茶树。

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大红袍》,就是这株茶树一场讲述。以声、色、电、光把水与火演绎成光影。山还是那坐山,水还是那道水。茶的历史本就是从这些山水走来,它就是本色幕景。只是当代的楼舍成了历史舞台,古今同台。张艺谋导演,借看台旋转,转换时空,把几百年的历史转动起来,并转到每一个观众面前。茶养身,茶养性,茶缔奇缘,不管是治好赶考举人的病痛,殿试得中了状元,还是医治皇太后的顽疾,总之奇因结善果,岩茶得皇赐“大红袍”。本以为这是茶的最高荣誉,可没想到武夷山还成双世遗,捧回了人类共享自然与文化的桂冠。

看山看水看节目,读山读水读人文,在武夷山就是读这一株茶树。读懂它,不仅能看到它前生今世,还能读到它的今生来世。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