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柳书波的头像

柳书波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2/05
分享

拜谒三苏园

 

柳书波

因为热爱文学,喜读唐诗宋词,我自幼就崇拜苏轼。苏轼的词不仅横弋于大宋王朝的天空,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永不陨落的耀眼明星。他的天才、灵动、超逸、旷放和大智都令我极度的仰视。那熠熠生辉、灼灼其华的名字,成为一个千古难越的高度,让我们永远葡匐在他的脚下。   

 去平顶山市郏县去拜谒苏轼墓,是我心中久久挥之不去的一种情结。在2012年初夏时节,我与三位文友一道终于了确了这桩心愿,拜谒了三苏园。   

它坐落在郏县茨笆乡苏坟村东南隅,距县城23公里。此地宋时属汝州郏城钧台乡上瑞里,苏轼、苏辙兄弟葬此后就改称苏坟村了,园内分布着三苏坟、三苏祠、广庆寺、东坡碑林、东坡塑像、东坡湖等景观。这里处在许(昌)洛(阳)古道上的小峨眉山麓,背靠嵩山奇峰,面对汝水旷川。园东西的两座小山由北向南逶迤而下,宛若两道剑眉。据在《郏县县志》记载,苏轼生前多次路过此地,见这里莲花山余脉下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形似类其乡” “状若列眉”,酷似家乡峨眉山,就议定以此作为归宿之地。

公元1101年,苏轼病死于常州,临终前,他给弟弟苏辙写信说:“即死,葬我于嵩山下,子为我铭。”第二年,苏辙和苏轼的幼子苏过一起,遵照遗嘱将其从常州移葬于此。苏轼死前,苏辙就已经隐居在今天的许昌,谢绝宾客,闭门著书。苏轼迁葬小峨眉后,苏过也迁到许昌定居,每年到父亲的坟上祭祀。苏轼、苏辙兄弟一生手足情深,患难与共。苏辙与夫人史氏相约,死后愿和兄长同葬一处。公元1112年,苏辙在许昌去世,其子依嘱将他葬在苏轼身边,从此,这里被称为二苏坟。到了元代至正年间,郏县县尹杨允到二苏坟拜谒。杨允认为苏轼兄弟之学皆出于其父苏洵先生,而其父葬在数千里之外的老家四川眉山,相距甚远,父子不好往来,于是在苏轼、苏辙两座坟墓之间为苏洵建造了衣冠冢,并在附近的广庆寺里建起了三苏祠。这样,原来的二苏坟就成了三苏坟。近年来,经过当地政府的进一步扩建之后,现在这里整个称之为三苏园,是当地一个著名的风景游览区。

苏轼为什么把墓地选择在这里呢?答案还得从这里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中去找寻。

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在“唐宋八大家”中占三席,可见苏氏父子三人在中国文坛显赫的地位。父子三人中,苏轼艺术成就最高。苏轼一生官场多舛,辗转南北,仙逝后既没葬在故乡四川眉山,也没葬在客死之地常州,而葬于河南平顶山郏县,这与中国传统的习惯不符。其中的原因学术界一直有争论,在众多的说法中,以这里的嵩山周围地区“土厚水深”,为北宋士人所崇尚这一观点,被多数专家学者所认可。其实,“苏轼葬郏”这是和当地地理环境及当时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里有道家名山莲花山,自古名山埋忠骨。三苏坟就位于郏县的莲花山下。莲花山,名山也。莲花山后来又叫“小峨眉山”。郏县的莲花山有九座山峰,状如九朵莲花,与位于太行山第一峰的二朵莲花山老爷顶,湖北的四朵莲花山武当山金顶,并称道教的三大圣地。因郏县的这座莲花山,在太行山莲花山老爷顶和四朵莲花山武当金顶之间,又称中顶莲花山。“三顶”在道教史的位置和道众心目中,中顶的地位和辈份都高于其它“两顶”。

在这里还有黄帝钧天台。那是华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问道的地方。《庄子·在宥》说:黄帝当上天子的第十九年,到崆峒山拜见道教的始祖广成子,求治国修身之道,驻跸平顶山市的郏县钧天台,奏钧天广乐。这样,这里便成为中华民族音乐的发祥地。2008年钧天广乐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钧天广乐作为伏牛山文化圈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活化石”,受到国家的保护,标志着位于伏牛山文化圈内的郏县钧天台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地位。

走进三苏园大门,一方湖水映入视野,岸边垂柳在微风中轻轻飘动,湖中水波荡漾,阳光下湖面上泛着粼粼波光。这就是东波湖,占地66亩。这66亩,这正巧合了苏轼66岁生年。
据导游介绍,广庆寺是宋仁宗皇帝时修建的。由于“寺因坟显”这里还被称为苏坟寺,后来到高宗皇帝时被改为广惠寺。现在的寺内建筑大多是晚清所建。不知什么原因,这广惠寺名字经历了这么多年却依然是广庆寺的牌子。这种坟、祠、寺三合一的现象在我国还是非常罕见的。

寺院后面便是三苏祠了。进入三苏祠,迎面看到的是苏轼父子三人的彩色泥塑像,苏洵居中,形态高大,苏轼、苏辙分列左右,形态与其父亲相比尺寸有所缩小。站在三苏像前,崇敬之心不由令我们一同默默双手合于胸前朝拜,以示敬意。这三苏泥塑像是元代所建,在全国都是极为罕见的,仅此一处,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文革期间,这里被改为学校,本来塑像是要被红卫兵砸烂的,是学校的老师在塑像前砌了一堵墙,并在墙上挂一大幅毛主席像,才幸免于被当年的“破四旧”毁坏。

出了祠院顺东便门进入碑林环廊。镶嵌在墙壁上的碑刻,令人眼接不暇。碑文全部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依次由草书、行书、楷书、隶书、篆书排列,一面面碑刻凝聚着书法家对一代文学、书法大师的敬仰,他们把自己的思想和技艺溶入到作品中,或豪放,或细腻,或灵动,或古朴,或精致,姿态纷呈,蔚为壮观。这里收集了100位中国当代书法名家的墨迹,其中还有毛泽东同志的手书。由于全词共100字,就有100人同书,共100幅,这也蕴含对苏轼的崇敬!    出碑林沿环廊,在青翠的竹林掩映中,我们走上被称为“金蛙迎宾”大道,很远就看到苏轼高大塑像了。在距塑像台阶不远处,导游说,站在这里拍手或跺脚,前方就会有青蛙叫声作回应,这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回音壁之一。因此,这条走向苏轼塑像的道路也就被称为“金蛙迎宾”大道。
穿过两侧站立着青石雕刻的石兽和文吏的神道,便来到了三苏坟。三苏坟门前有一幅对联,上联“一代文章三父子”,下联“千秋俎豆两峨眉”,上牌匾题 “三苏坟”三个字。这三个字是启功先生的真迹。三苏坟中间的是苏洵的衣冠冢,左边的是苏辙墓,右边的是苏轼墓。三苏坟西南边是苏轼六个儿子的墓。三苏坟外是苏辙的次子苏仲南夫妇墓。我们来到这里不由走上前点亮蜡烛,拿起三根檀香,焚香祭奠。为三苏供香叩拜之后,看着满园的参天古柏都倾向西南方向,不由诧异。导游介绍说,这叫“思乡柏”,是树解人心,三苏的品德感动草木,树木皆随其心意所向,随三苏一起思念家乡,把身子倾向家乡的方向,遥望家乡四川眉山县。当然这是人们美好的愿望。据科学解释,这块地方处在是一个风道之中,风由东北吹向西南,天长日久这里的树就都向一边倾斜了。

这里还有一个奇特的自然现象,叫“苏坟夜雨”。所谓“苏坟夜雨”,并非是雨天的夜晚,在三苏坟前听雨声。而是说,在晴好的晚上这里也能听到雨声。它起源于这样一个典故:清代郏县县令张笃行拜谒三苏,夜深人静之时,忽听门外雨声大作,开门观看雨景,他惊呆了,屋外不但没有下雨,反而是晴空皓月。于是,他写下了“风声瑟瑟雨声哗哗,风大不鼓衣,雨大而不湿襟”的词句以作留念。后人屡试屡验,便称其为“苏坟夜雨”。其实,苏坟的雨声不只是晚上能听到,白天也能听到的,只是白天声音嘈杂,不易听到而已。“苏坟夜雨”现象,应该是三苏坟内的古柏林立,高大茂密,加上这里的特殊地形,风吹之后会发出阵阵类似下雨的声音。

中国文学第一家虽然在这里静静地安息,可他们留下的宝贵文学遗产却在神州大地一刻也不停地徜徉。

让我们真诚地为他们作一次心灵上的祈祷吧!

 

我也说几句1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
最新评论

好作品

朱茂松   2019-02-06 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