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饶武深圳作家的头像

饶武深圳作家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2/07
分享

肇兴侗乡鼓楼

肇兴侗乡鼓楼

 

肇兴侗乡鼓楼很有民族特征性得到众家的认可;肇兴侗乡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管辖中国人都认可。但是,有关于贵州省黔东南和黔西南的少数民族的启源之地和来源之地在意识形态上的认识和说法上很难统一。就等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一样的道理。

古时候,深居住在大山里的过着与世隔绝的对外不通的处在闭塞的大山区里的少数民族来说,久而久之他们也就形成了一种地方风俗和潜移默化了的少数人的生活习性。认定是一个民族的四大特征,必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侗族有侗乡、侗家之称。肇兴侗乡的亮点就是表现在风格各异的鼓楼上。贵州省本是一个多少民族居住的省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镇是一个世居的侗族之乡,其地处两座大山之间谷地,村寨子呈船型状。

相传古代的侗族先民,原居住在广西梧州一带,后来一部分向东移致贵州、湖南,另一部分移至广西西部。据地方有史料可考证和侗乡民间自为相传还有家谱记载,在十二、十三世纪,从江南的一些汉族因战乱而迁到侗族地区。到了十四世纪,又从江西迁移来了大批汉族农民。十四纪末又在侗族地区屯军,军人多为江西籍的汉族人。以上这些移居和屯民,大部分融合到侗族中。

侗乡文化与汉人尊崇儒家文化一样,同属炎黄子孙文化一脉相承。侗家一般会按一个族姓建一座鼓楼。肇兴侗族五个大团都有自己的鼓楼。即仁、义、礼、智、信五座鼓楼,被称之鼓楼群。肇兴侗族主要姓陆,分为五大房族,分居五个自然片区,区称之为团,且又称之为仁义礼智信五个团。

肇兴镇,古时称“肇洞”,其居民房屋建筑风格和人文地貌特色与黔东南其它少数民族基本上相差不大,木楼青瓦,飞檐出阳台。也就是说基本上还比较保存完整的保留了明清时期与江南民居格调大致相同的建筑风格。肇兴侗寨亮点集中在五个团共建有五座鼓楼上,其高低大小风格各异,尤如天上金木水火土五大星星一样。

肇兴侗乡陆氏族谱有记录,其祖籍源于江西“浔阳府”德安,自传为朱元璋的第六代后裔,供奉有朱祖庙。在侗乡一个鼓楼代表着一支宗系、或者一个姓氏房头。传说古时候这里还有白和马两姓,后来统一改称为陆。陆与朱氏六代六有谐音。肇兴周边有李、唐、粟,吴等姓。粟姓人说他的先祖来自于湖南。

侗族语系属汉藏语系,侗水语支,分南北两方言区,其差异不大。多数人会汉语,现在人通用汉语会说普通话。信仰多神、崇拜祖先,崇拜女性祖先“萨母”、“萨玛”、“玛”、(即老祖母、奶奶),各寨都建有“萨母祠”或神坛供奉。受汉族文化影响,有庵堂寺庙。老年妇女穿戴衣着保留了明朝服饰风格,朝右边开纽扣大襟褂子,小腿打绑带行军裤脚。年轻女子和男人基本上与汉族穿戴无差异。

侗族饮食习俗无禁忌,包括一些昆虫、蚕蛹,腌制酸菜、腌肉、腌酸鱼,大体上与苗族汉族相同。肇兴镇最有特色的就是鼓楼,全镇有五个鼓楼,鼓楼四面型、八边型,最大的鼓楼有十一层高。这些已有百年以上的鼓楼,其基质完美无缺。鼓楼建筑用合抱粗的杉木做四周立柱,整座鼓楼用木质卯榫结构,不用一钉。鼓楼风格上是木结构重檐建筑、建筑手法综合了中国木结构的井干式,穿斗式、抬梁式。鼓楼底部呈正方形,少数呈六面形,中央设有火塘,四围配有长凳。多数内楼不分层,贯通到顶。

鼓楼外廓分为叠式的层檐,为装饰性楼层,飞阁重檐、层层而上,气势雄伟。重檐层数均呈单数,从三层到十五层不等。形式有四面倒水、六面倒水、八面倒水等。每层都有飞檐翘角,每层都绘有反映侗乡风情的彩绘。

我所见到的黎平、从江一带的鼓楼多为宝塔型。肇兴鼓楼的特色是四围都饰有图案,主图案为龙,二龙戏珠。第一层为四面,上面画有织布,纺纱、染布,晒布,吹芦笙打锣、吹横笛等,抬着神仙,后面跟着家属。二层为八方饰有山区农田,在田野劳动,水草龟和鱼。三层凤凰朝牡丹,四层龟鱼虾,鸡、鸭等,五层兔子、猪、狗、马牛等。六层松鹤,七层斗鸡,八层松鸡、喜鹊、九层燕子飞云,十层富贵花鸟等,十一层存放鼓。鼓楼顶层上盘有九条龙,龙头朝天。飞檐上麒麟、瑞兽、狮子等。

族氏分支下去的鼓楼有九层,七层、五层等,图案装饰略有不同。二龙戏珠,凤凰参牡丹大小鼓楼都少不了。老鼠在稻禾下逢上黄鼠狼,锦鸡对上芍药、水鸟荷下有菱角芦苇。存放响鼓地方,外围往里收缩,木格子上木纹图案有双囍、寿字,八仙图。

肇兴侗族“信团”鼓楼风格优异,其气势雄伟。鼓楼四面十二根立柱,鼓楼中心四根主立柱,立柱总数在十六根。中央悬空一根为雷公柱,四根金柱为主力承柱,四周有十二根为檐柱,象征一年四季,二个月,寓意天长地久。

中华民族的古人思想大至上一样,为了子孙后代能世世繁衍生存下去,必须选择有水源之地而居。也就是说居住之地离不开水,多依山据河而居。肇兴镇中间有条小河,小河上有座风雨桥引人注目,其建筑风格和苗家风雨桥一样。我看到几位从江西过来的美术学校的男女学生在写生,个个聚精会神的画风雨桥下小河。

古人修风雨桥,一是用来为行人遮风避雨,或劳作后在桥上休息用。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三伏天里,桥下小河流水,桥上凉风习习。在桥边上放一桶山泉水或一壶凉茶,坐在桥上饮着凉茶休息一会,可以防暑气。二是方便双方从对河来往。再就是过路之人遇上下雨天,或者天色晚了,就可以坐在或者躺在木桥上休息。也符合古时五里一小亭,十里一大亭,五十里有一驿站方便于民的说法。

在关于民族称呼的历史上一直存有疑案。关于何为汉人?何为少数民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参照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定义方法,官方划分为56个民族,包括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斯大林在给民族下定义时概括出民族的四大特征,也就是划分标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

斯大林认为这四个特征是一个民族所共同拥有的,任何民族都应同时具备这四个特征,缺一不可。因此四个特征永远构成一个综合整体,表现出民族的特色。斯大林说只有一切特征都具备时才算一个民族。

当初划分法也很有意思,住在山下的为汉族,住在山上的为少数民族。若想要分清在文化传统上的一些区别,就要去多方了解民间与民间之间的民风和民俗了。

我正好碰上义字团里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妇人因病医治无效去逝。以侗乡风俗母氏为大这是一件大丧事,“智字团”里人正在“智字鼓楼”里为其操办丧事。

看来办丧事的场面不小,杀了三头大肥猪摊放在地。逝者灵牌供奉在上,告知先人子孙为你置办酒席,而且办得隆重。要办十大碗请五个团每家每户两口子来吃圆桌席。我问在侗乡办丧事也称之为白喜、白喜子吗?是的。其出丧风俗中披麻戴孝与江南同出一辙。停尸三天后抬棺出殡厚土埋葬。

我看到智字鼓楼前一块长十五米、宽六米的长方形水池里种了三厢青菜呈三角型排列引人注目。一厢白菜,两厢青葱,一厢白菜在上方,白菜中间夹种了葱。其代表什么,其象征什么意义看来不难猜测。一是风水池,二是池子蓄水可以用来防火。

到子冬季,山区的冬天比较寒冷,好像冷得比平原要早。我是个闲不住的人,就在整个肇兴镇走来走去的。当我看到肇兴侗乡老人们正围坐在鼓楼下一个三尺长方的火塘边,老人们一边烤火一边唠嗑,这也叫休闲。

我就情不自禁的走上前去同他们打招呼:“老人家,您们好!”“您好!欢迎来我们这里做客!”他们热情邀我入座烤火。

使我想不到的事,他们个个会讲普通话,而且讲得相当标准。细看他的衣着打扮,就和其他地方汉族老人无可分别。火塘里燃烧的是来自于大山上的树木,多是杉木,或者是用过的刨花锯沫和无可做用被丢弃的短木头。火塘里不见明火,只见青烟袅袅,鼓楼里树木被烟雾熏得乌漆抹黑。

我就落落大方的座下和老人们习习当地一些风俗习惯和人文的文化。再就是习习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一些故事,然后再习习一些古老的传说。此时此刻我最想印证一件事就是我所听到的一些传说。我已得到了老人我认为比较满意的想知道的答案,也就证明了一些传说不是空穴来风。历史上的一些传说原本就有这么回事,应该不叫传说,而就叫尊重历史,还历史一个清晰度。

鼓楼,顾名思义就是用来放一面大鼓。如遇有急事和突发事件就爬上鼓楼敲打鼓楼上的战鼓。战鼓放在鼓楼的最高一层,一是敲打时响声宏亮传播很远,二是防小孩攀爬。想上去敲鼓只能乘木梯才能攀登上去。且木梯有专人看管,只有遇上大事和突发事件,就由专管的人搭木梯上去。还只能搬出够长的鼓楼专用木梯才能登上鼓楼擂响战鼓。

何为战鼓?据他们自己传记下来的故事,他们的祖先原本就是一支会打仗的队伍。后来朝代更替,他们就地居住了下来。或者向四围大山中纵深处遣散,也就成为了当下人认为的一支少数民族。平时侗乡老少会坐在鼓楼下休闲,或者议论一些团里事。鼓楼也就成为了侗族人的精神灵魂,也是侗族人的一种精神文化象征。

在侗乡,鼓楼的另一层含义则代表着一个家族的兴与哀。或者是代表一个分支的迁移历史。侗乡叫奶奶,“玛”,竟然与我老家方言音异曲同工,叫父亲“埔”也是一样。这也说明肇兴侗族是一个综合了多种方言语系的民族。他们说他们的衣襟一直保留的是明朝的。在侗乡反而不难看到古汉语、古文化中的一些遗失或者叫遗漏的风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