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夜郎仡佬的头像

夜郎仡佬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9/12
分享

过年的回想

“红萝卜,咪咪甜,望住望住要过年。过年又得耍,又吃汤粑又吃嘎,又放火炮又好耍。”这是我们唱的儿歌。小时候,每逢冬腊月时间,我们就唱着这首儿歌盼望新年的到来。

 回想儿时的过年,的确有一番风味。这是当今“平时当过年,过年当平时”的日子所不能感觉到的气息。

一年一套新衣,穿着过年,这是一家做主的人考虑的事情。赶场扯布,要为家里人购买新衣、新鞋、新袜。每逢大人赶场回来,孩子们得到新的穿戴,高兴的不得了,做起活来都要勤快些。如果没有得到新的穿戴,就打鼻拉煞气的,甚至不干活。翻新棉衣是最高兴的事。翻棉衣要请会裁缝的人制作,要用很多布和棉花,用很长时间。所以一人要几年才轮到一回。一家弟兄姊妹多的,哥、姐一般穿新的,弟、妹穿旧的。哥、姐穿不得的、旧的就让给弟、妹接着穿。弟、妹看到哥、姐翻了新的棉衣,实在是不服气,甚至达到哭淋撒鼻,不干活,不吃饭的地步。娃儿家过一段时间就没事了。

 杀年猪,是一家人最开心的事。大人定了杀猪时间被小孩知道了。小孩子连忙在同伴中放信,深怕别人不知道这件事。到了杀猪的一天,小孩跟着大人一早起来,帮忙搭灶烧水。屠夫到了,心情激动起来,跟着大人转过不停,还时不时提示大人做这做那。杀猪时,紧张着。远远的看着大人们揪猪上墩的情形,猪无奈的挣扎着,“咕咕”直叫,听起来十分刺耳。逼得小孩们捂着耳朵看着。屠夫爽性抽出杀猪刀,毫不犹豫地朝猪的颈子捅去,血喷溅到盆里。小孩子们显出害怕的样子,咧着嘴望着。猪打冷蹄(脚一蹬就闭气)了,屠夫在猪的一只脚上割一个口,启开皮,用挺猪杆从皮内往猪上捅。然后,用嘴从猪脚割的口子处吹气。屠夫的嘴上粘些猪屎,小孩子看到了咯咯发笑。猪被吹胀起来,屠夫用麻索把脚的口子扎严,不让它跑气。然后抬到锅里去烫,把猪上的毛刨干净。猪刨干净后,用来吊着破。破边,理肠子,孩子都不爱看。最喜欢的就是烧连提(脾)。在胃上将连提割下来,用刀切成小块,放上盐,直接在火炭上烧。嗅起来都吞口水,吃起来可香了。然后就是用猪尿包拿来吹气球。把猪尿包用炭灰搅拌,放在地下用脚搓,然后用一根麦草吹。吹不大就继续放在地下搓。搓到能吹的薄薄为止。用一根小索子扎住口子。就可做气球玩了。这个尿包气球经久耐用,可让你玩到心烦为止。

    杀年猪,要请吃杀猪酒。把左邻右舍请拢来,摆上酒肉,饱吃一顿。杀猪酒的肉切得大扇大扇的,肝子炒得香喷喷的,血旺煮得嫩颤颤的。也有做刨锅汤的,就是做川汤。把猪上的肥肉、瘦肉、肝子、粉肠、血旺等杂七杂八煮成一锅。味道好极了。请来吃肉的人们,都是自家的弟兄叔侄,亲戚朋友,所以毫不顾忌地劝来劝去,吃着,摆着。在这家的杀猪酒上就要协商安排好下一轮杀猪酒的事。就这样,从冬月一直吃到腊月了尾。

到了腊月十几、二十边,人们开始蒸米酒,推豆腐,舂汤粑,擦稣食,打麻饼、推泡粑等等。除夕气息越来越来浓烈。

蒸米酒,是每家每户要办的事,有的在冬月初就开始做起,有的在腊月才办。蒸米酒,先将米或面蒸熟,然后待冷一会就撒上酒曲,和匀净,和好后,将米酒放在筲箕里放在锅中,上面用帕子盖好,然后用包谷壳和谷草扎好,用较重东西压紧。几天后,米酒就发酵。米酒有包谷米酒和糯米酒。米酒是新年正月中午、夜晚小吃用的,比茶水经饿,可以代替茶水。

豆腐,粑面更是过年必须食物。腊月半后,满院子舂碓、推磨响成一片。舂碓、推磨,大的孩子可以帮忙,但又不情愿。小的不能帮忙,可又喜欢凑热闹。推磨时,双手捉住大人的衣裳在后面跟来跟去。舂碓时去踏在碓板上跟着踩上踩下。小孩觉得十分好玩,却搞得大人不好使力。大人吼着 “白日赶斗凑”。舂粑面,最后一点舂不细,就要用点水搅拌舂成粑粑。叫“叩(人们读kuǒ)头粑”。大人逗小孩要给碓窝叩头才能吃。小孩子为了得吃叩头粑,常常叩起头来。大人把那粗糙的叩头粑按孩子个数捏成几团,放在火上烧烤,平时吃苗饭的孩子们,吃起来觉得可香了。

熬麻糖是一整天的事,白天要用大火将一锅包谷糟煮滚,再用搪帕滤。滤过的水要用大火熬干。到了三更半夜,麻糖水下得铲了。“歆、轰,歆、轰”的搅拌声,使得腊月的夜晚更加香甜。

在自家打麻糖时,在要下铲了,大人要叫醒你起来吃麻糖清。这时起来,火铺上大火袭人,一点不觉得冷。再加上香甜的麻糖清诱人,顿时惺惺极了,磕睡一时荡然无存。吃了麻糖清后,就要搞三和四地跟着大人打麻糖。直到第二次磕睡又来。

泡粑是自己要吃又是新年要用来给客人回礼装提兜的东西。所以一到腊月二十边就要推泡粑。十多天冷发,将好在初一、二发酵,可以蒸。蒸泡粑有专门的粑折和粑圈。把粑圈放在粑折上,然后用搪帕隔着。把泡粑浆子舀在搪帕隔着的粑圈内。几分钟泡粑就蒸熟了,又圆又大。有的还要在蒸好的泡粑上点上花朵,使其逗人喜爱。

麻饼、稣食的原料是早就准备好的。打麻饼、擦稣食一般都在腊月了尾去了,都是夜晚家的事。吃过晚饭,多数人家不是打麻饼,就是擦稣食。一个院子,在九十点钟就开始熬糖打麻饼、擦稣食。大人们制作麻饼、稣食十分熟练,麻饼有米籽麻饼和天香米麻饼。打米籽麻饼要镶嵌各式各样的花纹。擦稣食,要看哪个印铎好看,大细匀净。擦好的稣食要用在锅上汽,汽熟了才绵密。汽好后,有的要在稣食上点上花。使类人类物的稣食更加逼真。擦稣食时,将调好的米面抓起按在印铎里,然后用小方方敲打印铎边沿,使其完好地落在耙折上。那咚咚的声响,在深夜里,在微弱的灯光中,显得十分幽雅,各家各户,此起彼伏,连续不断,好似在敲打新年的门帘。

    过年除了在家办一些年货外,大人们还要赶场购买一些糖食果品,烟酒之类的东西。只要有钱,就要能将年货办的丰盛些。除了买吃的,还要购买香纸,以敬奉祖宗用。除此之外,还要买鞭炮,米花,买年画贴窗棂,买红纸写对联。

    时节已近除夕,各家各户,要打扫阳尘(架篷稿上的烟尘),要将睡的铺盖洗晒一次,把房前屋后的垃圾清除干净。到了腊月二十七、八,家家户户开始张贴年画,书写春联,悬挂了灯笼。一派新年的喜气洋溢着村村寨寨。

大年三十到了,小伙子们穿好新衣服,跟着大人早早的起床,欢天喜地,这天,看天、看地、看屋、看人,都充满了过年的气息。早上,随便做点什么吃了。心里想着不要吃得过饱,要在傍晚吃过年饭时好好的吃一顿。

吃过早饭,大人们要到园子扯萝卜、掐蒜苗、割白菜等,回来要洗菜、烧肉、熬肉,心里准备着,手上劳碌着,忙得不亦乐乎。小孩子们进进出出,走这家看看,走那家看看。回来看看自家在熬肉没有。若没有,催促大人快点办。说别家这样也做好,那样也整好了。逼的大人发火说:你就得个嘴巴,做也不帮忙做。

过一会,肉熬耙了。大人连忙给心疼的孩子们切“刀板肉”,给孩子们吃。一边递,一边说:“你们就逼大人,就是想吃刀板肉咯。”孩子们守着大人要吃过够。吃了刀板肉不管嘴巴油脂抹赖的,又出门玩去了。

    玩一段时间回来,看家里过年的饭菜备齐了,高兴极了。做好的饭菜都是用火煨好的,整个屋子充满了佳肴的香气。若果还有什么没有办,连忙提示大人快办。问袱包打好没有,坟灯整好没有。只要自己能做的都要帮忙做。

吃年饭前,也是天将黑的时候,家里要安排人上坟山。弟兄姊妹手里拿着电筒,要到祖坟前去烧香化纸,给祖宗叩头,照好坟灯。回来后,看见漫山遍野处处是灯火。听见远远近近惊天动地鞭炮的声音。心里充满了除夕的喜庆。

回来看见堂上照亮了蜡烛,点起了香烟,堂前桌子上摆着饭菜、袱纸。先要敬奉“四老爷”。就是用草纸剪成四只脚的纸钱,用一块肥肉放在碗里,碗边放一把刀,点起香,倒好酒,然后将“四老爷”纸钱烧掉。这意思是“四老爷”是一种管理牲畜的神。过节给它敬奉了,它就保佑一家喂猪牛顺利肯长,不逗病灾。过后就是祭祀祖宗。祭祀祖宗,要摆好酒、菜、饭、纸钱,先点好香,照好烛,酒过三巡后,才烧纸,然后敲磬,给祖宗叩首行礼,大人行礼时,小伙子们也要跟着去作揖叩首。行礼完毕,开始放鞭炮,以鸣示自家要吃年夜饭了。那鞭炮声震耳欲聋,烟雾满屋乱串,与人们高兴心情掺和在一起。过年的气氛在除夕的夜晚中的展现出来了。开始吃饭了。大人喝酒,小孩吃香槟。一家人不分长幼划拳打码,其乐融融。小孩子起先什么好吃就专夹哪样吃,后来吃的油焖焖的,什么都不想吃了,就痴痴的望着大人们喝酒。看着大人吃的乐滋滋,醉醺醺的样子,也感觉得大人的喜悦。

吃过年夜饭,大大小小相互串门。大人们有的出去打牌娱乐。有的聚集在一家在火铺上围着大火兴奋的说说笑笑。小伙子们聚集在一起,要么玩平时喜欢玩的游戏,要么听大人讲故事。耍到半夜,在大人的再三催促之下,才回家睡觉。

过年有很多忌讳。三十夜,吃饭不准泡汤,泡汤了,一年干活容易遇落雨。初一早晨,不准吹火,吹火了,容易起狂风,怕一年吹风毁庄稼。不准扫地,扫地了,易生虼蚤。不准睡懒觉,睡懒觉了,包谷容易盘牙。女人不准进人家的屋子,进了别人家的屋,人家的农具就容易损坏,特别是容易折铧口。所以在三十晚上,大人把屋子扫干净了,吹火筒藏到了。

    新的一年拉开了序幕。天色微明,一觉瞌睡醒来,四面各处的鞭炮声陆续响起。渐渐的响成一片。满脑壳全是鞭炮的声音。小孩子无论如何也耐不住别处鞭炮声的诱惑,连忙起来,叫醒大人拿鞭炮出来放。大人在孩子的催促下,背着孩子取出鞭炮到堂屋里,先击磬焚香,向祖宗叩首作揖,以示对祖宗的虔诚。礼毕后打开大门将鞭炮点燃起来。“董、董..”的鞭炮声震的心子都在腾。孩子们捂住耳朵,眯着眼,歪着头,斜看着燃放鞭炮的情景。等到鞭炮放完后,才敢去大门口捡失眼的鞭炮。随后听见哪家鞭炮声响,就追到那家大门口。新的一年,人们喜欢听吉利的话。孩子们捡不着失眼的鞭炮,就是说“冇得。”若看到地下失眼的,空筒的鞭炮多。就情不自禁的说“这才多的甲。”有些人家为了图吉利,有意识扔些鞭炮在地下,让孩子们捡,让孩子们说“这才多的甲。”的吉利话。

    天还开亮口,大人们早早拿着香纸到水井取水,这叫抢头水鸡。谁去取水早,谁就抢得了头水鸡,一年喂鸡就喂得。取水回来后,要用取来的水烧茶,煮汤粑。意思新年的水最洁净。以洁净的水做东西敬奉祖宗。人们吃了少逗病灾。

    天大亮了,一家人全部起床了,准备过早。先吃茶食果品,再做汤粑、滚团、糍粑吃。每吃一样都要先敬奉祖宗才吃。过了,在中午两三点钟,就开始做午饭,晚上又要吃宵夜,吃米酒、茶食之类的东西。

 过早后,要去上坟山,去朝拜祖坟。有的要去给干爹干妈、媒人拜年。有的要接待客人的到来。新年的路上来来往往,络绎不绝。鞭炮声有此起彼伏,响个整天。

最热闹是初二天。好多男孩在十几岁就说了媳妇,姑娘十几岁就放人户了。所以,初二天好多男孩要一同大人到姑娘家拜年,姑娘家要等待男孩家来拜年。这天拜年放的鞭炮多,鞭炮声音十分响亮。招惹团转的来看热闹。尤其是开亲第一年拜年,左邻右舍的要来看姑娘放处的男孩怎么样,看男孩的长相,看男孩是否精灵。若是不般配,就合伙在一起说三道四。 男孩和女孩都不敢正面接触,都红着脸掩盖着内心的喜悦。凡是女孩不愿意,被大人强迫放人户的,姑娘看到男家来拜年了,都是发气发恶,笃天笃地,没有好脸色,男孩在女方家也很尴尬。

新年接待客人一般要吃三幺台。就是享用讨茶,喝酒,吃饭的三道程序。晚上还要吃宵夜。尤其是接待亲家客更是讲究礼数。主客作位讲究,菜食摆放讲究,喝酒劝酒讲究,吃菜先后讲究,顿碗放筷讲究。一切都在礼节中进行,语言谦虚,动作斯文。相互都隐藏着内心的粗野。

一般拜年,要从正主子家,拜到伯爷,叔爷,姑妈家,拜到外公,舅爷,姨娘家。一去就是四五天,七八天,甚至十来天。回家时,姑娘要给男孩布鞋、搪底。有些女方家还要给男孩买衣服。有些男孩在女方家就给衣服,鞋拿来试一试,看是否合身、合脚。凡是拜年的其他亲戚也要回礼,要包滚团、泡粑之类东西,搞的比拜年人情还要重。有的要回礼是钱,三块两块不等。一看拜年的人情贵重回钱,二看亲戚的贫富情况。

未说亲的小孩就只有跟着大人到外婆家拜年。这是每一个孩子最喜欢的事。到外婆家要得到上宾看待,外婆要拿最好吃的东西给外孙吃,要跟着大人吃三幺台。小孩虽然不喝酒,但可以跟着吃下酒菜。作为拜年客,没有人好叫孩子下席。外孙拜年,外公外婆要给孩子扯布缝新衣,还要给打发钱。所以到外婆家拜年是一件美事,弟兄姊妹多的,都争着到外婆家拜年。

除了到外婆拜年外,也还喜欢到舅爷、姑妈、姨娘家拜年。舅爷、姑妈、姨娘家的小孩也最喜欢有小孩来拜年,这样可以一同玩耍,相互十分亲热。便要将好吃的拿来吃,便揣些在包儿里一边吃一边出去玩耍。在院里,客崽崽开始怯生生的,过几天混熟了,就胆大起来。一同玩的灰不溜秋的。客崽崽要回去了,小伙子们十分挽留,不准大人带回家,若被留下来了,可大人再三强调不要搞口。

    回家时,长辈们一般要回礼物。舅爷、姑妈、姨娘之类的长辈要给打发钱。有时当面给,小孩子又假装不要,反反复复推来推去的,给钱的大人说:“是不是嫌少了。”于是就红着脸收拾揣好。给钱的大人强调说:“好生搁好哇,拿去买支笔,好好读书。”离开拜年的人家,走去好远,当舅爷、姑妈、姨娘的还在伫立地望着,时不时说:“回去乖点啊。”“二年又来耍。”小孩子提着篮兜,吞吞吐吐的回答“呕,呕。”直到听不见为止。有的将打发钱搁在篮兜里,用其他礼物盖着。小孩们等背到拜年家房子后,就开始翻篮兜,看是否有打发钱。看到打发钱了,笑嘻嘻地将钱取出,揣进荷包里。回到家里,其他兄妹就要问:“有打发钱吗?好多哇。”拜年回来的又假装嘻一嘻的说:“没得。”“没得?不可能。”兄妹就开始搜身。搞得雷火翻天的,要大人吼才放香(停止)。

初三、初四以后,就是给古亲旧戚拜年。拜年的人情随意,接待的礼数随便。到了初七、初八拜年的氛围也渐渐淡泊了。有一句谚语说:“拜年拜到初七八,包谷粑都没得diǎ。”一般到初七八,大人安排小孩子去拜年,都是不情愿的。只有大人,想去拜望自己的一些长辈,便挎着人情匆匆去访,拌着回礼匆匆回来。

到了初三四,家中没有客人,饭菜就简单些。有些好吃的都要留着,等有客人来了才办来吃。于是,小孩子们都盼望自家有客人来。家中来了客人,小孩子高兴极了,都要去和同伙的孩子们摆。说家里哪个来拜年来了,又要煮哪样来吃。说来引气别人。

正月里除了拜年外,有时可看花灯。一年有政府组织的龙灯,也有自发组织的狮子灯。从初一开始,跳到十五。院子中有人接到花灯叠纸。就要通知院子人们取看,去凑热闹。花灯有唱有跳的,又要放鞭炮。搞得满堂屋烟尘抖乱。

此外,还时不时有说春的或进财的到来。说春的称春官,背着背篼,一里拿着“春牛”拐棍,一手拿着春帖。在阶沿上唱着“这边才到那边来,主家财门我来来…….”一些吉利的恭维的顺口溜,说得主人自觉的将钱或包谷籽、大米之类送给春官。主人装烟,春官要说烟的根生;主人倒茶,春官要说茶的来历。会说的春官逗得旁人也哈哈大笑。进财的人,手里那块柴棒,也是唱着来到。说着“进财进财,圆宝滚进来,滚进滚不出,滚进堂屋,堂屋装不下,滚进天井坝,天井坝有四支角,银子加起撮箕撮。”说的也是些吉利的恭维的话。说的主人的十分欢心,十分情愿地拿钱物打发进财的走开。

勤劳的人家,一般在初三四就要干活,多数是种洋芋,要趁姑娘女婿来了帮忙把洋芋种完。有的要在初七八才开始干活。有的要过了十五过后才打算兴春(春节后开始干活)。

正月十四过大年,这是务川风俗。各家各户做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如同三十晚上一样,豪情满怀的享受着这顿佳肴。

过大年也有一些讲究。白天,大人们要在园子里燃烧一堆杂草,寓意是熏蝗虫。今后园子的菜不生虫。“三十夜的火,十四夜的亮。”晚上,各家各户房前屋后,屋里屋外,猪圈牛栏,到处插着蜡烛。整个村庄到处灯火通明,显得十分红亮。

孩子们聚集在一起,由领头王组织。将一只草鞋用绳子拴住拖着,一个人拖着草鞋,一个人拿着锤子拍打房子的柱头说:“老鼠子漏窝不漏窝?”其他跟着的一群孩子齐声说:“漏窝!”领头的说:“一年漏多少窝?”其他跟着的又齐声说:“一年漏三百六十窝!”就这样说一声,就将柱头打一锤。从一家起拖到另一家,一直把全院子的人家走完。最后要将草鞋从堂屋中扔出去。在坝子中烧掉。这叫“追耗子”。这样做后,一年院子里就没有老鼠侵犯。每到一家,主人还要给追耗子的孩子捡泡粑,滚团之类东西,以谢孩子们的辛苦。

这个游戏完成后,也是深更半夜了,月亮也偏西去。孩子们将各家送的粑粑分到各自手中,拿着回家睡觉去。

十五元宵节跟初一一样,天还没亮,各处的鞭炮依然震天的响起。小孩子依然跟着大人起床。依然要去水井取水,要烧茶,要过早,要敬奉祖宗,要上坟山。心情依然激动。

十五的晚上,依然要在房前屋后,屋里屋外,猪圈牛栏,到处插着蜡烛。使其灯火通明。孩子们要聚集在哪家宽敞的坝子里唱啊跳的。有的做着平时爱做的游戏,有的望着月亮自言自语的唱着“月亮光光,芝麻烧香,烧去哪的,烧去田庄…….”也有唱着“大月亮,二月亮,哥哥起来学木匠,嫂嫂起来舂糯米,姑娘高,耍剪刀,儿子矮耍,耍盘海..

渐渐地,月亮偏西,天色暗淡。孩子们倦意来袭。新年的气象随着月光暗淡、孩子们的分散也随之飘散了。现在,再也找不着儿时过年的那种气氛,那种情趣了。回想起来,真是耐人寻味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