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娄炳成的头像

娄炳成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4/19
分享

外美内秀话康县

陇南康县是秦陇文化与巴蜀文化交汇、碰撞、融合的主要地域之一,在陇南一区八县中,不仅民俗文化独特,而且其自然景观也呈现出北温带和亚热带对比鲜明的地域特色,北方风情与南方风情并存,北国雄奇与南疆灵秀媲美,方言极其复杂,物产十分丰富,从古至今,一直享有“甘肃之西双版纳”、“西北之陇上江南”的美誉。因为我年轻时在陇南康县工作生活了十年,走遍了康县的山山水水,体验了康县山民民风的淳朴敦厚和人情的善良美好,故而对康县充满了深厚的感情,虽然离开三十三年了,却始终念念不忘,每年都要去走走看看。康县已经今非昔比,发展成了秦巴山地一座园林化、富有现代气息的美丽山城。

据《直隶阶州志》和《康县志》记载,康县作为县治,始于北魏。北魏太和四年(480)置平洛县;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497)复置修城郡,郡治广长,康地分属修城郡所辖平洛、广长等县。隋废县,地属武都,作为县治的“平洛”消失,代之以“康境”的称谓。岁月悠悠,直到民国十八年(1929)再置“永康”县,后去掉“永”字改为康县。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武都县曾与康县合并为武康县,短时后再行分治。此后,康县又恢复原名原县治。康县设立县治,先有“平洛”之名,继有“永康”之名,后有“康县”之名。“平洛”之名,其由来是,康县县境在西汉时置平乐道,属武都郡,以平定后之安乐地为氐、羌等少数民族聚居而得名;“永康”之名,则是取“永宁康泰”之意,因与浙江永康县重名,故去掉了“永”字,改为康县;而康县,又因与北周在成县与康县交界一带所设立的“康州”有关,旋于民国十九年(1930)初更名为“康”,取人民“康泰安居”之意,一直延用至今。

康县境内的茶马古道是国内发现仅有的碑文佐证的茶马古道。多少年来,人们都知道有这条古道存在,但是否是茶马古道,一直没有出土的实物佐证,直到《察院明文》残碑被意外发现。这块残碑是在康县望关乡政府西北约100米处山垭旳石猫梁上发现的,石猫梁东面斜坡石路上依然存有古代人工开凿的石台阶,现存有二十级,长约11米、残碑宽70厘米、高90厘米、厚18厘米,有可辨认的碑额“察院明文”和碑文“巡按陕西监察(御史)……示知一应商人……茶马贩通番捷路……”等字样。而残碑的发现地望关乡,自古就是一道三岔口关隘,此地三山合抱,二水环绕,一道通往武都,一道通往成县,一道通往康县,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陇南市政协文史学者焦红原先生考证,此碑是明代所立,这块残碑的发现,为康县境内有一条远古时期的茶马古道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这条茶马古道是陇南联系西北丝绸之路和西南茶马古道的重要驮运枢纽,起步点就在康县的窑坪。康县历史上有三个有名的驿站,一个是兰皋驿,在康县东北75公里处的大南峪;一个是平洛驿,在康县西北35公里处的平洛镇;另一个是将利驿,在今成县镡河乡将利村。康县毗邻陕西、四川,自古是连接西南、西北的重要通道。历史上康县境内的茶马古道,曾经有力地促进了康县经济文化的大发展,特别是受到来之境外文化的深刻影响,与本土民情风俗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留存、传承和发展了大量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豆坪唢呐,作为中国民间传统器乐演奏艺术之一,是红白喜丧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使人们陶醉其中,乐此不疲,为结婚和丧葬增添了浓浓的喜悲气氛。1985年在康县举行陇南地区文化现场会上,豆坪乡60人集体演奏的唢呐《迎宾曲》,成为当时的一大亮点,场面之大、参与民间艺人之多,规模空前。因唢呐在不同的场合要演奏不同的曲调、营造不同的氛围,而主要分为喜调和悲调,结婚喜庆时一般奏喜调,丧葬悲伤时一般奏悲调。喜调如《开财门》、《八仙上寿》等,悲调象《孟姜女哭长城》、《秦雪梅吊孝》等,都是根据实际需要吹奏。

康县木笼歌,是歌者在被囚押途中自编自唱的,所经之处群众边听边学,主要分布在迷坝乡境内,因其内容痛斥封建社会之黑暗,道出了广大疾苦群众的心声,并与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群众发生共鸣,而广泛流传下来的,因其体裁具有很强的叙事性,情节生动而易于接受,是康县北部的主要民间歌曲之一。

毛山歌主要分布在康县南部的阳坝镇、两河镇、白杨乡、铜钱乡、三河乡、秧田乡等地,是山民们自编自唱、口头承传下来的民间歌曲,因其通俗易懂,更是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民歌,深得广大民众喜爱,其主要特点是,把高兴事和悲凉事都吼出来,其内容主要反映旧社会广大老百姓的苦难生活,如“宁叫天打做磨,不给老地主扛长活。”也有反映忠贞爱情的,如“洞绿盅子喝清茶,啥时候与你成亲家,只要和你成了亲,肉连骨头心连心”。在形式上主要以单唱和对唱为主。

打锣鼓草主要流传在甘陕川交界地带,以前的康县南部地区,因其地广人稀,农田荒草严重,农民苦不堪言,为了消灭草荒,争取丰收,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把敲锣打鼓,喜庆欢乐的场面与劳动号子相结合,一人敲锣,一人打鼓,集体唱锣鼓草歌,众人随锣鼓手的指挥边唱歌边薅草,表演大概分为牵线,扎盖子,起歌头,安五方,说正方,耍歌之,办交接等步骤。节拍有九拍,十二拍、花拍子几种,唱词分为五字、七字、十字等。唱词“一个铜钱滚过街,上场就把话说开。一来不要打呜呼,二来不要撂界子”。就富有诗意,且妙趣横生。

以娱神为主要内容的梅园神舞,是康南人民在长期农耕生活和祭祀习俗中形成的的民间歌舞,以歌舞祭祀活动为载体,内涵丰富,包含历史、宗教、民俗等诸多文化内容,每逢农闲时节,要择吉日对“梅园山神”进行朝拜、祭祀,并以世代相传的各类活动,营造神秘隆重的气氛,以示对山神的敬重,希望通过祭祀山神带来万籽归仓,风调雨顺。其场面往往伴有拼杀、嘶战、翻身旋转、对歌跳舞,热烈激越。

霸王鞭是春节期间深受群众喜爱的社火表演舞蹈之一,俗称棒棒鞭,打钱串子,打花棍。是原生态的民间歌舞艺术表演。表演者是以组为单位进行的,往往身穿舞衣,每人手持一根绑有一串铜钱的竹棍,随鼓点舞动,棍或敲打肩、头、脚尖、手掌,臂腕动作多变花繁,铜钱响动悦耳。舞者边舞边唱,极富观赏性和美感,其腔调运用民间小调形式,唱词内容以历史故事为主。康南花鼓唱腔优美,表演形式简练活泼,又称“三句半”、“康南花鼓”、“农家宝物”,“花鼓一敲水欢笑,花鼓一敲山起舞”。

家谱绘制(一说是氏族家谱绘制),是一种工序很考究的民间工艺制作,绘制要求严密,难度较大,对绘制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因其是一个家族兴盛的象征,且在重要的节日要悬挂,供后人祭祀膜拜,以表示对祖先的崇敬之情和敬畏之心,绘制时分敬神、备料、绘制、装轴、开光等仪式,复杂的程序和严谨的规则,所以这种技艺不是人人都能够学成的。

流传在康南的太平乡女娶男嫁的婚俗,当地人称为“包儿子”或“当娃”,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的婚俗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男到女家,更名入籍”,即男方嫁到女方家后,一切遵从女方家族的习俗和规矩,改名换姓,与妻子一道称呼女方家族成员。另一种是婚后二门各开的形式,男女各保留原先的姓氏,婚后生育两个子女,双方各一个,各顶门立户。婚前还需要立婚约为字据,一般在结婚仪式上签定婚约,一式两份,双方共同遵守。在财产分配上,若是男方提出离婚,财产归女方,若是女方提出离婚,财产各一半。若婚前男方在进入女方家定居时带有财产,在离婚时财产归男方所有等等。

“二脑壳”酒酿造工艺,原料是高梁、玉米、红谷、青稞、小麦等,通过发酵、烧烤等多种工序酿造而成,因其不添加任何化学成份,而被当地老百姓称之为“保健酒”。这种酒度数低,口感好,很容易诱使初饮者贪杯,一旦喝醉了,看人是两个脑袋,故得名“二脑壳”。

康县面茶是康县特色小吃里的一绝,与其他地方的面茶迥然不同。要说康县面茶,就得先说一个真实的故事。民国时期,有一个叫做王德馨的,贵州人,因个头低,人称“王矮子”,是黄埔军校西安分校毕业的,在军队当过营长之后,转业到地方,担任了康县的县长。任满后调到省城,准备升任新职,但他不愿升迁,向省政府提出,让他到康县再去当一任县长,原因就是他吃惯了康县的面茶,心里放不下这个美食。省政府主席善解人意,满足了他的要求,再派他到康县当县长,让他又吃上了康县的面茶。一种不大起眼的小吃,竟然使得一个为官之人耿耿于怀,离不开它,放弃了升迁的机会,可见这个小吃是多么的招人喜爱!面茶是长期盛行于康县北、中部的传统饮食,其历史源于何时,没有史料记载。云台、窑坪一带,素以叫作“三层楼”的面茶著称。即一碗面茶中,上层漂浮着鸡蛋、葱花、油锅渣,中层悬浮着核桃仁,下层沉着豆腐丁、洋芋丁。当然,非三层绝然分开,而多相混合,这一带有不少农家巧妇烹饪的“三层楼”面茶,因香味特异而名闻遐迩,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夸赞。

康南物产极为丰富,土特产品有木耳、猴头、香菇、竹笋、天麻等等上百种,康县是国家农业部命名的“黑木耳之乡”,康县黑木耳2008年以来获得国家工商总局、质检总局证明商标,为地理标志产品。这里还是陇南三大茶叶适生区之一,也是最大的主产区。一片片茶园,四季碧绿,不仅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还是独具康南特色的靓丽的观赏风景之一。康南种植茶树历史很悠久了,但过去主要依靠手工制作,产量较低,质量不高,主要是茶农自用,少量的作为商品出售。现在,随着现代化加工技术和设备的引进,茶叶加工已经主要着眼于高中档产品了,形成了十多个系列品牌。在康南的茫茫原始森林里,生活生长着大熊猫、金丝猴、蓝马鸡、红腹锦鸡、楠木、红豆杉等稀有动植物。在清凌凌的燕子河里,还有娃娃鱼(大鲵)、团鱼(鳖)、黄鱼等稀有鱼类。天空中,飞翔着灰喜鹊、小黄鹰、隼等稀有飞禽。至于蜂儿蝶儿,以及那些叫不上名字的各类昆虫,就数不胜数了。

2018年11月中旬,由中国农村杂志社联合中央主要新闻单位举办的“金龙鱼杯·第二届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宣传推介活动”启事发布,经活动组委会审核、评委会初评、公众网上投票、专家考察并票选等环节,2019年1月4日,“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新鲜出炉,甘肃省占据6席,陇南市康县长坝镇花桥村成功入选。花桥村位于白望公路沿线,是康县的北大门,茶马古道和三百里生态文化旅游风情线上的重要节点,全村共辖8个合作社215户774人,耕地面积1635亩。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花桥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探索走出了“政府引导+公司运营+农户(贫困户)联动”的“花桥模式”。 先后荣获“中国茶马古道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甘肃省乡村旅游培训基地”“全省农民回乡创新创业基地示范区”“2016中国最美村镇”生态奖和人文奖,“2017中国最美村镇”50强,现已创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康县全域旅游的门户和名片。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