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仙正的头像

李仙正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7/08
分享

村意表达

 

半山溪声

 

春光静美,感染村落。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上,叫半山的地方很多,但被列入“中国传统文化村落”的村庄,仅此浙江省黄岩区半山村一个。

阳春三月,三三两两的梨树,一树一树的梨花,洁白如雪,银光闪闪明媚地张扬在山村的院落内外。房前屋后,溪边田园,惟有惊喜和震撼,默默无语。将江南风情的古村,装点得春意盎然,风光旖旎。让青山绿水中的古民居、古驿道、古石桥、古寺庙,容颜焕发,芳华绽放。

半山的美,美在村意表达。该村地处6000万年前花岗斑岩山体崩塌形成的现代冰缘地貌、山崩地裂地质遗迹大裂谷景区出口,因藏匿于富山的半山腰而得名,故曰半山。这是一个生态完整的古村落,文化礼堂的那副对联,早已无声地告诉了游客,得到更贴切形象的展示:“半山半水半人家,古道古树古村落。”

据考证,半山村始建于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至今已有近900年历史。当年,开基鼻祖金氏家族迁入此村,之后其他姓氏先祖择居而来。整个村落,一条弯弯绵长的山涧小溪,穿村流淌,几乎将建筑布局、区域地块劈成两半。那种山水相映,依溪就势,依山而建,逐水而居,错落有致,相得益彰,孕育着小溪两岸的半山人家,滋养着村厚重的包浆,承托了岁月的痕迹

沿溪行走,一路亲水,溪声相伴。唯独源源不断的流水溪声,这是大自然的呼吸,对生命的呼唤,透着醉人的琼浆玉液,流淌不尽的灵动元素,演奏着最完美的亲水性、纯天然的交响乐。那是山水的歌唱,音乐的旋律,琴声的芬芳,让人分享让人沉醉。哦,亲近大自然,放宽胸怀,包容世界,拥抱快乐。

溪水因流动而存活,溪声因灵动而音乐。如果音乐的最高境界,对治疗失眠症具有奇特功效;那么,美妙溪声的天然音乐,半山亦然。农家乐门前的大黄狗,躺在地上、歪着脑袋、枕着前肢呼呼大睡,把“哗哗”流水当成了催眠曲。诠释了大自然无穷魅力,验证了奥妙溪声的生命活力和所产生的神奇效果。哈哈,看来那只贪睡的大黄狗,似乎默默地向游人告白,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你走你的,我睡我的,谁也奈何不了。

半山古村,天然氧吧,撩拨心弦。不仅凝聚了昨日文明的光辉,给人以赏心目悦的视觉,古木横斜,石桥通幽,颇有“苔藓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诗意,感受到美丽景色的画卷;而且一种静美的传感,沁人心脾,温暖心灵。只要来到此村,随便走走看看,古宅还是古道,古桥还是古树,访古还是问今?可潺潺流水、涓涓细流的溪声,宛如音乐相伴,深吸一口甜甜润润的清新空气,整个人都醉了这还不够让人忘掉疲惫、丢弃烦恼、美丽心情吗?

当拾阶上去时,溪流产生较大落差,激流“哗哗”作响,高亢激昂;当如履平地时,溪流相对平静,水势平缓,似淙淙流淌,又似低声吟唱;当过桥转弯时,溪水清澈见底,形成蓄水的小池窟,偶尔出现回流的微波,静静过渡,但溪声犹存,依然散发出微弱的声音;当皓月相衬时,意境深远,不同反响,把人引向唐·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虽然,半山的梨花“藏在深闺无人识”在春风中微微摇在渺渺层峦叠嶂间点缀不能袅袅漫漫,浩瀚似海,惊姹人们的眼球。但半山淀积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见证了江南忆、最忆是古村的“活体”,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缩影。

半山古村,延续古老世道摆着古朴、古香、古色的姿势,令人留恋忘返。那里有,赤水庙,始立北宋,原名六哥殿,地处鹤冠头,寺中有一赤水树(红豆杉),树龄700年以上,人们称之为“长寿树”“吉祥树”,故以树而名;那里有,清代古宅7幢、民国或建国初期建筑27幢,小院仍保留着原貌风格,山石垒墙,甚至竹编敷墙挡风雨那里有,古代台州温州之间商旅要道(岩)(嘉)古驿道。据《黄岩志》记载,名黄永捷径,总长49公里,石级古道,势若游龙,穿境而过那里有……

村庄半山岭,有一个连接古道两端的路廊,中间铺路的石头,被人踩踏得光滑发亮。那是经历漫长岁月打磨、时光雕琢,让人触摸到肩打马驮年代久远。再听着流水声,循着古道,石头的表面留有道道划痕,长长短短深深浅浅,遒劲斑驳,仿佛述说着世事沧桑。是谁提醒?那是村人肩扛毛竹留下的。原来,长长的毛竹,一头被人扛在肩上,另一头沿石阶拖磨。

徜徉半山,溪声永驻,优美动听,滋润心灵。

 

水岙村韵

 

一切都保持着村庄的原味。

春夏时节,忽雨忽晴气候多变。江南的小山村,小桥、流水、人家依旧,风、雾、雨依旧,彩霞、日出、夕阳依旧。花鸟草虫,甚至连山上的石头,都充满想象力,富有神奇和诗意,宛如一幅自然变幻、景色秀丽的画卷。

周末下午绕过一个个村庄,穿过一片片田野,走进水岙,仿佛一处世外桃源,幅风景画里的一个古村落。有山有水,倚山伴水,山青明,水秀美。该村地处海拔200米以上的大山深处,位于临海市东塍镇境内,是当地古民居保存最完好的村庄之一。“水+岙”是水岙村名的内涵,据《东塍》书记载,坐落在白岩山脚下的坑岙里,一条常年不息的溪水从中贯穿流淌而过,故取名水岙村。

友人早已向我推荐过几回,说水岙是一件未雕琢成器的“玉”,一块未开垦耕作的“处女地”而古迹风光优美迷人,并非浪得虚名,到处可以听见草根的呼吸,乡土味浓郁。于是,沿着坡度的村道,弯曲的泥沙路,或踩着台阶,缓步从下而上。一路上,边走边看边想,有时在古石桥边停留片刻,有时在古建筑群里歇脚少许,有时听听支书介绍。

村落里,目前保留着5幢木结构的仿宋、元年代的古屋,每幢相隔百十米,错落有致,共计120余间,全村300余人仍有30余人居住其中。古屋披檐栽廊,溪石、砖块相砌,始建于清代。其建筑风格,“顶头幢”可称之璀璨明珠,最具有代表性。前有马头,后修后花园、凤凰叶。建筑两边的屋头,采用青石灰材质雕塑,八仙过海的图案花纹装饰,清晰可见,活灵活现。古屋置有台门、围墙、天井,屋内分中堂、后堂和客厅。天井地面的中央,铺着一层2-10公分大小不一的金钢岩,小石粒排列有序,像似民间的一把芭蕉扇,每逢雨后放晴,在阳光的折射下,“芭蕉扇”闪闪发光。

水岙村韵很容易寻觅到表面上的古迹遗址,更能触摸到村落背后的传奇故事,古村文化的一段记忆。查阅光绪末年重修的《王氏宗谱·二卷》称,数百年前,传王氏第十二代,有个名叫王武仲的大户人家,他的儿子王天宝举家带口,迁徙而至,在这里农耕细作,休养生息。由于经营有方,发迹后买了附近十里方圆约2000亩田地,并分给6个儿子各200亩。后受鸦片毒害,王家渐渐走向衰落。民国年间,祖传田地几乎卖光,只留下村前的几百亩田地了……

踏进古村落,一位久居古屋的主人,搬出一条长板凳,招呼我们“坐一坐”,还说起了近在眼前的一件往事。他告诉我们,由于古建筑早年曾遭白蚁之害,一扇木质雕塑刻花的残窗,却被外来的“识宝客”出价五六千元,可“古”以稀为贵,他还是舍不得把它卖掉。至今,廊屋里还呈列着不少沿用了千百年来的传统农具,有石磨、风车、犁耙、稻桶、石臼等等,犹如成了农具的“博物馆”,让时光倒回到祖先们的生活情景。

见过古石桥,闻到溪流声,赏过“山景画”,走出古民居,不仅见证了先人和前辈们留下的足迹,而且见证了历史文化的价值,古屋文明的价值,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陈老伯算得上村里的资深收藏爱好者,见我们来串门,连忙让座倒水。并讲述着鲜为人知的村韵,八景十貌:龙角穿云、狮山吐雾、弯坡积翠、西岭松涛、灵桥贞涧、古庙还峰、南岗竹头、双橘书斋;貌有:龟山观韻、虎麓松声、槐塘映月、杏坞闻莺、珏岩春晓、萝阴夏凉、菜峰积雪、巽笔凌霄、双樟锁涧、两水峡金。

村落风貌,奇观惊现,美景迭出,也许有了太多的想象和神秘色彩,也许涵括了太多的天文逻辑、气象水文、俯视仰角、奇峰怪石、地域地物、山脉形状等一系列的巧合玄机,由此所产生的种种奇观迹象,都将成为后人考证的实验场。这无疑是古今文明音符的融合,使流传于世的“影子”与自然风光的现实画面,联想翩翩,虚实结合,相互辉映。

随着时光的流逝,无论透过万里晴空远眺,还是现场勘探近视,雪雨交织的夜晚也好,满天红霞的点缀也罢,都无法改变自然景貌的原始布局,阻挡不了文化遗产的发掘与利用。在生态文明的格调里,遵循回归自然的理念,只有迎接着更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经受住一次接一次的严峻考验,有力促进文明古迹的保护与旅游产业经济的科学协调发展,才能让水岙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神奇的力量。

未来水岙,必将迎来一片崭新的天地,展示出原生态景色、原风味,村韵无穷。

 

山村访古

 

古村藏深山。

离开喧嚣的城市,车轮亲吻着弯曲山道,渐渐钻进深山,眼前便是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培育村千年古镇宁溪镇西北角——乌岩头

走下汽车,山风拂面而来,和着哗哗”流水,大自然奏响欢迎的乐章。条小溪依村流淌一座石拱桥映入眼帘,取名“永济桥”一条条青藤从石缝中爬出来,遍桥身。那石桥,像一位和蔼的“老人”,静静地守在村口,讲述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见证了岁月沉淀的痕迹,追溯着时光久远的幽深。

当年,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在周邦月等首倡义举的感召下,山民纷纷响应,捐赠银两,结合当地建筑材料,应用“薄壳原理”的造桥技术,将被山洪冲毁的木桥,改建成牢固的石拱桥,终成就黄仙古驿道的必经之处,此举温暖了一方黎民百姓。

沿溪上去,一块硕大的深褐色乌岩,守望着村落一方安宁、祥和、美好,犹如一位巨人,沉稳的双腿永立溪底,头部高出路面二三米苔藓顺着腿部爬满全身。我们迈着轻盈的脚步,柔声细语与巨人交流。相传当地先祖陈朝,偶在村口的一块乌岩巨石上小憩,惊奇地发现此处三面环山,古木参天,溪流缠绕,云蒸霞蔚,楔合民间风水理论概念,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便得出必是家族兴旺之地,举家迁徙此地,而村庄就命名为乌岩头。

村落深处,昔日的旧影已离现实非常遥远。可村落的老宅院,能够较完整地保留下来,意味着一个大家族群居文化的轨迹那是充满人情味的地方既有许多可见的物质文化,又有透过心灵感应的人文窗口,或许是威严方正的四合院,或许是小桥、流水、人家

层层年轮,时光老去。拐进左边是墙,右边也是墙,墙与墙之间,两边是古民居,中间留出了一条小巷,窄窄的,深深的,幽幽的,沧桑的黑屋瓦掩着斑驳的石头裸墙,石板或鹅卵石或泥土石头混合的小路,蜿蜒到家家户户口门。岁月的长河在裸露的石头墙上剥落,留下雕琢的痕迹,墙上的石块干净得不沾尘埃,石缝里偶有绿色生长,诠释了生命力的顽强。

整个村落,仍然有百十间清代的古迹建筑保留下来,无不透着古朴的韵味,让人珍惜让人疼。破败房屋像一个苟延残喘的老人,呼吸之间就会轰然倒下,梁架上布满了深长的裂纹,颤巍巍地支撑着的屋顶,甚至露出半截悬梁,在风雨中飘摇。苔藓野草顺着墙根爬上来,一直爬到房檐屋顶,随风摇曳。于是,结合整体设计布局的同时,开启修补、复古、翻新工程,活化深山宅院,激活包浆,再现美丽,发展旅游……

再往上走,脚下是石头铺设的长长小径,一直通向四合院。路边,排列着一个个猪糟,那是用于喂猪的旧石器。岁月斑斓石头墙上刻画的是年迈的裂痕,被雨水洗刷得更加干净;屋前一扇深重的大木门。是谁?不由自主地叩响了锈迹斑斑的门环,似乎敲响了沉睡的江南一角。

入门探访,那是村落历史文化的缩影,乡愁的参照物,美丽乡村的实验场,最能体现爷一辈人特有的生活格。有陈列着风车、三人水车、犁等大型农具,有展示了锡壶、木桶、竹筐、盆碗盏等生活器具,也有摆放着八仙桌、五斗橱、木床等过时家具……

整个院落简朴而宁静,悠久而亲切,古老而柔美。没有喧闹,没有浮华,远离浊世,散发着古香古色的气息,幽静古老的气氛,仿佛令人又回到从前的生活,奢望做回深山老宅的主人。我好想停下脚步,坐下来小憩,小酌怡情,听听小曲,下下棋,看看书。或者饮一壶香茗,笑谈琴棋书画,分享惬意的时光,让生活节奏慢下来,再慢下来。

村落的墙脚边,两行栽种不久的乌皮翠竹,上天入地,正在汲取天地养分扎进土壤,亲近泥土,低调成长;迎向阳光雨露,拓展空间,蓬勃向上。用不了几年,犹如一顶碧绿色的华盖,就会遮住大阳、蓝天和白云,给大地投下一片阴凉。

深山古村,乡野如画,引人入胜,物我两忘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