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曾宪敏的头像

曾宪敏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9/18
分享

远方的远

 

我几乎年年都要在老家大余过“七月半”才打道回府遥远的中山的,即客家人说的过鬼节,借此兄弟姐妹一大家族人好好地与年逾八旬老母亲团聚一下,孩子们也可联络一下感情。有句老话说得好,父母在,不远游。父母在,家就在。就是说,趁父母健在,要常常回老家看看。

作为南安府客家人,从小耳濡目染,每逢客家的“七月半”,习俗要求凡外出务工者要及时赶回老家过节全家团聚,或要出远门的也要先在家里过完节才会出行。

这不,马上就要过农历七月半了,今年暑假长难得回到远方的老家,也可乘机在老家呆多几日,过过正宗的客家人的鬼节吧,也让孩子们感受一下浓浓的客家风情啊!

自打记事起,我们家都在七月十四那天过节的。据我的大姑妈告诉我,我们的老家是从广东兴宁那边逃难到大余县,当时爷爷与叔公两家一起靠着制作竹制品的篾匠手艺来谋生,解放前叔公家搬回老家就失去联系。所以我们老家常常提前一天过节来祭祀先人,时时提醒不要忘了自己的祖先与梦里老家。

客家人耳口相传一年中,有三大“半”的节日:正月半、七月半和八月半。七月半,即中元节,客家人又称为“月半节”“鬼节”等。称鬼节,是因为客家人信仰:人死成鬼,但形灭神不灭,灵魂还在这个世界上。因此客家人在信奉儒家、道教等多神的基础上,特别增设了祭祀祖先的节日,七月半就是其中之一。老家南安府那边人相信人死后,人的灵魂会出窍,会投胎转世的。而取材于著名的南安府太守后花园杜丽娘《还还魂记》相关情节,后改编入的汤显祖名著《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而流转百世。

小时候我特别胆小,心里相信有鬼怪神灵的,烧纸钱时特别虔诚。后来上了小学,特别是初中学了很多科学知识后,尤其是开设物理与化学课,了解鬼神只是人们敬畏天地臆想出来的,特别是学习了一篇《不怕鬼的故事》,才消除对鬼的恐惧并让我了解更多客家人祭祀先祖的礼仪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客家人,被称作中国的吉普赛人或中国的犹太人,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在海内外遐迩闻名。客家围屋就是典型客家人居住区。据历史学家考证客家民系是汉民族一支系统分明,富有特性的支系。客家先民主要是中原汉人,他们历经战乱,辗转迁徙不断在新的环境中求生存,图发展,从而既承袭了中原文化“老家河南”,又接受与当地居民“百越先民”的融合影响。久而久之便逐渐形成了以广东省梅州市及广东省韶关、河源、惠州市,江西省赣州市,福建省龙岩市等为中心区域的一种较为独特的风俗习惯。由于长途的迁徙,共同的生活经历,客家人有强烈的血源“祠堂”意识,对自己的祖先充满了无限的尊敬和崇拜。而珠三角的客家人后裔主要是从大庾岭(梅岭)翻越梅关古驿道到南雄珠玑古巷,如果你有幸去一趟南雄或许可以找到祖宗的祠堂呢,或走从湖南骑田岭到清远市英德的浛光的800里西京古道。据说我市的五桂山、沙溪镇也有大量的客家人后裔,也是从珠玑古巷那边一路迁徙过来的。

客家人过“七月半”则按当地切实可行的习俗,选择本地区人们认可的日期作为七月半的节期。所以,七月十三日至七月十五日这三天时间内,均有客家人过“七月半”。

今年,兄弟姐妹推举老大宪华家举办家宴,在他家里过“七月半”节,祭祀用品我们几个弟妹打下手。你看呐,凿纸钱用具早就准备好呢。我们分工合作,依样画葫芦很快把祭祀用品备好,老妈年纪大了腰陀背弯,坐在身旁做技术指导。老大烫鸭宰鹅,手掌大杓,忙得不也悦乎。孩子们玩得更疯,好像要把瓦顶掀翻似的,朗朗的笑声传得老远。是啊,这就是友情,更是亲情,家的味道呢!

还记得小时候,每年七月十四天刚刚蒙蒙亮,母亲早早地起来宰杀自家散养的麻鸭,一斤重最为适宜,不肥不瘦。而父亲也一刻没有闲着,先把买好的草纸,用戒尺量好尺寸,用铁制凿笔心手并用打造“纸钱”,每沓纸钱上面都有一个鲜明的‘钱币’小钢印,然后一堆一堆码好,放在身边。我们兄妹几个打下手,负责把打印好的一张一张分散开,一片又一片轻轻地放在谷箩里或簸箕里,一般是有多少个逝去的至亲就装多少袋,这道程序尽管繁琐,我们都是很认真,也很虔诚,小心翼翼地深怕出错。父亲每年都亲自动手,小姑妈每年都过来帮忙。因为爷爷去世时,父亲才三岁,小姑妈也才是五岁,姐弟俩从小就吃尽人世间甘苦,姐弟俩感情特别深。

客家人习俗认为鸭子会游水,可以渡黄泉,用鸭血写上先人名字,洒在祭品上,亡魂才能收到,所以祭祀时一定要斩杀鸭子做祭品。祭祀仪式完毕后,剩下的鸭子,人们就会将其“散福”(即食用),据传食用鸭肉还能驱魔辟邪,所以便留传了在中元节吃鸭肉的习俗。上贡品、烧“纸钱”、敬“田伯公”。

客家先民经连年的战乱长途的跋涉来到岭南地区定居后,为了追思因战乱和迁徙中故

去的亲朋好友,每逢中元节便邀请僧人超渡亡灵,由飘飘悠悠的河灯带去人们对亲人的思念。

特别值得一提当时,就是老家南安府难以割舍的心学大师,王阳明。他指挥南安府的官兵参与剿灭陈曰能、谢志珊等贼乱;他批复并资助大庾的百姓兴建防寇自保的城池;他讲学于道源书院培养了一批学子。王阳明平定南赣,奠定了一生事业的基础!后来病逝于青龙。而在青龙、黄龙丫山古灵岩寺庙一带客家地区还流传在中元节放河灯的习俗。据传就是纪念王阳明先生而演变而来的。现在古南安府辖地四县(南康、上犹、崇义、大余)都有鬼节放灯笼于河面上习俗。

傍晚时分,家家户户都是先祭祀祖先,全家人聚集一起,我们老家那儿叫“烧纸钱”,中山市这里叫做“烧衣”。一般由客家女主人亲自来完成。以前年年由母亲边点亮蜡烛,边口中念念有词,孩子们从中打下手。

今晚祭祀活动由长子主持。在早已放好在空旷的地上垒好成数堆的纸钱上面,而已过世多年的各个祖先,先列出名单表,写在草纸上,注写明谁在阴间受用,是谁在阳世为逝者烧祭奉上。比如逝去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舅舅,大伯与伯母分别依次成堆放置好。

只见宪华兄长双手在空中轻轻地画着弧圈,猛饮一口白酒,奋力吹洒在着火的纸钱上,顿时熊熊烈火窜得老高,我们兄妹几个不停翻动着,来回奔跑着,生怕哪堆熄火呐,对祖宗不敬嘞。我们不停地扬起烟灰,据说天黑后,各位祖宗就会返阳下来收纸钱用,我们拼命卖弄着气力。据说谁的动静越大表明谁越孝顺呢。一时间,在晚风吹拂下,一阵阵烟灰在漫空中飞舞,孩子们纷纷说,已故亲人们下来收纸钱啦!倘若在哪年七月时,如果有新逝的亲人会在月半之前,会特别预先备置逝者如生前所需的一切物品衣食住行等及一对纸糊丫环。堆如小山高的冥币,烧完后到了深夜就把烧成灰的冥钱倒入河水里。只有通过流水才能通达阴间冥府,逝者才可接收。我希望我的已故父亲大人等至亲在天堂那边过得还好吧!不寂寞吧?够花,过用了吧?

   祭祀仪式过后,我们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享用大快朵颐,共进晚餐。晚饭过后,孩子们在成群结队父母陪同下聚在一起,来到章江河涌边放飞纸质灯笼或纸船,把自己一片哀思寄向远方。也让孩子们留住老家味道,记住客家人的一片片乡愁吧!

农历“七月半”,就是凝聚着客家人的浓浓的别样乡愁,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别样的长相思,是远方的游子去国还乡的相恋的情怀啊!更是对故土血浓于水的那份亲情的不舍与牵挂!我们常年在外的,有空要常回家去看看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