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广超的头像

张广超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03/20
分享

《诗路心语》

创作一首诗,必定有一个确定和明晰的主旨,并用情感去表达主题。在写作中要一步一步地以意象表达出来,而每一步即诗歌的每一个节层。为了使诗歌凝练,驾驭更宽广的时空,展开更广泛的联想,就必须掌握诗歌"断层跳跃"这一基本技法。诗歌节层的跳跃一种是时序纵跳的手法,如:“春来了, / 雪融了 / 小鸟叫了”,这三个独立的节层,组合在一起说明春天来了。另一种是并置横跳的手法,如父亲苍老布满皱纹的脸庞、父亲布满老茧的双手、父亲微驼的脊背,这些跳跃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父亲那面朝黄土背朝天勤劳稼穑的一生。一首诗无论节层怎样跳跃,都不能离开这首诗的主旨,否则就不成其诗了。

   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诗人所见所感所写的基础上渗透出的自己的感情色彩

诗歌是一种具有多方面审美特征的文学样式,这一文学样式自古以来深受人们普遍喜爱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有多方面的审美特征,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审美感受。 古人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诗歌的语言之所以为美,是因为它的语言是经过提炼出来的,才能使诗歌俱有光彩,才能打动读者内心深处的心弦。言辞精炼是诗歌的表达手段,往往一句诗或几个字甚至一个字就能传神地把诗歌所表达的内容表现在读者面前。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使读者虽然是用眼阅读,却听到诗中传出敲门的声音;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形象地描绘了春天悄无声息地莅临。

诗之所以为诗,不在于形式,不依靠死守定法,而首要的则在得其“真意”,善于“炼意”,使作品能够志有所寄,情流其中,意发为词,词足达意,使内在的思想感情和外在的表现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 古代理论家对诗歌审美特征的论述,主要表现在辞采、声律、韵味、意境、风格等方面。

诗歌是语言艺术,体裁短小,对于语言运用有着特别严格的要求。所以,"意在言外,诗外有旨,以有限之言达无穷之意,给读者以余味不尽的审美感受,是古代诗歌创作的审美理想。诗歌没有小说散文那样的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没有戏剧那样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只有靠形象、精炼、富于色彩、音响、动感的语言,才能描绘出一幅栩栩如生的艺术画卷,开拓出“柳暗花明”的艺术境界,作诗不仅要求句好,而更重要的是求好意境,重句不重意,那是本末倒置。

今天说这些,好象不会时宜,有助于我们完善自己的目标设定诗人和研究诗的人们给诗及写诗设置的标准为"相互说话,对自己说话,对神灵说话;能感动、触动人;扑捉神奇;表现世界的隐秘;开启一个世界,呈现真理;塑造精神生活,揭示神秘″,真正在诗歌创作路上达到“一诗一世界,一词一人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