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月和的头像

张月和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散文
201810/10
分享

瑞丽散文两篇

张月和

 

时空里的畹町

 

畹町,古名宛顶,自古就是中、缅、印古道上的要冲,这个在历史时空里曾经书写下浓墨重彩记忆的边地古镇,一次次吸引我的脚步,一回回令我驻足瞻仰。

山分岭,水分心,自古而然。中国畹町与对岸的缅甸九谷隔河相望,弯弯曲曲的河流,悠悠然穿行在中缅两国的密集村落、茂盛植物,以及肥沃田野中间,属于两国共有,既称畹町河,又称九谷河。河流平分,中缅两国的界线也就划在畹町桥正中间。

畹町桥,从古时的藤桥、木桥、竹桥,演变发展到抗战时期的贝雷式钢架桥,再到现在的钢混桥,在历史的长河中尽显风流。

很久以前,这座桥梁迎来送往,把畹町打造成马帮、商旅在中缅两国间川流不息的古老驿站。而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刚刚崛起的缅甸贡榜王朝一面向南攻打暹罗,即今泰国,一面派兵向东进入云南边境,向沿边土司征收花马礼,导致中缅战争爆发。

由于战事相继失利,云贵总督刘藻自尽后,大学士杨应琚也被押往热河赐死。乾隆皇帝改命伊犁将军明瑞为兵部尚书、云贵总督,率兵征贡榜王朝。征缅大军兵分三路,明瑞率领主力从保山西进,渡过怒江,经过龙陵、芒市、遮放,然后到达畹町,于乾隆三十二年 十月初十日,即公元1767年11月30日从畹町出境,进抵象孔,回师途中,明瑞以身殉职。作为此次战争的一个出入口及后方保障基地,畹町有过豪迈,也有过悲壮,更留给人们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深刻反思。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滇西20多万各族人民大举修筑滇缅公路,随着1938年8月31日滇缅公路全线通车,滇缅公路出入口畹町开始承载抗战大动脉枢纽的光荣使命,为国内抗日战场源源不断输送着战略物资。三千多名南洋华侨机工毁家纾难,回国支援抗战,在滇缅公路上书写了一曲回肠荡气的爱国主义诗篇。

太平洋战争爆发,十万中国远征军由此跨出国门,在缅甸同古、仁安羌、东枝频繁打击日军。随着缅甸战事失利,畹町成为滇西第一个被日军攻陷的集镇。日军56师团以黑风部队为先导,从腊戌趋先直奔中国国境,于1942年5月3日攻破畹町,然后攻龙陵,战怒江,侵入腾冲。畹町,在悲戚中见证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也成为日军重兵把守的一个重要军事基地,以及进出中国的重要门户。

为了重修打通抗战运输线,美军史迪威将军在印度兰姆伽训练中国驻印军,挺进缅北,并敦促中国远征军从滇西出兵。滇西大反攻打响,松山、腾冲、龙陵相继攻克,战事直逼畹町。日军凭险据守,畹町久攻不下,一名远征军军官报了一个运输的“输”字,请一个识文断字的算命先生测字。先生从“输”字的左部偏旁“车”的繁体字里,测出一个二十日,又从右部偏旁里测出一个“一月”。几天以后,也就是1945年1月20日,畹町之战终于取得胜利。这名远征军的军官回想算命先生的话,心中暗暗折服,也对畹町与滇缅公路运输的不解之缘产生了进一步认识。

滇西的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于1月27日在芒友正式会师之时,畹町钢架桥在争分夺秒之中迅速抢通。1月28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宋子文、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美国将军索尔登、皮可等在畹町举行滇缅公路通车典礼。次日晚上,这条路被中美两国代表蒋介石、赫尔利命名为史迪威公路,畹町又赢得史迪威公路南线交通运输枢纽的殊荣

畹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畹町桥赢得了古道名桥、抗战名桥、外交名桥、商贸名桥等无数殊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南和平解放,五星红旗胜利插到畹町重镇,仅过了两个月,缅甸政府率先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与中国总理周恩来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2年12月6日,经政务院批准,全国唯一的县级镇畹町镇正式设立。1956年12月15日,中国总理周恩来、缅甸总理吴巴瑞并肩跨过畹町铁桥,到达德宏州首府芒市。12月16日,两国领导人一起参加中缅友好边民联欢会,在芒市参加泼水节,亲手种下两棵象征中缅友谊缅桂花树。

改革开放后,国门畹町成为中缅两国开展经济商贸及文化交流合作的窗口,经国务院批准畹町撤镇设,成为沿边开放城市,设立畹町边境经济合作区1999年1月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畹町市,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瑞丽市。同年2月8日,云南省决定成立瑞丽市畹町经济开发区

为创作《史迪威公路》《乾隆征缅》等作品,我曾数次前往畹町,感受这个千年古镇在历史时空里的动人传奇。2018年8月25日,腾冲市作家协会组织作家到德宏采风,在原瑞丽市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畹町工委宣传部长张自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瑞丽市作家协会主席孙宝廷等人带领下,我们从芒满出发,沿九谷河溯流而上,深切感受到亚热带的温暖,以及河流两岸人民唇齿相依、相濡以沫的胞波情谊,感受到畹町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日新月异的变化。采风团还参观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公园及纪念馆,倾听了南洋华侨机工的动人事迹,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国与国亲吻的地方

 

 

再次前往瑞丽,有向导带入银井,一番游览之后,使我不禁想起一个新奇的比喻——国与国亲吻的地方。

仔细推敲一番,甚为这个比喻而沾沾自喜。中国瑞丽的银井以及缅甸的芒秀,并无山水阻隔,形同一个村落,难怪人们将其称为一寨两国。

跟随熙熙攘攘游人信步银井,平视芒秀,“一秋荡两国”的碑刻赫然在目。不少游客争先爬山那把秋千之上,把自己从银井荡漾到对面的芒秀,又从芒秀荡漾回银井,荡漾出一串串笑声,也荡漾出刹那间在空中遨游两个国家的幸福与自豪。

沿着翠竹栅栏围护的石板甬道前行,缅甸国花龙船花,不时从国境外探出头来,向游客们展示着迷人的英姿。龙船花又名英丹、仙丹花、百日红水绣球,虽然躯干不高,花叶密集秀美,她一年四季开花,花色丰富,有红、橙、黄、白、双色等,而生长在这里的大多是橙黄色。

甬道上的石板上,每隔几米就镌刻着同一个词语的中缅两国文字,使人们在游走之间,一面学习缅语,一面接受中缅文化的熏陶。也许,你在徜徉之时,忽然有一名缅甸人从围栏外伸出头来向你打个招呼,你也不必有多少缅语基础,只要俯首看看地面的石板,也能轻松自如应付一下这突如其来的幸福交流。

甬道左侧有一个方圆数百米的荷塘以及水池,荷花开得正盛。荷塘边有栏杆围护,还有几个亭台楼阁,以及肥硕鲜嫩的芭蕉。站到亭台楼阁之上,可以真切看到两个国家的迷人风光,以及友好往来。

继续前行,一块巨石矗立在眼前。石头山镌刻着“许愿石”几个大字。许愿石的腰部,一根绳索串着无数红布条,红布条上写满许多人许愿的文字。看到这个石头,我不禁想起在海南看见的“山盟海誓石”,那个石头矗立在海边,上面镌刻着两个手掌印,方便山盟海誓者按下手掌,留下手印,表达爱心。许愿石面对众多各怀心事之人,需要许的愿也实在是太多太多。不管它了,也伸出一个手掌,在石头山按了一下,许了一个愿。

过了许愿石,前面又有一个更大的石头,上面镌刻着作家邓贤2010年10月题写的“一塔佑两国”几个鲜红的大字。我多次到过姐告的“天涯地角”,这里还是第一次来。看来,邓贤先生比我先行一步了。

前移几步,就是能够保佑两国国家的佛塔。缅甸是一个信奉佛教的国家,而作为与缅甸山水相连的瑞丽,傣族人民等对于佛教的信仰也不比缅甸人逊色。也就在这种共同信仰基础上,一座高耸入云的佛塔,成为国界线两边无数善男信女顶礼膜拜的对象。佛塔的胸怀博大宽厚,总是让周围的人们共沾雨露。

一秋荡两国,一塔佑两国,一花开两国,一寨生两国,难道这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唇齿相依,不是名副其实的国与国亲吻之地吗?


我也说几句1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
最新评论

张老师您好:您的《时空里的畹町》写的是畹町的历史,像一个人的历史。《国与国相吻的地方》写的是中缅唇齿相依,两篇散文珠联璧合。欣赏,学习。

李茂林   2018-10-15 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