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梁卫山的头像

梁卫山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904/11
分享

看毛泽东主席诗词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

梁卫山

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文化理论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帝王在替天行道:“圣人出,黄河清”。受先秦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影响,晚清的龚自珍则以民本思想为基础认为:“我光造日月,我力造山川,我气造天地”及“天地人所造,众人自造,非圣人所造”。毛泽东主席更是旗帜鲜明地则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这是对过去历史发展动力学说的颠覆,从而批判了“帝王文化”、歌颂“人民文化”!作为这种思想的体系,毛泽东主席诗词延续着历史发展动力学说、对中国文化更是重大的贡献。

毛泽东主席的诗词反对朝廷文化、士大夫文化和精英文化,提倡稗野文化、乡土文化和市井文化,中国历史不应该单纯写成朝代更替历史、帝王将相历史,还应该写成农民历史、革命历史,如沁园春·长沙(1925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这首词写于大革命前夕,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根本动力的思想。是对传统社会秩序的蔑视,批判“专制等级文化”,从而倡导“民主平等文化”。

毛泽东主席还从根本上颠覆被汉代以后“儒家”篡改了的孔孟思想中的上下关系、尊卑关系、贵贱关系和大小关系,指出:“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干部和官员都是人民的公仆、勤务员,“小人物”可以批判“大人物”,更是破天荒地喊出了“为人民服务”!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体现这种批判精神的作品,如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二)、《浪淘沙·北戴河》就代表了毛泽东的这种思想文化观念。

浪淘沙·北戴河(1954年夏):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二)(1958年7月1日):

春风杨柳万千条,

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

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

纸船明烛照天烧。

应当看到毛泽东主席的诗词对中国传统文化还是传承、继承的,对待中国文化的贡献在于毛泽东主席对于他所处的时代结合了传统文化,开始了反思、批判,从而逐步转变为批判与继承的结合。1940年毛泽东主席在陕甘宁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提出,发展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必须批判地接受古今中外的进步文化,“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后来毛泽东主席又将这一观点总结为“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在毛泽东主席的诗词中这种批判地继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天人合一、物我一体、人物和谐的世界观。

在中国文化史上“天人合一”是个古老的命题,无论儒家、道家和释家,都有“天人合一”的共同内涵,主张人与自然是一体共通的,是一种亲和关系。自然万物是人愉情悦性的对象,人们可以从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实现个体生命与宇宙生命的融合。毛泽东主席继承“诗言志”的文化传统,诗词作品大多情景相交、情中见景、景中见情、情景合一,充满人与自然真诚朴素的天人恋情,通过对抒情言志所用的日月流转、冬去夏来、虫鱼律动等自然意象的运用,表达诗人思想深处那种心物交融、心物一体的“天人合一”情结。

“天人合一”最早源于庄子,毛泽东主席深受庄子思想影响,不可避免在诗词创作中会有所体现,其中一首《念奴娇·鸟儿问答》最为典型。

念奴娇·鸟儿问答(1965年秋):

鲲鹏展翅,

九万里,

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

都是人间城郭。

炮火连天,

弹痕遍地,

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

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

雀儿答道:

有仙山琼阁。

不见前年秋月朗,

订了三家条约。

还有吃的,

土豆烧熟了,

再加牛肉。

不须放屁!

试看天地翻覆。

这首词立意取材于《庄子·逍遥游》,借鲲鹏与雀儿的问答,表达“我”与天齐、志在万里的革命豪情。更主要的是词作体现了“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了毛泽东主席在当时的中苏关系中的自信,达到了与宇宙、自然融为一体,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拦的理想境界。

二是一分为二、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方法论。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格物致知的认识方法、知行合一的实践方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毛泽东主席的很多诗词,都是辩证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反映中国革命和实践的,给人以昂扬向上的精神启迪,如《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

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2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清平乐·六盘山(1935年10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关于《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主席在1958年9月出版刊发时批注道: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实际上这时不仅军事上的形势转好了,更重要的是政治上、思想上的形势转好了。在这首词创作前不久,遵义会议实际确立了毛泽东主席的领导地位,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路线,为中国革命找到了知行合一的正确道路。《清平乐·六盘山》,同样是创作在长征期间,在遵义会议精神的正确指导下,红军长征进入最后阶段,六盘山是最后的障碍。“不到长城非好汉”、“红旗漫卷西风”,形象描绘了红军心有所知、行有力量的革命壮举。

三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载体观。在文化传承上善于运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表达话语,说明毛泽东主席当之无愧为文化转型中继承传统的优秀代表。除熟练运用中国语言的口头叙事表达和实用书面叙事以外,毛泽东主席的诗词艺术更是运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载体传承中国文化的典范。毛泽东主席广泛阅读了大量的唐诗宋词,据统计,曾经批注过的古典诗词达1950首、涉及诗人429位。毛泽东主席在创作方面古体诗、韵语、楹联、格律诗、词等形式均有涉猎,其中祭文、挽联、唱和等作品在日常工作生活更是起到很好的文化传承作用,是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楷模,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毛泽东主席这些诗词站在一个伟人、一个国家主席的高度有所感有所发,凝结成精典诗词佳句,对中国文化做出了贡献!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