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明远的头像

明远

网站用户

其他
201904/07
分享

桥山公祭

“岁次己亥,节届清明;桥山巍丽,松柏翠凝。轩辕胄裔,肃戴虔敬,谨备尊礼,恭祭圣灵……”宏亮的祭文恭读声随着“中华龙”盘旋、腾跃、升空,飞入云霄。桥山陵前、沮水河畔。4月5日,己亥(2019)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举行。据报道,此次典礼分为击鼓鸣钟、 唱《黄帝颂》、敬献花篮、恭读祭文、向轩辕黄帝像行三鞠躬礼、乐舞告祭、龙飞华夏等七项内容。

“桥山突兀在其左,荒榛交锁寒风愁。”《史记》记载:“黄帝崩,葬桥山”。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历史上最早举行黄帝祭祀始于秦灵公三年(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自从汉武帝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以来,桥山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之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陕西遵从历史传统,每年清明节都在黄帝陵举行公祭黄帝活动。

“峰绕桥山沮水清,帝陵巍峻柏青青。”这里有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片“绿色宝藏”。根据统计,在这里一共有60000余株古柏,其中千年以上的古柏就有30000余株,是中国境内保存最完整的古柏树群。其中,就有黄帝手植柏,树龄超过5000年,是目前全国范围内最大的一株古柏树,堪称“世界柏树之父”。“轩辕古柏翠参天,黄帝凌霄巨手牵。冠盖浓荫三万项,根深华夏五千年”。这是中华民族5000千年灿烂辉煌历史的见证,这是奔腾不息华夏文明历史长河的记忆,这是绵延不绝中华文明精神的寄托。2016年,从黄帝手植柏上采集的7383颗种子,搭乘天宫二号进行太空旅行,这是中华儿女千百年来自强不息的缩影。5000多年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承载着亿万华夏儿女精神寄托的参天古树正焕发勃勃生机。

“轩辕故里谒轩辕,拜祖寻根探史源。”无论我们走到那里,我们的根在中国,我们的祖先在桥山。数千年来,每逢清明时节,海内外炎黄子孙纷纷从各地来到这里祭陵,以寄托念祖之情。“我只为认祖归宗,迟眠早起,登山涉水,甫能勾到庭帏。”不知从何时起中国人离家远行,远赴重洋,到世界各地谋生,很多人定居海外。他们虽身处天涯,但他们的身体中流淌的是华夏的血脉,认祖归宗是他们这些海外游子最大的心愿。家国情怀是他们永远的最终归宿。慎终追远,寻根问祖,人虽远,心犹近。这里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铸魂、筑梦、聚心的民族圣地。寻根问祖,颂扬黄帝功德。追本溯源,颐养龙祖恩泽。魂牵梦萦,传承民族记忆。

“轩辕厌代千万秋,渌波浩荡东南流。”黄帝陵在中华儿女的心目中有着无比崇高的地位,在这个“气清景明”的节气中,进行“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这不仅表达了华夏儿女对祖先的思念与敬意,更是海内外炎黄子孙认祖归宗的具体行动。轩辕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千百年来,这一华夏民族最具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习俗,年年轮回、代代传承。这不仅增强了中华儿女对先祖的崇敬,更是增强了华夏儿女们对文明古国历史文化的认同。今天,清明公祭黄帝典礼传承了中华优秀礼制文明的文化,已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和民族感召力的民族盛典。展现了中华民族同根共祖、复兴发展的不变理念,展现了华夏儿女实现国家统一、山河一统的坚定决心,展现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续展开新的波澜壮阔,展现了新时代13亿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奋斗精神。

“若问何来凝聚力,人文始祖是轩辕。”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指出:“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炎黄子孙来这里表达慎终追远之情,不忘祖恩之意,以实际行动传承中华美德,引领时代风尚。所以说延安中华民族圣地。党中央在延安13年,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我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说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让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力量,继承革命传统、发扬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