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毕季青的头像

毕季青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1/01
分享

夏完淳: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

 

对于生命,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命坐标体系。至于建立什么样的体系,就要看有着什么样的生命理念,就要看自己的建构。我们通常说,文如其人,特别是许许多多的英雄,他们的经历本身就是一种建构,他们的作品就是他们血与火的经历,就是他们灵与肉的烛照,是他们精神的铸造。

一路征程一路歌。如同夏完淳,如同他的南冠草。

 《南冠草》是郭沫若先生的一部历史剧,所写内容是明末夏完淳抗清事迹。他的创作意图十分明显,当时正值抗日战争之际,通过夏完淳可以弘扬大无畏的民族精神,激励人民的斗志。

什么是英雄。不以年龄论英雄。英雄不问出处,英雄不分时代,英雄不分性别。在中华民族浩荡的文明史上,英雄辈出。既有历史深处的英雄,也有当代英雄。特别是那些少年英雄。自古英雄出少年。如十二岁的使臣甘罗,勇斩双头蛇的孙叔敖 ,浪子回头的周处,突围搬兵的荀灌;当代的刘胡兰、刘文学、赖宁。英雄不仅仅是物质身体的挺拔,而是来自内在的源动力,是一种精神的轩昂 ,意志的矗立。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另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末抗清将领,著名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忠烈之士。完淳幼时即有“神童之目”,时人评其“高才直与机云同”。九岁时他即写作了《代乳集》,“十二即博极群书,为文千言立就;谈军国事,凿凿奇中”,初步显示出其经世才能 。十六岁拟庾信作《大哀赋》,淋漓怆痛,朱彝尊认为“足敌兰成”,“方之古人,殆难其匹”。夏完淳受父亲影响,矢志忠义,崇尚名节。少年时即胸怀大志,至十一、二岁,已“博极群书,为文千言立就,如风发泉涌;谈军国事,凿凿其中。”自被捕至狱中写下得诗,名《南冠草》,都是慨世、伤时、怀友和悼念死者之作,慷慨悲凉,传诵千古。

 

 

作为人类,任何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空白的,都是赤条条来到。没有天生的英雄,也没有天生的狗熊。一切都是后天的缘由。一个懵懂的少年,是不会一夜之间就成为一个英雄的。何况是少年英雄。这些和宿命无关,和基因无关,但是和家庭的教育密切相关。父亲夏允彝从夏完淳懂事时起就对他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教他背诵那些民族英雄的诗词,如《正气歌》、《满江红》。这些英雄的事迹和他们的诗词深深地感染着少年夏完淳的心灵,父亲及其朋友们为匡救天下,恢复优秀儒家传统和阉党进行斗争的情景更是给了他现实的教育。

诚然,虽然英雄没有性别,年龄之分,但是任何一个英雄的出现都有着鲜明的个人的特质,与时代相连,与现实对接。英雄不是层出不穷,也不是可以复制,但是无论是动乱时期,还是和平年代,英雄一定与国运,国家,国难,人民密切相连。他们的生与死,荣与辱是和他们的母体紧密相连的。虽然英雄们的生命大多短促,但是他们的生命犹如黑暗中的闪电,虽然短暂,却是光芒四射。他们的行为、壮举如同火山一样气势磅礴,给人震撼。

还有一些人,他们不能算是英雄,然而他们的行为也是与众不同。面对不公平的社会,他们行侠仗义,打抱不平。他们也被历史铭记。他们是好汉,比如梁山108将,比如隋唐演义中的响马,还有那些游侠,绿林好汉。

英雄,无论是少年英雄,还是巾帼英雄,无论是志向,理念,境界,他们都与芸芸众生不同。他们都有着宏阔的境界,高远的志向。

少年英雄与巾帼英雄,他们只是有着年龄,性别上的区别,但是他们的英雄本色是一致的,信念是一样的。很多英雄在少年时代,就已经有了英雄行为,绽放出了英雄萌芽。只是他们并不认为这是什么壮举,只是一种性格上的自然,本能。恰恰是这种本能,成为他们以后成为英雄的基点。看似偶然,势在必然。比如,见义勇为,挺身而出等等。无论是300年前的夏完淳,还是当代的刘胡兰,都是这样。 一个英雄的成长,和具体环境,和当时的形势也是密不可分。夏完淳,刘胡兰,王二小,他们所处的环境都是在风云激荡的战争年代,这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历史机遇。他们的幼小的心灵中,已经开始有了爱国主义的理念,植入了爱国的情愫和因子。就已经开始有了真正的人的概念,有了祖国的理念。我们纵观数千年中国历史,在英雄主义的链条上面,在英雄主义的繁盛的谱系中,有着众多的各个时代的英雄。他们的英雄行为不尽相同,任何英雄,无论什么时代,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对于祖国的爱,这种爱,是大爱,大爱无疆。爱祖国,爱人民,这些构成了一个爱国主义基本体,他们环绕的主干,理想,信念,都是植根于一个繁茂的母体,那就是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夏完淳坦然面对清朝的屠刀,王二小凛然面对日寇的刺刀,刘胡兰无畏国民党的铡刀。物质的生命,精神的长虹,昂然的意态,黯然了刀刃的寒光,消解了刽子手的气焰,大写的生命与宇宙对接,与星河辉映。

什么是生死抉择,人生价值。什么是生命的长与短,黑与白。罹难时,16岁的夏完淳还没有到弱冠之时,按说正是成长之时。一个人的生命价值的确是不能用生命的时间长与短来衡量,关键是要看自身价值的体现,有没有自己的生命体系,对于社会的价值,特别是在国难当头之时,更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价值观。物质的生命有限度,30、50、80、100岁都是有范畴,没有弹性,无法拉伸。而精神的生命却是无限,具有着超越性。它可以超越时空,穿透历史。这种生命与历史的大潮同流,与时代的跳动同脉,与国家的命运相连,与天上的日月同辉。

 

 

夏完淳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很小就参于到反抗清朝的斗争中。崇祯十六年(1643年),夏完淳与同县友人杜登春等组织“西南得朋会”(后改为“求社”),成为“几社”的后继。次年春,农民起义军席卷北方,完淳自称 “江左少年”,上书40家乡坤,请举义兵为皇帝出力。 
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下江南,完淳年15,随父、师在松江起义抗清。失败后,父亲夏允彝投水自尽。他追随陈子龙与太湖义军联系,继续从事抗清复明活动。不就,太湖义军被包围消灭。夏完淳泅水脱险,他的光复明朝意志没有丝毫动摇。因痛心国事,作《大哀赋》,情词哀惋,见者无不感叹惊佩。 
顺治四年春,明鲁王赐谥夏允彝为“文忠”公,并遥授完淳为中书舍人。夏完淳写谢表,连同抗清复明志士数十人名册,交与专在海上往来通信联系的秀才谢尧文,使赴舟山呈与鲁王。谢在漴阙候船,被清兵拿获,解送提督吴胜兆处系狱。夏完淳避在嘉善岳父家中,曾秘密西行受阻,返回松江,决定渡海至鲁王处,再图大举。不幸于六月底被清当局侦获逮捕,取水道解往南京受审。船过细林山(即辰山),想起老师陈子龙,作《细林夜哭》诗,以表哀悼。船过吴江,又作《吴江夜哭》诗,以悼念吴易。 

 

细林夜哭

 

细林山上夜乌啼,细林山下秋草齐。

有客扁舟不系缆,乘风直下松江西。

却忆当年细林客,孟公四海文章伯。

昔日曾来访白云,落叶满山寻不得。

始知孟公湖海人,荒台古月水粼粼。

相逢对哭天下事,酒酣睥睨意气亲。

去岁平陵鼓声死,与公同渡吴江水。

今年梦断九峰云,旌旗犹映暮山紫。

潇洒秦庭泪已挥,仿佛聊城矢更飞。

黄鹄欲举六翮折,茫茫四海将安归?

天地局日月促,气如长虹葬鱼腹。

肠断当年国士恩,剪纸招魂为公哭。

烈皇乘云御六龙,攀髯控驭先文忠。

君臣地下会相见,泪洒阊阖生悲风。

我欲归来振羽翼,谁知一举入罗弋。

家世堪怜赵氏孤,到今竟作田横客。

呜呼!

抚膺一声江云开,身在罗网且莫哀。

公乎!公乎!

为我筑室傍夜台,霜寒月苦行当来!

 

 

吴江夜哭

 

江南三月莺花娇,东风系缆垂虹桥。

美人意气埋尘雾,门前枯柳风萧萧。

有客扁舟泪成血,三千珠履音尘绝。

晓气平连震泽云,春风吹落吴江月。

平陵一曲声杳然,灵旗惨淡归荒烟。

茫茫沧海填精卫,寂寂空山哭杜鹃。

梦中细语曾闻得,苍黄不辨公颜色。

江上非无吊屈人,座中犹是悲田客。

感激当年授命时,哭公清夜畏人知。

空闻蔡琰犹堪赎,便作侯芭不敢辞。

相将洒泪衔黄土,筑公虚冢青松路。

年年同祭伍胥祠,人人不上要离墓。

 

这两首诗慷慨激昂,表达了夏完淳的怀念之情, 也展示出个人慷慨赴国难的豪迈。

英雄无悔,然而英雄有情,而且是情深意切,情意殷殷。正如一首歌词所唱,“也有老母亲, 也有心上人。 也有生死情 , 也有离别恨。”他们在民族大义面前,在外敌面前,在生死面前,舍生取义,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但是在亲人面前,他们也是柔情似水。当这两方面碰撞在一起,他们义无反顾,虽然把民族大义放在前面,他们也不是把家与国割裂,分开,而是合而为一。他们爱家更爱国,把家与国融为一体。是为家国情怀。

英雄不是苍白的,而是有着深厚的情感,家与国,忠与孝,情与爱,爱与恨。在他们心中有着绵绵的关联。正因为他们有着炙热的情感,对于国家,对于亲人的深爱,大爱,在敌人面前,他们才有着切齿的恨。对于每一个人,两个女人是非常重要的:母亲和爱人。对于夏完淳,也是如此。夏完淳在被捕之后,怀着满腔感情,写下了闪烁着人性光辉,著名的《狱中上母书》和《遗夫人书》 。

 

狱中上母书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致慈君②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但慈君推干就湿③,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④!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⑤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呜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嚚,决不肯舍! ……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于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夏完淳的情感如排山倒海一样的猛烈,似火山爆发一般的炙热,有着对于家人的无尽牵挂,对于老母亲无法尽孝的无奈。但是,更有着对于国家的忠诚,对于生命的超越,对于气节的坚守。

在《遗夫人书》中,我们看到了夏完淳对于妻子的刻骨至爱与眷恋:

三月结缡,便遭大变,而累淑女相依外家。未尝以家门盛衰,微见颜色,虽德曜齐眉,未可相喻;贤淑和孝,千古所难。不幸至今吾又不得不死,吾死之后,夫人又不得不生:上有双慈,下有一女,则上养下育,托之谁乎?

然相劝以生,复何聊赖。芜田废地,已委之蔓草荒烟;同气连枝,原等于隔肤行路。青年丧偶,才及二九之期;沧海横流,又丁百六之会:茕茕一人,生理尽矣!呜呼!言至此,肝肠寸寸断。执笔心酸,对纸泪滴,欲书则一字俱无,欲言则万般难吐。吾死矣,吾死矣!方寸已乱。平生为他人指画了了,今日为夫人一思究竟,便如乱丝积麻。身后之身,一听裁断,吾不能道一语也,停笔欲绝。

去年江东储贰诞生,各官封典俱有,我不曾得。夫人夫人!汝亦先朝命妇也,吾累汝!吾误汝!复何言哉!呜呼,见此纸如见吾也!

外书奉秦篆细居。

在这里,短短三百字,却融汇了巨大的内涵,波涛汹涌的情感,有着对于妻子无尽的眷恋,愧疚,无法长相守的无奈,当然,这种情感是植根于国难当头,民族大义的基础上的。

从夏完淳的两封信中,我想起了我们的民族,在危难之际,涌现出的无数类似的英雄壮举。他们有着同样的情怀,儿女情长。他们没有身处同样的时代,却有着同样的命运,同样的信仰。林觉民的狱中与妻书,赵一曼的狱中与子书,无不情深意笃,慷慨悲歌,无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在滚滚红尘中,时刻上演着生与死,灵与肉,物质与精神,屈膝与伟岸的大戏。这是正义与谬误的大搏杀,这是正气凛然与卑躬屈膝的大较量。

什么是高贵与卑微,什么是卑微与伟大,什么是大与小。夏完淳与洪承畴就是鲜明的对比。

陈子龙遇难后,夏完淳为失去他的老师而悲痛,因为叛徒告密,他自己也被捕了。清军派重兵把他押到南京。
    夏完淳在监狱里被关押了八十天。他给他的亲友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诗篇和书信。死亡的威胁并没有使他恐惧,他感到伤心的就是没有实现他保卫民族、恢复中原的壮志。

洪承畴认为对于这样一个少年,死亡应该是有着强大的威慑力的的,毕竟人的生命最重要。对于劝降,他是有把握的。而就是他这样所谓的“大人”,无论是心理,还是意志,都败下阵来,而且是精神的崩溃。洪承畴劝降夏完淳,还有一个心理因素。他作为明王朝的兵部尚书、蓟辽总督,堕落成为一个汉奸,卖国贼,他内心深处是极其悲哀的。他知道,原来的官职越大,他的名声越丑,影响越坏。有的时候人们还是要走心的,如同俗话说的,平心而论,这就是一种必然存在,不管你嘴有多硬。人之初性本善。所谓的恶都是后天主观上的所为,虽然对于生死观有着多维的看法,但是人们的心中都有着一个标准,都有着一个重心,否则就会失去平衡,那就是真理与真善美。人,没有绝对的死心塌地,没有绝对的心安理得,就算是坏人,他的内心也是漂泊的,无法安神,充满了失衡与焦灼。因为,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你没有不二选择,只有唯一。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就是这么公平。特别是在事关民族大义,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你可以保存生命,但是可能失去了气节;成全了物质,失去了精神,这个时候,两者就是不能并存。

现在,就连一个少年都是这样的不惧死亡,大义凛然。虽然洪承畴现在是清朝的高官 ,但是他自己都感觉到没有底气,这就更加增加了他的焦虑感。他想尽办法也要把夏完淳拉下水,为自己找到一点心理上的慰藉。我想起那个汉朝民族英雄苏武。苏武在匈奴牧羊19年,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回归故国。就在他欲回归之际,投降匈奴的将军李陵为他送别。李陵黯然神伤,暗暗责怪自己,不应该在关键时刻屈膝投降,现在悔之晚矣。

其实,自从洪承畴投降的那一天,他就感觉如同行尸走肉。特别是在大义凛然的少年夏完淳面前,一个把国家,民族,气节放置于个人生命之上的少年眼里,高位,钱财,那些东西是多么苍白。

任何事物都有对立面。就如同身体与影子。英雄也是这样。有英雄就有懦夫。懦夫也不是单纯的身体原因,不是斜肩驼背,不是简单的腰间盘突出,不是骨质增生。而是精神的垮塌,信仰的癌变。

洪承畴和夏完淳一个成年,一个少年,在这个历史的经纬点同时出现,高与低,正与邪,美与丑自现。这位少年英雄,虽然年龄未及弱冠,却挥洒着生命的大境界,人生的大写意。

我们看一看他们两个人的对决。一个是年逾天命,曾经的明朝兵部尚书,现在的清朝高官;一个是铮铮铁骨的少年囚犯。这是一次历史的对决,这是一场特殊的“审判”。

洪承畴亲自讯问并劝降,说:“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贼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夏完淳挺立不跪,佯为不知审讯大员就是洪承畴,高声答道:“我闻亨九(洪承畴字)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动华夷。吾常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当左右差役告诉他堂上“大人”就是洪承畴时,完淳更声色俱厉地说:“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曾经御祭七坛,天子亲临,泪满龙颜,群臣呜咽。汝何等逆徒,敢伪托其名,以污忠魄!”洪承畴色沮气夺,无辞以对。对夏完淳的审讯,洪承畴可谓是软硬兼施,结果被夏完淳义正词严,嬉笑怒骂,最终无计可施。洪承畴被骂得脸色像死灰一样,无地自容,不敢再审问下去,狼狈不堪。很明显。审判席上的角色已经被转换,成为一场颠倒的审判。洪承畴只能悻悻的让人把夏完淳拉出去。

此情此景,情何以堪。我除了由衷敬佩,内心也在感慨:一个少年,面对着高官厚禄,特别是生死面前的威逼利诱,竟然有着那么顽强的意志力,没有丝毫惧怕,如此的定力,从容不迫,那么果决,这个少年是怎样炼成的,他有着怎样的心智,心理承受力。这其中的缘由既要从他的成长经历,从精神层面去探寻,更要从中华民族几千年深厚的文明渊源去挖掘。这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黄钟大吕,是这种传统基因在夏完淳身上的具体体现,是几千年爱国种子在他的身上结下的奇葩,是一种必然呈现。这既是内部传统在他心灵中的内化,又是内在传统的外延。是生命的放歌。
    公元1647年9月19日,年仅16岁的少年英雄夏完淳在南京西市被害。临刑时,他傲然挺立,拒不下跪。据记载,面对这位面容白皙,正气凛然的少年,刽子手神色慌乱,双手颤抖。后来夏完淳的朋友把他的遗体运回松江,葬在他父亲的墓旁。

 

 

夏完淳著作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玉樊堂集》、《夏内史集》等。特别是南冠草,是在他被捕以后所写,寄托了他的情怀,心声。特别是他的《南冠草》字字泣血,句句含情,是震铄古今的爱国主义篇章。

从下面的一首诗中就可以强烈的感受到这种深厚的情感。

 

别云间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别云间》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华亭时所作。 可谓是壮怀激烈,慷慨悲歌,彰显着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操。

那么,洪承畴的结局如何呢。他个人一人得道,应该是鸡犬升天了吧,事实却是恰恰相反。对于他的变节,好友亲朋视为奇耻大辱,和他誓不两立。洪承畴任五省经略回乡省亲时,在泉州市旧城区东部,建造了豪华府第---洪衙,被亲人当作不洁之地,竟没有一人前去居住。 洪承畴曾到家乡去恳请母亲居住,谁知他母亲深明大义,故意穿着出嫁时的衣裳,端坐堂上,不为所动。洪承畴又去找他的弟弟洪承畯,其弟也是怀有气节,不齿他的龌蹉行为,发誓“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更使人称道的是,他在家乡造了一只船,偕母居住在船里,过起了隐居生活。后人为纪念他的民族气节,在他舶舟隐居的石壁上,刻下“素月孤舟”四个大字,以示敬重。作为洪承畴的妻子莲心,也是对于他的投降变节极为义愤,愤然出家。我想,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是什么身份,无论是穷富,人们都是把气节,尊严,特别是事关国体,当作生命的至上标的,是天之大。在事关国家民族大义,生命尊严方面,一定要当作定海神针,应该有着不二选择。

 相传在泉州桂檀舖有一“双忠庙”,为洪承畴之弟洪承畯所建,用来祀唐朝的许远、张巡。当时洪承畴已降清,其弟深恶痛绝,于是在该处建立此庙,而庙中的许远两个手指头正指着洪承畴家的大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洪承畴效忠的清王朝,也没有给予他要得到的荣誉,乾隆皇帝还是将洪承畴作为叛明降清的人,列入《清史·贰臣传》。

    这里,忠与奸,正与邪,清与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昭示。我们看到了两种形象——高与矮;两种生命——贵与贱;两种人格——人与鬼。成年人,又是高官的洪承畴,是萎缩卑鄙的丑态;而少年夏完淳却是义薄云天,情高义永, 奇伟大丈夫的高大英姿。

为什么英雄们能够置生死于度外,生死边缘,矢志不渝,就是他们能够超越生命。这个世界上,除了人的生命,还有着比金钱,官位更加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他们心中永恒的信仰。

英雄不是天生的,更不是一蹴而就。夏完淳的成长有着多种多样的缘由。 他的老师陈子龙,父亲夏允彝对他都有深刻的影响。这是英雄的交响曲。这是中华民族的的文明与土壤,经过几千年的乳化,已经成为一种大势,一种传统,一种血脉。英雄胆气,玉汝于成。这已经成为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它是黄钟大吕,在中华的天空回荡了数千年。它是英雄主义的孵化器,它是爱国主义的源动力。

夏完淳和英雄们都是正骨,正气之骨。夏完淳还有“正骨”的效应。他的岳父被捕后,面对清朝的威逼利诱,高官厚禄,有些犹豫,似乎有“软骨”的倾向,欲苟生。夏完淳发现后,立刻晓之以民族大义,并唱出了生命的壮歌:

 

柬半邨先生


乐今竟如此,王郎又若斯。
自羞秦狱鬼,犹是羽林儿。
月白劳人唱,霜空毅魄悲。
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

 

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面对生死,而且是年仅16岁,面对人生最大的考验,没有纤毫怯弱,视死忽如归,把生与死做了终极的升华。这是一曲生命的颂歌。夏完淳对自己的生命品格进行了完美的雕塑,生命羽化成为哲学的终极意义。作为人类,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生死。面对生死,人们有着多种选择,这的确也是出于生命的本能。面对夏完淳的谆谆告诫,循循善诱,他的岳父最终被感召,立定了必死之念,得以青史留名。

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太多共患难的佳话,但是翁婿同死还是罕见。英雄生死路。岳飞遇难时,他的女婿张先,儿子岳云和他共同赴难。但是他们是死于内部,是死于权佞之手,还是有着区别。而夏完淳与他岳父面对的则是外族的屠刀。这是宏大的生命在交响,而且是绝响。生命的光辉在这里彰显得是多么的奔放,气势如虹。

我深深为夏完淳的正气凛然,无私无畏感佩,折服。面对生与死的考验,面对名与利的诱惑,在这生死抉择时刻,面对岳父的犹豫,夏完淳没有丝毫的犹豫,他以民族大义,家国情怀,生死之道,晓以大义,坚决阻断了他的念头。在生死面前,只有两种选择,或者苟且偷生,背叛祖国,或者大义凛然,忠于国家。夏完淳就是凭着对于祖国的忠诚,劝说岳父舍生赴死。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大义凛然,对于生命的终极意义具有透彻的认知。同时,我也由衷替他的岳父庆幸。如果当时他的骨头稍微软一些,膝盖曲一些,他就成为洪承畴第二。虽然物质生命得以残喘若干年,但是历史的生命已经终结,尽管是高官厚禄,也只是行尸走肉,背负千古骂名。虽然是历史留名,却不是青史留名,而是千古骂名,民族罪人,被历史唾弃。因为人类除了物质生命,还有精神生命。物质的肉体的生命早晚会消失,而精神的生命是永存的。物质可以消亡,精神永远升华。

因为陈子龙与父亲的死亡与水相关,屈原更是投水而亡,所以,夏完淳对于水有着特殊的感情,对于屈原有着特殊的尊崇,屈原是他的精神偶像。比如他的诗歌:

 

吊屈左徒

 

江汉有美人,泛舟游极浦。

缓歌发清商,萧瑟悲激楚。

药房辛夷室,冥冥湘灵语。

渺渺苍梧间,帝子空延贮。

弦绝响更悲,曲罢泪如雨。

 

 

 

每当我听到贝多芬的《英雄交响乐》,都会荡气回肠,心驰神往。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对于那些为了民族解放而付出生命的人们,我们健在的人们都会从心灵深处感受到这种旋律的感召。

夏完淳和父亲的墓坐落在原属江苏省松江府小昆山荡湾村北开阔的田野中。石驳墓基围成一块平台,墓地呈半月形,高约2米,面宽约30米,占地二 亩余。1961年,陈毅元帅来此凭吊时,亲笔题写了“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之墓”十个行楷大字,充分体现了这位革命家对两位民族英雄的敬仰和推崇。

蓦然想起今年是空军英雄王海撞机英勇牺牲15周年。15年前的那悲壮一撞,那轰然的响声还在耳边环绕,可是还有谁能够记得这一幕呢?社会是这样的喧嚣,人们是这样的低俗。人们都会记得一个戏子的离婚引发的效应,一个歌手自杀引起的热议,一个女演员出轨引起的关注。并不是说一定要人们都去当英雄,但是人是有价值取向的。从人们的关注程度上,关注点上,还是有很多的隐忧。时间长久,这将对于社会的正能量有消极影响。从对于国家的贡献,生命的价值,受尊敬的程度,这两者不是一个层面上,从价值尺度更不是一个度量衡。但是作为社会,还是应该有着基本的价值判断和正确引导。王海虽然不是少年英雄,也是青春年华,意气风发。青年王海的惊天一撞,撞出了一个民族不畏强权的英雄气概。血铸中华。南海上空那闪烁着红光的火球,昭示着一个青年英雄的赤诚之心,家国情怀。

今天,当我们的主流电视到处是少年天子顺治,康乾盛世的时候,殊不知,那时的顺治统治时期,镇压的正是夏完淳他们这些抗清的民族英雄。现在都知道这些帝王,津津乐道他们的长治久安,伟业,有谁知道夏完淳呢。还有对于邱少云、黄继光的污蔑与大不敬,这是非常荒唐,悲哀的。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那么忘记英雄呢?!

 

 

 

 

 


我也说几句1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
最新评论

好文章

张卫忠   2018-11-07 0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