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毕季青的头像

毕季青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1/07
分享

荒王陵启示录

 

 

当人们对于本该感到恐惧的事物不再恐惧时,意味着人们对于该事物有了必然性的认识。

我就是带着这种感觉,走进了位于山东省邹城市东北的“荒王陵”的。

这是一个春日的上午,阳光灿灿的照着,使人感到暖意融融。这座已有600年历史的陵墓,在阳光下,安静的卧在那里,接受阳光的抚慰。

带着太阳赋予我的“阳刚之气”,我向陵墓的入口走去。

 

 

荒王陵给我的感觉和其他陵墓是相同的,凉冰冰的墙壁,阴凉的空气,幽暗的灯光,也许之前游历的陵墓多了,有了了解,有了“铺垫”,心中倒也淡然。

陵墓里有不少人在游览。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面孔各异,但他们的表情基本是相同的,那就是漠然,看不出骇然、恐惧,更没有战战兢兢。目视着眼前穿梭的人群,我在思忖,是什么样的心理暗示,使这众多的群体,甘愿进入这本是充满神秘,让人闻之色变的地下陵墓来呢?按照正常的心理,平常就是看到一个小小的坟墓,肯定没有一个人会主动靠近,而是避恐不及,心中更不会淡定。抑或是因为古人,年代久远,或是从众心理,或是为了破解神秘密码?或是猎奇?

 

 

我在墓道中穿行,如同行走在历史的长河。我将同历史来一次对接,来一次600年的时光隧道穿越。

依照规律,只要是陵墓,大多都是属于“帝王将相”的“专利”,而且多是“鸿篇巨制。”它们自然会让各类专家学者发出一声声惊愕,赞叹:建筑学家看到的是建筑的奇迹,考古学家欣赏的是出土的文物,历史学家赞许的是又多了一处文明……无疑,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

其实,任何一座陵墓的建筑风格都是相似的,都有其建筑学上的价值和意义。任何陵墓的主人的目的都是相同的,把陵墓打造成“地宫”,在人间没有享用完的,没有“荒唐”完的,带到“地宫”继续享受。至于国家的兴亡、老百姓的死活,他们是不屑一顾的。当然,有“资格”建造陵墓的,也绝非一般百姓,不光是有权,有“资格”,还必须有雄厚的财力,除了帝王将相,谁能担当?当然,他们祸害的还是国家。有时,为了建一座陵墓,要倾几十年时间,举全国之财力。祸国殃民,莫此为甚。

 

 

 

     我曾游历过不少帝王陵墓,明十三陵,清东陵,唐昭陵,徐州汉墓等等。当然,更有秦始皇的骊山陵,还有他的地宫。我也的确曾经为那些陵墓的建构叹为观止,但那都是同情劳动人民的,确实为他们的智慧、才华涌起自豪。可随之而来的则是另一种情感,那就是深深的同情,愤懑。哪一座陵墓不是他们的汗水、血水,甚至生命构成?特别是最后一道工序,封墓门时,为了保密,把工匠封在里面,成了活生生的陪葬品。尤为可怕的是,这些都是健在的统治者所为。这怎么只是一个“恨”字了得?

此刻,我在荒王陵深处游历,如同游历以往的帝王陵墓,感觉是惊人的相似:没有多少正能量,更没有油然所产生的积极意义上的感觉,有的只是慨叹,扼腕,兴亡之感。不用多解,我相信,就是小学生在用“荒”字遣词造句时,顾名思义,也十之八九会用“荒凉、荒唐”这样的词句。也会猜出这个陵墓的名字意思。就像这“荒王陵”的名字一样,不光荒凉,而且荒唐。

就说这个陵墓的主人朱檀,明太祖第十子,他有多么大的政绩,给当地百姓造了多少福呢?且不说他有多少政绩、恶绩。且看史料记载:他系十五岁就藩兖州后,信奉了道教,终日焚香诵经,烧炼仙丹,求长生不老之药,结果“饵金石药,毒发伤目”,仅活到19岁,就中毒身亡。朱元璋得知后又疼又气,认为他的行为荒唐,谥曰“荒王”,鲁荒王陵由此而来。而其陵园原占地面积就达七万多平方米,地宫封土面积约为一万多平方米。

其实,用今天的话说,这就是一个“玩孩”,而这个“玩孩”却执掌着地方的行政大权,关乎着无数百姓的身家性命。死后还占用了如此多的土地,这又不知有多少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而流离失所。而他还仅仅是一个王,他的陵墓比起那些帝王而言,只是小巫见大巫。然而就是像他这样的,在封建社会不计其数。这实在是我们民族的一种悲哀,是又一种更深刻的“荒唐”。

不禁想到现实。当今社会,不是也在上演着一幕幕剥夺、占有农民土地的事件吗?虽然不同于类似荒王陵这样的手段,但其性质也是一样的,岂不是同样的荒唐吗?

 

 

游历至此,有一句诗进入脑海;“高高秋月照长城”。它给我的意境是苍凉、雄浑的。当然,也是有美感的。可是,如果换一下,高高的秋月照着荒王陵呢,那只有两个字;荒凉、荒芜。当然,这种感觉,我仅指帝王陵墓。何况,他们大多数都是昏庸无道的。

历史往往是最大的愚弄者。它的嘲弄如刀似剑,凌厉非常。就像那些帝王一样,总想着国家江山是一家之业,一心想着世代传递。他们治国无方,却修墓有道。但往往他们刚刚“驾崩”,刚刚在新建的陵墓里躺了没多久,“大厦已倾”,江山易主。这是封建王朝腐朽统治的必然结果。不知,他们躺在阴冷的陵墓里,是否思索过,能否真正安息。

我也曾经瞻仰过很多古代仁人志士的墓。在北京,有袁崇焕,在杭州,有岳飞,于谦,张煌言……他们的墓都不大,休言比起那些帝王陵墓,很“寒酸”。但就是比起这荒王陵来,也是“小气”的多。但是,在他们面前,我们会自然生发出一种崇高、伟大、敬畏之感,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他们都是民族英雄,都是我们所敬仰的。正是他们这种不畏强暴,忠贞不渝的精神,才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所在,它将永远释放着中华民族的“正能量”。他们也必将永远被民族牢记,被人民怀念。

可叹的是,通过他们的命运结局,我们发现,有一种链状结构的东西凸显出来,它环环相扣,而且不断向前延伸。仔细观察,它已经形成了规律。任何事物,其规律的形成,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的,而且其模式很难被打破。好的规律使人受益,坏的规律贻害无穷。这些仁人志士们生存的时代,都是建功立业的时代,他们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只是,都碰上了昏君:袁崇焕被崇祯帝判了凌迟,岳飞被宋高宗勒死,于谦被明英宗杀死。他们死的都很惨。而他们死时,都是国家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都是为了抵抗外夷。他们死后不久,国家便亡了。

如果我们仅以他们碰上了昏君来做解释,的确是牵强,也是对民族极不负责的。试问,一个快要亡的人,反而杀死了来拯救他的人,能正常吗?我们会说,他们的思维出了问题。那么,是什么决定着他们的思维呢?他们的动机是什么?他们是处于“九五之尊”的帝王,谁能左右他们呢?那只能换一下角度思考。是封建王朝自身的局限?或者是制度、体制的缺陷?可怕的是,读史可以发现, 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且已经演化成对于中华民族造成巨大伤害的悲剧。已是一种“规律”。特别是从宋朝开始,岳飞被害,到明清,于谦、袁崇焕等遇难。其历史背景、原因、动机如出一辙。而于谦、袁崇焕的悲剧又恰恰都发生在明王朝。

如果说,以上都是古代的昏君所为,那么,让我们走进现代史,走进中华民国。“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一纸命令,东三省拱手让给了日本。几十万军队一枪未放。他关注的,是内战,是同室操戈。其所为,比起古代皇帝,何其相似,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每每读史至此,欲哭无泪。所以,我们凭吊历史,关键是,决不能让历史重演。

看来,对一个人的评价,绝不仅仅是他是否是帝王将相,生前生活多么的豪华,奢侈,死后建多大的陵墓,而是看他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什么样的贡献,他有没有普世情怀,有没有构建与国家民族同属一脉的精神体系。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被人民缅怀,被历史铭记,才能真正的名垂青史。青山处处埋忠骨。他们不需要多大的陵墓。因为,真正的巍峨的宫殿是矗立在人民的心中。

这就是荒王陵给我们的启示录。

 

 

我们在这里,并不是刻意在讥讽古人,苛求他们。也不仅仅是清算“荒王”和他的老子朱元璋,以及明王朝的“那些事儿”。关键是怎样正确对待历史,消除封建社会对当今社会,对人们的消极影响。

凭吊历史是为了了解历史,牢记历史。

鉴古是为了察今。讽喻是为了明世。

今天的社会,虽已不同于封建社会,但仍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在上演着一幕幕的“荒唐”剧。不是人心思古,而是人们在争相仿古。许多有钱有权的,年轻的人们,仍在因袭着封建的残迹,提前建好豪华的“归宿”。在建造着一个个“荒王陵”。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拜金主义的肆虐,封建迷信的泛起,随之而来的则是,社会风气的滑坡,信仰的泯灭,人心的“荒凉”。为了民族的未来,我们任重道远,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有所担当,协力同心,扭转不良的社会风气,释放出我们的正能量,共同构建起心灵的家园。否则,不仅“荒唐”不断,而且悲剧势必重演。

 

 

我迈着沉重的脚步,怀着复杂的心情走出陵墓,我从600年前的时光隧道中走出来,从幽暗“重见”光明。只见,一轮太阳正照着幽幽的陵墓,顿时,我感到眼前倏然明亮,心中的郁结一下释然。

这正是一种昭示:太阳必将扫除一切阴霾,厘清历史,昭示现实。 我们长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历史也是一面明镜,宛如太阳照亮现实一样,我们期待——

让历史照亮未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