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乌人的头像

乌人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8/20
分享

怀念与呼唤(外一篇)


怀


怀念晏子,这似乎有违常理。一个生活在20世纪末的后生晚辈,竟然要怀念二千多年前的晏子,用北京人的话说:这是哪儿和哪儿呀?其实,这也并非偶然。只要读者诸君对晏子这个人有些了解,怀念晏子,其道理就再明白不过了。

说起晏子,《晏子使楚》大概是人所共知的。我想:不少人对晏子的了解大概也仅限于此吧,觉得晏子不过是春秋时的一个能言善辩的辩士。其实不然。晏子不仅仅是一个辩士,他还是一个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楷模。若是只把他当做一个辩士来对待那就太辱没了晏子。若是晏子泉下有知,我想他不定还会说出什么令人折服的妙语来呢。可惜我们再也无缘听到晏子那充满机智的妙语了,也只能到古籍里去探微了。

最近我读了《说苑》和《晏子春秋》后,就不禁对晏子产生了由衷的仰慕之情,继而更产生了深深的怀念,觉得晏子的一言一行实在是我们今人应该学习的榜样。

晏子,也就是晏子婴(?— 公元前580),春秋时齐国大夫,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齐灵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56年),其父晏羽故,继任齐卿,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曾奉景公之命使晋联姻,与晋国大夫叔向议论齐政,预言齐国政权终将旁落田氏之手。传世《晏子春秋》是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的。

当然,我怀念晏子,并非故作高深之态,这全怪那个两千多年前的晏子,由着他的性子,潇潇洒洒地做出了那些让人拍案、让人折服、让人赞叹不已的事情来,才勾引得我这个二千多年后的邯郸之子搔首弄姿地做起这怀念他的文章来。

一天早上,晏子侍立在景公身旁,景公对他说:“早上有点冷,请你给我取点热饭来吧。”晏子回答:“我不是大王您掌管膳食营养的臣子,恕不遵命。”景公又说:“那就请你给我拿件皮衣来吧!”晏子回答说:“我不是大王您掌管田猎山泽的臣子,恕不遵命。”景公就不高兴地问晏子:“那么,先生您对我来说是干什么的呢?”晏子回答:“我是国家的大臣。”景公又问:“什么叫做国家的大臣?”晏子回答说:“国家的大臣,能够建立国政;区别上下界限,使它们恰当合理;能够制定百官的等级顺序,使他们都得到相称的职位;制作文书命令,能够颁布到天下四方。”

这种直言犯上的品格是多么的可贵!相比之下,今天我们大多数人却多了几分媚骨和奴气。

晏子有一位情同手足的朋友,叫高缭。他在晏子那里供职,三年了,没犯过什么错误,晏子却辞退了他。和晏子要好的人就劝说晏子:“高缭为你做了三年事,没功劳也有苦劳吧?你怎么除了没给过他什么爵位,还要解雇他,这在情理上说得过去吗?”晏子说:“我本来是一个出身卑微的人,要用礼、义、廉、耻四条原则来随时匡正我才能行正道。高缭这个人为我办了三年事,却从来没有纠正我的过失。所以我要辞退他。”这又是怎样一种胸怀啊!自己做事,生怕有了过失没有人站出来纠正他。不指责他的过失,即使再好不过的朋友也要炒他鱿鱼。

一次,晏子和景公讨论治国之道,晏子批评景公曰:“今君之失多矣,未有一士以闻者也,故曰未具。”“未具”就是指官员没有配备好,景公就说:“好,我听说高缭先生与您素有交往。请您帮助我见到他”。晏子说:“像高缭这样的人,在很早以前就和我情同手足,但他从未指责过我的过失,补正过我的失误,他只不过是追求俸禄官职的臣子罢了,怎么能够来辅佐君王您呢?”

这就是晏子,难怪景公听到晏子去世的消息后,穿上丧服,立刻驾马驱车赶去奔丧。直到晏子死后十七年,景公还叹息晏子不该早早离开他。景公怀念他,这是自然的;后人怀念他,这也是自然的;今人怀念他,这更是自然的。因为在我们当今这个时代,能够像晏子那样做人做事的人实在是鲜之又鲜!许多事情,为什么二千多年前的晏子能够做到,而我们今人却做不到?这难道不该是我们今人应该好好想一想的吗?

 

 

    说起景公,人们自然会想起晏子。在历史上,景公似乎比晏子的知名度要低一些。殊不知,晏子所以能闻名于后世,很大程度上却得益于景公。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历史上,齐国如果没有景公,很难想象会有晏子。景公和晏子,这是两个相得益彰的人物。他们君臣二人,谁也离不开谁,缺了一个,中国历史就会因此而有所逊色。我们这些后生晚辈,也就不会从中国的史书上看到那么多脍炙人口的篇章了。这君臣二人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的角色,恐怕除了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徵,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望其项背了。可为什么景公不如晏子的知名度大呢?这大概要从中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上去寻找原因了。中国人评价各级官吏的好坏,历来很少直接评价,都要迂回一下,从评价别人的角度去做一番讽喻。比如历史上的宋朝,中国人不直接去骂皇帝昏庸,也不直接去品评政府腐败,而是从两个方面对此进行讽喻。一方面是从正面树了一个秉公执法的包青天,还树了两位忠君爱国的武将岳飞和杨令公;另一方面从反面树了一个误国奸臣潘仁美和另一位陷害忠良的秦桧。结果是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不论是提起包青天、岳飞,还是潘仁美和秦桧,几乎是无人不晓,而对当时的宋朝天子,恐怕就不会有几个人晓得了。这种奇怪的文化现象在全世界恐怕也是独树一帜的。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此为闲话,少谈也罢。现在我们还是回过头来呼唤我们的景公得了。

    景公,春秋时期第一个成就霸主地位的齐桓公三世孙,名杵臼,在位五十八年,政绩并不显著。但他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来的品质却是我们今人应该好好向他学习的。

    一是闻过即改。景公喜好弋射禽鸟,派烛雏掌管禽鸟,但禽鸟却飞走了。景公大怒,要杀死烛雏。晏子说:“烛雏有罪。请让我把他的罪过数说给他,然后再杀死他。”景公说:“行。”于是晏子就把烛雏叫到景公面前数说道:“汝为吾君主而亡之,此一罪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此二罪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此三罪也。”晏子数说完烛雏的罪过,就请景公杀死他。景公说:“算了吧!”没有杀烛雏还向他致了歉意。景公能够闻过即改,固然有晏子巧于言辞的功劳,但景公能够听进别人的话,这在一个君王来说,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二是知人善任。《晏子使楚》就是非常好的例子。晏子出使楚国。晏子身材矮小,楚国人在大门旁边开了一道小门接待他。晏子不从小门入,说:“出使到狗国,才从狗门入。现在我出使楚国,不应当从此门进入。”引见宾客的官吏便重新引导晏子从大门入宫。拜见楚王后,楚王问晏子:“齐国没有人吗?”晏子回答说:“齐国的临淄有七千五百户,张开衣袖就能连成帷幕。挥洒汗水如同下雨,人多得肩靠肩脚挨脚,怎么会没人呢?”楚王就说:“既然这样,为什么要派你当使臣呢?”晏子说:“齐国委派使臣各有特定的君主,那贤能的人就出使贤明的君主,不贤的人就出使不贤的君主。我是最不贤的人了,所以只好出使楚国。”这充满机智的言语,也只有晏子能够说得出来。换了别人,只能身受其辱。我们今天也无缘看到这些精彩绝伦的史篇了。可见景公派晏子出使楚国是多么明智的选择。

    三是体恤关心下属。一天,晏子正在吃饭,景公的使者到了。晏子便将食物分给使者吃,晏子因此没有吃饱。使者回宫后,把这件事告诉了景公。景公说:“哦,晏子的家里竟是这样贫困!我却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啊!”于是便命令有关官吏将一个千户县的赋税全部给了晏子。

    再就是听不到批评意见就感到不安。有一次,景公请各位大夫饮酒,并以射箭助兴。景公的箭射出了箭靶,厅堂上的人都齐声叫好,好像出自一人之口。景公脸色大变,便叹息着抛弃了弓和箭,退席了。这时大夫弦章进来了,景公就对他说:“弦章,自从我失去晏子,至今已有十七年了,从没听到有人指出我不好的地方。今天射箭明明出了箭靶,喝彩声却像出自一人之口。”弦章对景公说:“这是众位臣子不才,他们的智慧不能察知君主的不足,他们的勇气也不足以冒犯君王的脸色。但有这样一种情况,我听说:‘君王喜好的,臣子就会信服;君王特别爱吃的,臣子也会喜欢吃。’尺蠖吃了黄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会变成黄色;吃了青黑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会变成青黑色。君王您仍然有时爱听谄谀之人的话吧?”景公说:“好。凭今天这番话,你是国君,我是臣下。”

我知道我今天写这篇文章,也许有点徒劳。因为在人世间还有一种现象,这就是越是提倡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越是非常稀少的;越是反对的,反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倒是越有“繁荣昌盛”之势。但我还是写了。这是不是有点不识时务呢?


我也说几句2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
最新评论

署名怎么没了?

乌人   2018-08-20 14:43

怎么把我的署名没了?

乌人   2018-08-21 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