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宗伦的头像

王宗伦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2/04
分享

炉火的味道

炉火的味道


王宗伦


    炉火的味道从记忆深处飘散过来。

    最先进入记忆闸门的,是灶门前的柴火。大灶像轮弯月,人们坐在灶门前,形成一个半圆,圆心处是一柴火堆柴火,柴疙篼大,烟少,火旺,甚至笑起来。火笑是好兆头!

    老人抽着土烟 ,摆着农门阵。土烟味浓烈,有杀菌消毒的功能。有人长疮了,烟口水或者烟油一抹,就好了。爷爷的大烟杆有一米多长,这头衔在嘴里,那头伸进柴火里面,啪啪几口,满间屋就烟雾缭绕起来。爷爷的烟杆长,抽的时间多,里面的烟油足,常常有人来找烟油,找烟口水。那烟口水和烟油的样子和味道,实在不敢恭维。我也没有用过。也许,爷爷经常抽土烟,已经杀菌消毒了。

    爷爷在世的时候,进出的老年人多,最喜欢围在火边摆农门阵,三国、封神、隋唐那些事,至今还有印象。我坐在一角,听他们说那些神鬼皇帝的故事,就像他们亲身经历的一样,说得栩栩如生,说到兴奋的时候,还有站起来,比手比脚的,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我抬头看他们,火光映着他们瘦削的脸,让人似懂非懂。

    往火堆里添柴,得有技巧,否则弄得烟雾弥漫,柴火灰飞,向火的人站起来,抖火飞子。抖过几下,又安静下来,继续刚才的农门阵。

    在外的人写了信,来了识字的人,经常拿来念,话题就转到写信的人身上,常常一句话,一个信息,咀嚼出许多美好的情景来。在通讯不发的的年代,想象力长满了翅膀,衍生出许多版本。如果火笑,就说有客要来,在外的人要回来。大家把火烧得很旺,希望火笑得再开心一点。

    柴火旺旺,抱几个红薯,埋在灰堆里,隔一阵,刨出来,翻个身,再埋进去。过一会,刨出来,一捏,软了,拿起来,烫手,在手上倒过来,倒过去,拍柴灰,吹柴灰,拍得差不多了,拌开,一股香气扑面而来,咬一口,烫,慢慢剥,慢慢吃。小孩子吃,大人也吃。吃一个不够,再来一个。肚子吃饱,嘴唇染黑,袖口一抹,或者睡觉,或者继续摆那些鬼鬼怪怪。

     柴火刨海椒,最香。先把柴灰刨平,抓一把海椒,用火嵌或者柴棍,刨来刨去,要不了几下,红红的海椒就变成黑色,香气弥漫了一屋,向火的人呛得喘不过气来,就是隔着大灶的人,也呛得咳嗽,打喷嚏。煳海椒上笨了一层灰,吹几口,仍然灰蒙蒙的,没关系,捣碎,调成蘸水,笨豆花,最香,笨萝卜,笨白菜,辣得汗水流。一个寒冷的冬天,吃出了六月的糙热。

     后来,开始有了“地火炉”。火炉上炖一个沙锅,放上骨头,萝卜,香气飘得满屋都是,任你在哪一个角落都能闻到。或者放几个红薯在灶缺口,烤得喷香。

    “地火炉”的缺点是煤烟的烦恼,煤好的,煤烟小一点,煤不好的,添煤整火的人,呛得肺痛。

    “北京炉”兴起的时候,很快就得到了普及。“北京炉”是圆盘形,三只脚,铁管从瓦房伸出去,煤烟就排到屋外,烤起来很温暖。 炉火上随时搁一把茶壶,热水随时烧着,洗脸洗脚洗菜洗衣服,要用就用,非常方便。把中间的内盖勾开,把红薯放进炉膛上,盖上盖子,半个小时的样子,红薯烧好了,往往烧胡半边,有时候忘记了,烧成火炭的情况也经常发生。后来想了一个办法,把红薯放在炉盘上,盖上一个旧瓷盆,连烤带蒸,很快熟了。围着火炉吃红薯,是冬天的一个主要乐趣。在炉盘上炒瓜子,炒花生,或者炒苞谷泡,也可以。

     “北京炉”没有用几年,“回风炉”面世了。“回风炉”的款式多为方形,比“北京炉”省煤,更卫生,功能也多得多。没有多久,“回风炉”就走进了千家万户。有一个“大米火锅”的故事,挺有意思。几弟兄围炉夜话,深更半夜的,想吃点东西了,厨房一翻,什么下酒的东西都没有。散了吧,余兴正浓,继续吧,干嘴巴嘴的,有点饿。于是,烧一锅开水,放几把大米,熬着,喝汤,继续聊。我们文学协会的下乡采风,听了这个“大米火锅”的故事,一直作为美谈向外来客人介绍,分享家乡人的文化趣事。

    我搬进县城后,把老家使用的“回风炉”搬进城,一直用到现在。冬天下班回来,一进屋就暖烘烘的,炉子上烧着一壶水,冒着白汽,把空气蒸得温润,养人,舒适。妻子做好了饭菜,把火锅炖在炉子中间,其他小菜摆在四周,一家人围炉午餐,闲谈一些事情。

    我的两个孩子读大学后,又有两个亲戚的孩子在我家读书,让妻子帮助带。吃饭的时候,我喜欢逗两个孩子说话。有时候摆一个故事。我在家的时间少,只有吃饭的时候,一家人才聚得齐,吃饭的时候摆一个故事,文化的传承,就漫不经心地进入了他们心里,就像我小时候听爷爷那一辈摆的故事,听父母或幺爷摆的故事,他们摆的故事各有不同,但是,都是民间文艺的经典。很多故事,我又摆给我的下一代听,他们也喜欢。

    炉火边的味道,就从浅层次的温饱上升为文化自觉和文化追求。很多时候,一人抱一本书,围着炉子,静静地看。

    只是手机时代的到来,“低头族”玩的,已经不是我们留恋的了,虽然吃的味道依然在,但精神的味道有些找不着北了。沙发上的书,有时候积了一层灰,都没有人去翻动一下。

    手机很火,网络很火,炉火也很火,书很寂寞。常常遇到这样的场景,几个人围着火炉,刷着手机,天南海北地聊得火热,而身边人却凉着。

    凉着的人,把曾经的生活回忆一遍,也就温暖了。有时候,想起一些开心事,竟然莫名其妙地笑了起来。


(今天是2018年除夕,闲下来了,想起几十年的生活点滴,围着火炉,在手机上打了以上文字。作为一名70后,经历过毛泽东时代的领导,也见证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就是一个“炉火”,就有说不完的话题。我们成长生活的这几十年,正是国家安定,社会平安,人民生活有保障,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我们亲身经历了这样的好时代,幸甚至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