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雷果的头像

雷果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6/17
分享

家乡的端午节

在不知洋节为何物的年代,我还是个普通农家的孩子,当时物质匮乏,温饱不足。一年里少有的几个节日,成了孩子们改善生活的好时候,端午自然成了地位仅次于春节的盛大节日之一了。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正是农村人最为繁忙的“双抢”时节。既要收麦,又要插秧,许多人家还要养蚕。忙得昏天黑地,根本无暇顾及所谓的传统佳节,端午就常被人们选择性忽略或遗忘。而当孩子们看到一束束青白色的菖蒲和艾蒿在一些农家的木门框上陆续挂出来驱邪避灾的时候,就知道它们是在宣告端午来到了。

父母们起早摸黑,争分夺秒鏖战在田间地头,很多时候连吃饭也顾不上。由于活路多忙不过来,有时年迈的爷爷或半大孩子也要参与,传承传统节日的使命往往落在了超持家务的奶奶身上。于是,不管多忙,在端午这天,我的奶奶定会蒸上几笼白面馒头来尝新的,以至于多年后,我还一直顽固地认为白面馒头就是端午节最显著的标签。

这天的奶奶仪态庄重,穿着盛装,头包灰色布帕,身穿青色衣裤,显得格外精神。天不亮就起床,将昨晚的发面从瓷盆里倒在案板上。为防止粘连,不断加入少量面粉,反复揉搓。大概半个时辰过后,圆圆的面团如一件魔术道具,在奶奶手里服服帖帖:时长时短,忽大忽小。这时奶奶把面团搓成手腕粗的长条,然后切成均匀的小段。再用双手三两下团成圆球,并用切菜刀在上面划一小口,像胖小孩在开口轻笑。最后上蒸笼猛火蒸上十五分钟。当满屋飘起馒头的浓郁麦香时,蒸笼里的馒头身子大了几圈,开口轻笑成了开口大笑,我们习惯叫它为“开花馒头”。当奶奶揭开蒸笼,白色的蒸汽四处逃逸,瞬间将她包围,围在锅边的孩子们迫不及待地从奶奶手里接过滚烫的馒头,欢呼雀跃地跑到一边大快朵颐了。

奶奶支开了馋嘴的孩子,立刻挑选出几个又白又大的馒头装在土碗里,放在灶头上或是堂屋里的神龛里,祭灶神和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孩子们只是远远看着,再馋也不敢去偷吃,否则会遭到奶奶严厉责骂的。

奶奶手巧,会用面团捏出各种小鸟形状,如麻雀、斑鸠等,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我常将蒸熟的“小鸟”视为珍宝,拿出去向同伴炫耀,满足自己的虚荣;或是揣在兜里好几天也舍不得吃,最后才一指头一指头地抠着吃完。

这几天,有些孩子的额上会出现一个淡红色的圆点,在普遍营养不良的脸上显得十分生动。听说是蘸雄黄酒点的,还可以驱毒辟邪。回家询问父母,他们无奈的一摇头,孩子们就知趣的跑开了,把对雄黄酒的憧憬深深地埋在心底。家有雄黄酒喝,据说还不怕蛇虫侵扰了。后来看了《白蛇传》,看到雄黄酒让优雅善良的白娘子痛苦地在地上翻滚现出原形,又庆幸自己家当时没有雄黄酒来了。

端午节是乡下的情人节。即使再忙,有了女友的男孩也会忙里偷闲,去拜访自己未来的岳父和丈母娘,送上礼物。不外乎一瓶酒,一块肉,两把面,两斤白糖等,帮他们忙些农活。如果他们觉得你人可靠,不怕吃苦,那么女友发展为妻子是很容易的。如是偷奸耍滑,弄虚作假,情人关系就会很快告吹。

如果是新婚后的第一个端午节,女儿会带着女婿回家探亲。出于祝福女儿家庭美满的考虑,娘家人会给女婿送一把伞。据说因为繁体伞字(傘)下面有四个人,寓意“儿孙满堂”。有人说, “伞” “散”同音,对于讲究吉利的中国人说,送礼一定会避开送“伞”,避免让人误会,“逼”对方“分手快乐”,但这个避讳在“端午节”却是个例外。得到伞的女婿幸福满满,认为已经得到了妻子娘家人的完全认可,心里表示一定要对妻子恩爱有加,全然不在乎伞的质量低劣和颜色单调。

后来年岁稍长,有人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的爱国诗人屈原,他被昏庸的楚王所弃,投汨罗江自杀身亡,人们为了避免他的尸体被鱼虾糟蹋,纷纷往河里投粽子和咸蛋,在河面上赛龙舟。遗憾的是,我小时的川北乡村,没有大江大河可以赛龙舟,也没有包粽子咸蛋投江,记得的只有白面馒头了。

曾几何时,洋节铺天盖地滚滚而来,湮没了端午之类的本土节日。在年轻男女的欢呼声中,在商家卖力的呐喊下,故乡的端午形销骨立,默默无闻。从农村到城市,除了些许老人在顽固坚守传统佳节的阵地外,其余的地方早已经沦陷了。

时至今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在全民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得到尊重并大力弘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发挥着积极的助推作用。端午节吃粽子、咸鸭蛋、皮蛋,赛龙舟等活动搞得轰轰烈烈,商家还以此为噱头大肆促销,国家还把这一天和中秋、春节、清明一起并称为四大传统节日,还放假一天,这可能是祖辈们压根想不到的事情了。

不知怎的,直到现在,一吃到白面馒头,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家乡的端午来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