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何凯凯的头像

何凯凯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812/31
分享

从杜甫《咏怀古迹》谈当代诗歌创作与困境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唐诗更是成为了这一时代文化的代名词,在这一期,诗人众多,诗派繁杂,存世的诗词可以说是卷帙浩繁。但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是“诗圣”杜甫和“诗仙”李白,他们并峙双雄共同构成了唐代诗歌的巅峰。李白长于乐府诗,杜甫长于格律诗,应该说他们是在不同层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李白诗风是以飘逸浪漫,自由挥洒,以及浓郁的玄言色彩,道家情怀为著称。而杜甫诗风则以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以及史诗般的家国情怀所著称。

 

  1. 解读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712-770)出身京兆大族,其祖父是有名的诗人杜审言,纵观杜甫一生,一般分为年少游学时期、战乱游离时期、为官时期、西南漂泊时期。“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从这里可以看出来,杜甫在七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写诗了。“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当时的杜甫才十四五岁的年纪,诗中提到的是岐王李范和崔涤,可见当时的杜甫已经酬唱应和出入王公贵族侯宅府邸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杜甫的文学能力。杜甫在为官时期和江南漂泊时期有大量代表作品传世,著名的有“三吏”、“三别”、《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对一个诗人或者作家来讲,初期的作品和后期的会有所不同,成熟期的会和其他时期的作品又有所不同。而成熟期的作品更具有代表性和可参考性。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作为咏怀诗的典范,对于我们今天的诗歌的创作,仍具有着借鉴意义。现选择最著名的一首咏怀古迹(其三)作为本文的论述对象。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首诗是杜甫离开成都,先后游历了宋玉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等历史古迹并于夔州所写的咏怀古迹第三首。

    起句是写“群山万壑赴荆门”,杜甫当时住在夔州白帝城,其实是看不到远在百里外的荆门山和昭君村的。明人胡震亨《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之地也,此未为合作。”就是说,“群山万壑”这种地方应该是英雄生长的地方,用在昭君身上显得不合适。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则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这个就和前面的观点构成了反差,认为群山万壑,是为了抬高昭君的地位,其实,写的惊天动地,是为了衬托明妃的出身。“生长明妃尚有村”生长明妃的地方,原来就是来自这里啊。地势雄奇,另一方面,站在杜甫的角度观察,昭君的出身是来自这么一个遥远的小山村,无依无靠,没有显赫出身。杜甫自己的出身也是如此,即使拥有着祖父显赫的名声,到了他的时候,已经没落了。这正是他们的相似之处。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颔联写昭君出塞,清人朱瀚《杜诗解义》中说:“’’’’字写出塞之景,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昭君从中原前往漠北塞外,自然会联想到异国殊俗,生活艰苦,死后埋葬在荒野之外,只有无尽的黄昏和黎明,吞噬着青冢,却丝毫不层改变一颗向着故土的心。杜甫此时因为战乱被迫离开家乡,离开故土多年,而且此时距离杜甫的逝世也只有两三年的时间了,想到自己和昭君命运相似之处,是自己有可能和昭君一样再也回不到思念的故乡了。

    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自己对昭君的感怀只能通过一张画图,汉元帝时期昭君不愿贿赂画工,任由画工摆布,凸显的是皇帝的昏庸,昭君也只能远离故土,前往蛮荒之地。联想到自己,杜甫的科举,因为奸相李林甫“野无遗贤”的闹剧,导致考生集体落榜,杜甫自己也仕途百般不顺。这再一次找到了他们的共同点。

    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汉代刘熙《释名》中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推手后曰琶。”可知琵琶是西域的乐器,著名的音乐有《昭君怨》那么昭君究竟怨的是什么呢?是命运不公?是再也回不去的故乡?是皇帝?还是那个画工?

     

  2. 杜甫与昭君的命运具有多重相似点

     

    昭君对故乡是日思夜想,魂系故土。另一方面因为昭君和杜甫的多重相似,那么昭君是不是杜甫的知音,或者说杜甫是昭君的知音。

    因为佳人的出身是山村,并不是什么深宅大院,而杜甫因为战乱,性命都难保,还有什么家财,有什么官爵。这是他们的第一个相似点。昭君因为和番而不得不远离故土,心却依然向着来时的方向,即使死后埋葬在异国他乡,也依然面朝着汉王朝的方向。杜甫历经战火,依然怀的是长安,是大唐的江山社稷,希望的是自己能够被重用,能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是他们的第二个相似处。昭君因为皇帝昏庸,命运被画工所愚弄,不得不走上西域,面对着无尽的风沙,寄不去的思念。杜甫呢,因为李林甫的愚弄,命运多舛,仕途不顺。在“安史之乱”的浪潮中同样是被迫远离故土。这不得不说,这是他们的第三个相似之处。

    基于他们命运的多重相似,杜甫望着昭君的画像,昭君魂归,杜甫心念所寄,希望能够相知相惜。但真的能吗?传唱了一千年的昭君出塞,究竟谁真的能懂我的知音,我对国家,对江山社稷的心。表面上是在写昭君的怨恨,其实又何尝不是杜甫的怨恨,恨奸臣当道,恨江山分崩离析,恨故土难回。这一切,又能怎么样呢,只能让他停留在乐曲中,回荡飘扬。

    作为怀古诗,首联写实先交代为什么怀古,古是怎么来的。接下来第二联,用最概括的句子,把怀古的故事最明显,最典型,也最有利于中心的句子来表达。第三联,再回到现实,把现实与故事混作一体,让现实与历史融合。第四联,又回到故事中去,用故事中最感人的一个点,抒发自己的看法或感慨。章法上的安排是先实,再虚,再实,再虚。虚与实这间交换转变。实的是眼前,虚的是故事。而情感上一步一步的推进,但最后喷发出自己最想表达的那种精神。

    所以这首诗被人们所传颂,是因为在思想情感、章法结构以及作者与怀古人物的高度融合所达到的,形成了高超的艺术成就。这也就对我们今天的诗歌写作构成了一种独特参考价值。

     

    三、怎样进行咏怀诗歌创作

     

  3. 寻找作者自身与所咏怀对象之间的共同点,只有拥有相似的命运,相似的遭遇,思想抒发才能自然而然。

  4. 处理好作品自身的章法结构,一部好的作品,就胜在结构的艺术化处理上。在虚实间的灵活转换,所喷发的就是自己最想表达的那种精神。

  5. 在故事的选择上,选择典型性的事例,例如本诗,杜甫只选择了,昭君出塞和画图省识的典故,却将整个形象与情感都立了起来。这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

     

        下面我选取我的一首作品来谈谈具体的诗歌写作。

        

    七律·咏怀商君

     

    咸阳古道西风烈,立马斜阳剑履身。

    徙木千金开伟业,相秦十载是良臣。

    从来勋贵缘氓隶,自古英雄岂完人。

    六世余风今似在,诸侯卧马尽西遵。

     

                     2018.6.8

     

    这是我写的一首七律,平起式的格式,押韵是平水韵上平十一真。咏怀的人物是秦孝公时期时期的著名变革家,其推行的商鞅变法,成为了后世的变革典范。贾谊《过秦论》中这样写道: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商鞅是生逢乱世但胸有报负的一代大才,时代所赋予的是诸侯争霸,在列国争雄强者为王的时代,商鞅因为秦孝公的一纸求贤令,毅然投秦。商鞅变法,励精图治,整个秦国上下一新。夺回河西,老秦雪耻,国人振奋。这是属于时代的作为。我是咸阳人,从小就对老秦人的故事耳熟能详,我的同乡学长因为一部《大秦帝国》更是让咸阳这块土地上的过去,走进公众的视野,走出国门。

    首句“咸阳古道西风烈,立马斜阳剑履身。”就是以咸阳古道指明所要咏怀的对象,咸阳是商鞅命名的城市,意为阳光汇聚的地方,适合定都,作为一国的中心。

    颔联“徙木千金开伟业,相秦十载是良臣。”引用徙木立信的故事,说明商鞅的为人处世,运合筹策。

    颈联“从来勋贵缘氓隶,自古英雄岂完人。”商鞅是士阶层的代表,但并不是贵族。但并不因为他的出身而去否认他的能力,英雄并不都是战场英勇杀敌的人,治国安邦平天下,为黎民百姓谋福祉才是大英雄。所以他们的功劳历史都会铭记,即使他们并不是很完美。

    尾联“六世余风今似在,诸侯卧马尽西遵。”“六世”出自贾谊《过秦论》“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指的是从秦孝公、秦惠文王一直到秦始皇的六代秦国国君。李白也写诗曾赞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今天的陕西是站在“一带一路”的时代坐标上,不断向外开拓,这种风格,不曾改变。

    商鞅所在时代是诸侯争霸的时代,而今天国内是处于以习近平总书记所领导的新时代,新时代期待新作为新担当。国际局面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而且因为美国特朗普政府政策的多边性,而显得充满了不确定性。在这样的条件下,和平与发展,自由贸易竞争,拒绝零和博弈,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我们的主张。当年的诸侯演变成了今天的西洋列国,当年的争霸演变成了今天的争夺资本,争夺主导权。

    当年书生,士阶层成了今天的学生群体,知识分子。还是有诸多相似之处。在命运的转盘面前,能否因为自己的选择而变得有所不同,谁也不清楚,只有勇敢的去做,因为“自古英雄岂完人。”

    当年的风采,今天好像还能够看到,所有的情思只能无尽的融入到对商鞅的缅怀之中。

    在章法上仍然参照着先实,再虚,再实,再虚。虚与实这间交换转变。实的是眼前,虚的是故事。而情感上一步一步的推进的原则。

     

    四、当代古体诗歌面临的困境

     

    当代近体诗的创作,因为我们生活步入现代以后,不得不面临“新”与“旧”的关系处理问题。有一部分人在这一方面率先实践,比如说“我在图书馆”这样的句子被应用到格律诗里,“仄仄平平仄”。这是值得考量的,一方面,传统的“长亭”“折柳”“传书”“鸿雁这些词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4G”“微信”“高铁”“移动支付”这些新兴媒体条件。古人一别,或许再也见不上,所以才会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今天网络实实在在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另一方面,诗词本身有他特有的“诗家语”,也就是相对独立存在的一套语言体系。比如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还有“夫妻双双把家还”等等,很多语句虽然不符合语法规范,但作为诗句,他就是成立的。作为新诗,使用新词是相对可行的,很容易被大家认可。但诗词呢,本身就有着浩如烟海,卷帙浩繁的唐诗宋词,岂能是短暂的现代文明所能颠覆的呢。用旧有的古人名词,显得拾人牙慧。用新词句法来写诗词显得不伦不类。其实这也是当代古体诗歌创作中所面临的困境。

     

     

    参考文献

     

    1]贾谊.过秦论.https://so.gushiwen.org/view_71177.aspx

    2]祝秀津. 唐诗三百首[M].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287.

    3]杜甫.咏怀古迹五首.https://so.gushiwen.org/view_70859.aspx

    4]杜甫集.山西古籍出版社.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391613/

    5]杜甫全集校注.萧涤非/李华/杜甫.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12:7209.

    6]杜工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826124/

    7]商君书注译.商鞅.高亨.中华书局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114810/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