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廖超国的头像

廖超国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06/04
分享

生命的智慧在于明其道践其行

            文/廖超国

   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崇高的智慧,无论是其形成与孕育,还是诞生与成长,抑或死亡,都充满着神奇和伟大。人类自今为止,还没完全弄清其中的奥妙。只能怀着敬畏的心,迷一样的以神侍之。但我们可以将生命从自然事物外部的“形而下”中解放出来,探寻生命本身内在“形而上”的意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寻找生命“形而上”的道,就是要让我们拨开生命的迷雾,明白人生之究里,懂得生命之宝贵,呵护珍惜生命,让生命更显真正的价值。这既是人生之要义也是探寻生命智慧之必须。每一个不想辜负生命意义的人,都会积极主动去思考这个生命之题。只有明了生命的本质才能明悟生命的智慧,而想明达生命的智慧就必须去探寻生命之道。

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特别有分量的词。《说文解字》中谓“道,所形道也”,用通俗的语言说,道即人们所走的道,直达的大路称着“道”。《现代汉语词典》道作名词时通常作道路解释,方向;方法;道理。“道”在哲学范畴上意义深远。道是万物的本原、本质,是理念、是存在之真谛,是人类梦寐以求的永恒真理。“道”是人类直观客观世界时看到的奇异灵光,人类只能怀着敬畏之心去探索与感悟它,只能无限接近它而无法最终拥有它。“道”在传统的国学语境里,有很大的升华,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包括“天道”和“人道”。“天道”就是自然法则,“人道”则是社会和人的价值标准。

中国古代的孔、孟、老、庄四位圣哲对“道”都有自己的论述和见解。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性的价值必须由内而发,人道确立则万物亦得以安顿。 “人能弘道”说的是人可以依据直觉对神秘莫测的道给出自己的解读,从而大大丰富道的外延,但道的核心内涵却是任何人也无法把握与表述的。“非道弘人”说的是一个人不能依据别人对道的解释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使自己日臻完善,因为别人对道的解释只是他的一己之见,并非真正的“道”。“道”靠自己体悟,“道”靠自己践行,修“道”在自己。孔子还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早晨明白了“道”,就立即按“道”去做,即使晚上为它而死也死而无憾。“道”的体悟和践行与生命等同,甚至高于生命。

孟子认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 宇宙万物都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没有虚假;真实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虚假就没有一切。所以说诚是天之道。人之道,是指做人的道理或法则。人,只有真诚,才可以体验自我要求的力量,走上人生正途,由此活出人格的尊严和伟大。活出“真”“善”“美”是人生的根本,是生命智慧的最高境界,而“真”和“诚”就是支撑生命的两足,失去了这两足,人生就不可能站立和行走。

老子的道,则更加彰显。《道德经》开篇之言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短短的十二个字,却包含了老子关于“道”的全部内涵。字面上理解不难,但真正悟透则很难。《道德经》总数不过五千余字,而“道”字总共出现了七十余次,可以说“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的修养方法是虚与静,以道为本源,由此孕生智慧,则人生的困境与虚无之感可以化解于无形。

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他说:“道之真以修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华用以修身,它的余绪用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庄子相信人的最高智慧在于明白“未始有物”。万物没有分别,一切皆虚无。既然如此,在现实生活中,人生何必执着?何不逍遥自得,与道同游?破解的方法便是除去欲望和执著了,完全不受外物的干扰和影响了,求得心灵的平静和自由。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经过修行,一步步地放弃、排斥、超越人间的各种欲望,对生命的限制一一加以突破,到最后将生命转化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这时候,人就能逍遥游于天地之间,与“道”合一,永恒常在。

人生是哲学的,离不开“道”,但“道”不完全是理论。理论是灰色,唯有生活之树常绿。让“道”的哲学从圣哲们杏坛上走下来,走进我们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让我们通俗易懂明生命智慧之“道”。我将其概括为生命智慧的“九阳真经”。

明知生命的偶然与必然。知生命的偶然与必然,其实就是知生死。人,生于偶然,死于必然。生是死的开端,死是生的延续。你应该庆幸,通过你的努力,你才成为你。你从亿万个精子当中冲锋陷阵奔向那个卵子,战胜了其他对手,与其结合,经过母亲的十月怀胎而分娩后,再慢慢长大,变成现在的自己。这本身又是小概率事件,一个人来这世上很不容易,是在各种机缘巧合中诞生的。因此,我们要珍惜生命,不要把生命当儿戏,毕竟,父母赋予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永远找不回来。人的一生,大约经过精卵细胞结合期,精卵细胞分裂形成胚胎期,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中老年期,老年期等阶段,直至死亡。任何人,不分职位的高低,也不论出身的贵贱,都要经历孕育、生长、成熟、衰老、死亡的过程。死是必然,没有谁不死。对生死的认知和诠释,让我们明白,生命其实像一个括号,左边括号是出生,右边括号是死亡。括号中间便是我们生命的内容。我们一生所要做的事情无非是填括号。如果说填括号是人生的艺术的话,我们就应培植豁达乐观向上的精神,锻造更多靓丽多彩的事情,用美好的心情写出动人的诗篇和谱出悦耳的乐章。不忧生,不惧死,活得淡然和精彩。

明白生命的肉体与灵魂。人的生命可分为身体和心智,亦即肉体和灵魂。灵魂亦即精神。人的肉体和灵魂是相互依存的,肉体是灵魂的载体,灵魂是肉体的指引。两者构成完整的生命体,缺少任何一方都将失去生命和生命的意义。唯有灵魂的向上才能使人不断进步,但没有健康的肉体承载,再美的灵魂也无法安顿而发光。可人生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就是灵魂的质量。肉体降生,只交代了你来到这个世界。惟有灵魂涅槃,才回答了你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所以,真正主宰生命的依然是灵魂。真正能供养滋润生命的并非外表财产的富裕,也不是尘世地位的尊贵,更不是长相容貌的靓丽,而是内心的丰盈,精神的饱满,灵魂的充实,境界的极至。说到底,人最终活的是精神的,肉体可以死去,但精神却可长存。同时,人的区别也因灵魂不同而不同,有句话说的好,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人的尊严也来自灵魂,肉体没有了灵魂,就是行尸走肉。

 明晓生命的过程与结果。人们对事物都喜欢追求结果,但对生命而言却得例外。生命最终的结果是死亡,所以,聪明的人应着眼于生命的过程。史铁生在他的小说《命若琴弦》对生命的过程与结果作了最通透的诠释。瞎子10岁就跟着师傅学弹三弦,说书卖艺为生,20岁师傅得了重病,临终之际对徒弟说,他有一个珍贵的药方,只要虔诚的弹断1000根琴弦,就可以拿去抓药,便能看见这个世界,他自己未能如愿,是因为只弹断了800根。老瞎子珍藏了处方,怀揣着梦想,翻山越岭,忍饥挨饿,千辛万苦的给村民弹琴说书......70岁的某一天,老瞎子终于弹断了第1000根,他欣喜万分,只身前往城里抓药,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所有人都告诉他,那处方什么字都没有,就是一张白纸!老瞎子彻底崩溃了,50年虔诚的修炼换来的竟是一张白纸!坐在药店外的台阶上,他想了三天三夜,最后终于想明白了,假使没有这张无字处方,他又会怎样?这一生会“痛并快乐着”吗?于是他收藏好处方,振作起精神,去找徒弟小瞎子。他又告诉小瞎子,自己记错了,师父说的是1200根,说自己风烛残年,没指望了,又把那无字处方郑重的封在了小瞎子的琴槽里.,心想:这孩子再怎么弹吧,还能弹断1200根?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无字的处方。人生是一趟有去无回的列车,当我们过于看重结果时,会匆匆赶路,而忽略了沿途的风景而遗憾。我们权且把那张无字的没有打开的处方当着而激励自己的希望,怀抱希望,一路向前。

明辨生命的本质与表象。凡生命皆是复杂而有序的一种的运作。生命的表象是生命呈现给世界的现象,乍一看,生命就是核酸与蛋白质的化学成分的不断自我更新,是一种新陈代谢的生物化学反应。而生命的本质却是这种生物化学反应背后的生命力。生命力表现为每个生命的“个体意识”的自主性。通俗地说,生命的本质是生命的意志,或者说是生命的欲望。欲望是生命想满足自己的要求。这些要求是生命在思考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生命三原题后的醒悟。生命的本质表现在生命必须生长、繁殖、传承。总想自身顽强的活下去并得以繁衍。蒲公英利用风将生命的种子撒向四方,不会移动的果树会将自己的果实奉献给会跑的动物吃掉,然后随动物的粪便将生命的种子播撒。生命的本质给人以启示。其一,我们必须珍惜生命,任何对生命的摧残和破坏都是犯罪。把握好每天的生活,照顾好独一无二的身体,让身心健康,就是最好的珍惜。其二,生命必须延续和传承,不能因你而将生命断结,除非生命本身出现了传承的障碍。其三,生命渴望平等和自由。其四、生命需要爱,没有爱的滋润,生命就会成为荒原。

明了生命的短暂与永恒。无疑,与浩瀚的宇宙和无尽的时间长河相比,生命是短得不能再短。面对短暂的生命,我们也会像东坡先生那样生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叹。但是,生命眇小而短暂除了让我们升出时间易逝的感叹外,也会令我们思考,正因为短暂,才应像柏拉图所说的那样,“在短暂的生命里寻找永恒”。人类的生命并不能完全以时间来衡量。诗人藏克家不是说了“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人的肉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其精神的生命却可永恒。时间是一切生命哲学的定理,无奈和遗憾最终将散落于岁月,成为历史的尘埃,我们所追求的永恒,是心上的希望与光明。一生当中,不贪求事事皆如人意,不奢念所有想要的都得以圆满,只希望,生命中的每分每秒,都不曾浪费便好。只有如此,我们才会像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的那样: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无悔的人生才是永恒的。

明悟生命的有常与无常。严格意义上讲,无常是佛学上的一个专用词,佛教“三法印”中的第一条就是“诸行无常”,意指世间一切事物,皆在剎那间迁流变异,无一常住不变。常是不变,无常是多变。宇宙间一切事物没有一样是静止的,世间一切万物无一不是运动的,唯变才是不变的。无常,还有一种理解,就是明天和意外谁先到来,其中包含的那种不确定。因此,无常是宇宙人生一切现象的真理。人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物的生住异灭、朝云暮雨;宇宙的成住坏空,物换星移;世界的白云苍狗、黑来白往;季节的春夏秋冬、时序的寒来署往,无不把无常演义的淋漓尽致。当我们明悟了变化无常乃是生命的特征,就能做到于一切境遇,随遇而安,在悲智双运中,得见生命之根本意义。同时,因为我们能观照无常,就会得失淡然,一旦我们得到什么不会过于喜,失去什么,也不会过于忧,因为我们明白无常。但仅止于此,似乎还缺少点什么。更积极的作法是由被动的“变”为主动的“为”,让我们的生命活得更精彩,我们每一个一剎那的当下,它既是虚幻的,但它更是真实的,是有常的。我们在整个生命过程当中呈现的“无常”,是由无数个每个当下真实的“有常”组成的。“无常”,让我们明白了生命的本质,让我们心如明镜;但我们更应该珍惜我们每个当下的“有常”,它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更有意义。我们应在“无常”的指引下,在每个当下真实的“有常”世界里,从心所欲,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感受每个当下,做一个真实的自己,让生命有自己的异彩。到达这样的境界才是真正明悟了生命的有常和无常。

明察生命的自私与无私。自私是生命的本性,但为了生命的完善更不能少了无私,哲学上有句话:“最大的自私是无私”。世界上的一切生物,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喜乐离苦。人更是如此,会千方百计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且,在利益面前,人性经不起考验。相传,明末大才子,那个删节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金圣叹,在参加科举考试时,面对“空山穷谷之中,黄金万两;白露蒹葭之外,有一美人,试问夫子,动心否乎?”他提笔即书三十九个“动”字。可见,在“钱”和“色”的面前,难有人能轻易过关。不然,司马迁怎会叹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呢?但人又是群居动物,若一味自私,最后则寸步难行。只有既考虑自己,又考虑别人,在满足自己欲望的同时,还能兼顾他人的要求,这样的自私才既符合人的本性,又符合社会道德标准。完全要求人们无私,只能是乌托邦。当一个社会将自私与无私对立起来建立评判时,通常会出现两种情形,一是一部分人变得彻底自私;二是一般的人们痛苦地遵守着善良无私的道德标准,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这两种人结果都很痛苦。完全自私和无私的人是极少数,大多数人在经历了痛苦的无私后会蜕变自私,因为生活会教坏人的。社会道德倡导人们无私,应从其自身利益出发,对其感化,才能得到普及和推广并坚持。“盲人打灯笼”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法。光亮照着自己的心,避免别人撞到自己,光亮照着别人的路,为己又为人。为人是为己,为己是为人。生命不是完全用来自私的,一个人过于自私注定会既伤害自己又伤害别人,而一个乐于帮助他人的人反而从别人那里得到帮助。把“我”从心里挪走一些,装上别人,心中会有更多的光明和温暧。

明晰生命的高贵与低贱。生命原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品有高贵与低贱之说,格调有高雅与粗俗之谓,言行有文明与粗野之别,灵魂有高尚与卑下之差。这样便让生命显出了高贵与低贱。高贵者,高贵的不是身份,不是财富,而是言行,是品德,是灵魂。真正的高贵是无论人生如何都始终充满执着的那份热爱;是历经苍桑后的那份纯真;是对荣辱成败的那份豁达;是沉浮红尘仍保留的那份纯净;是穿越黑暗时的那份勇气;是面对诱惑时的那份坚守;是对误解伤害时的那份宽容;是对光明正义的那份坚持;是对身居高位时的那份低调;是面对权贵时不卑不亢那份人格尊严;是位及人上时的那份慈悲;是对不完美自我的那份接纳;是对生死存亡的那份淡然;是从平凡的生活走向不平凡的那份崇高;是以卑微的生命蕴养高尚灵魂的那份美丽。高贵,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是一种浩然气度的养成;是一种人格操守的体现;是一种高尚灵魂展示。诚然,通向高贵之路是一条艰难的路,要想达到真正的高贵相当不易。但只要我们立志向高贵靠近,从细处入手,从实处着招,坚持不断,也会实现自己的目标。要迈向高贵,就要做到,守心,揣善良之心,穷善己身,达则天下;养气,炼博大之气,从容人生,豁达生活;察己,常思己之过,反省言行,修为律己;铸魂,造高尚之魂,胸怀四方,格局高远。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因出众而高,独立而伟岸,因脱俗而贵,飘逸而洒脱,达到灵魂和生活的最高境界。

明达生命的成功与失败。成功与失败是世俗人生绕不开的话题。人们通常将成功的标准定义在钱多、官大、名显、人脉广。过去最能代表国人追求的士大夫的理想,戏称为“起一个号、坐一部轿、刻一部稿、讨一个小”,便是人生的成功,其也没逃脱钱权名色。成功的人生还有一种表述那就是立德、立功、立言。诚然,人来到这个世界,总不能像风一样吹过未留下任何痕迹,而应像了一棵树抑或一棵草一样,虽不显赫,但也有自己脚下的土地和头上的天空。会生活的人总要对这个世界总要做出点什么,会在生活里留下自己的影子。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人生成功的标准有着积极意义的一面。作为社会的人,立德是必须的,不要求德性多么高大上,但至少不能沉沦于红尘,丧失了做人的良知。立功就是不能只从这个世界索取,而应为这个世界增添些什么。生命应该像一根蜡烛,点亮自己的时候还应照亮别人。立言是比较高的境界了,普通人一般不企及。抛开世俗的成功,真正的成功是生命本身的成功,除此之外,其它成功不足经弥补生命本身的失败。生命本身的成功我以为有三,第一、尽可能让生命延长。长寿是生命成功的标志之一。只要生命存在,一切皆有希望。第二、尽力让生命丰富。既然生命是过程,阅历便是生命最大的财富。经历更多的事,接识更多的人,丰富生命的体验,拓展生命的维度。第三、尽力让生命快乐。生命的本质是追求快乐。生命的高手无不是寻觅生命快乐的内行人,且把获得快乐作为一辈子学习的功课。正确的成败观还应更简单些,不要太比较得失,不要太在乎成败。只要你坚持了你想坚持的,热爱着你喜爱的,你为你的理想奋斗过,你为你想要的拼博过,等你老的那一天,你可以问心无愧。那么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问心无愧也是一种成功。

习道、明道、悟道、践道这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道是生命的本源,道是生活的方向,道是人生的指引。人生可以不苛求,但是不能没有追求,生活可以平凡,但不能不凡,人可以不较劲,但不能不使劲,而这一切构成生命的智慧。

生命智慧在于明其道。

                            2018年8月4日

                     写于武昌南湖之畔水域天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