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行宾的头像

刘行宾

网站用户

小说
201905/30
分享

门里窗外(67)连载

67.贫困中成长的物理学家

50年代末是我国物质贫乏的贫困年代。生长在这个年代的人,几乎都过过苦日子。1959年12月9日出生的史安昌也不例外。

史安昌是在外公外婆和一位乡村接生婆的护理下,呱呱降生于安义县石鼻镇赤石村一间普通的民房里的。

按照当时安义农村的风习,因为其父母结婚那天碰巧是“不宜婚嫁”的忌日,其外公见女儿临产,担心不测,便从村民家里借来一只小闹钟,心急如焚地守候在“产房”门口。

当他外公听到婴儿呱呱落地母子平安的消息时,急忙点燃手上早已准备好的鞭炮。听到接生员说生下的是一个男孩,喜出望外的外公接着又加放了一封鞭炮。因史家祖籍在江西省丰城市石滩社里村,其外公便按照史家丰城老家的规矩和排行是“昌”的字辈,加之出生地在安义,就给他取名为史安昌。

因当时全国闹饥荒,加之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史安昌到了半岁时,体重还不足10斤。为此,他的外公外婆就精心给他喂稀饭,父亲也找人给他补充母乳。小时候,史安昌虽然长得精瘦,但生性好动,结实健康,而且智力发育超过了他的同龄人。

然而,“小皇帝”的待遇好景不长,“史安昌一岁半那年,外公突然离世,弟弟史丰昌出生,这时,外婆又患病,我只好辞去公职。两年后,又有了小弟弟史满昌。转眼间,五岁的史安昌便成了两个弟弟的大兄长。当时,因家境日趋贫困,他这个老大可不好当,他不仅要帮我服侍生病的母亲,还要帮着买油、盐、酱、醋,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吃的、玩的更要让着两个弟弟。”史安昌的母亲杨芳兰回忆起那段艰难的岁月,充满着无奈。

“文化大革命”的第二年,史安昌一家随同父亲史作模下乡劳动,在住“牛棚”的日子里,史安昌进了乡村小学读一年级,尔后,整个学程中的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都处在老师没有教材、学生没有课本的“停课闹革命”的年代。

史安昌虽然酷爱读书,但那个时代就是无书可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史安昌偶然发现姨夫为了防“红卫兵”“破四旧”抄家而秘密藏起来的一箱子古典小说,惊喜之余便如饥似渴、通宵达旦一本本地阅读。

1977年7月,居住在石鼻老街西边农机站一间低矮的砖瓦房里的史安昌,已经在石鼻中学高中毕业了。当时,虽然正好恢复了高考制度,可因为受到父亲丰城老家的株连,他就业、当兵、升学都成了“空中楼阁”。为了寻找出路,他只好按照父亲的吩咐,暂时到基建工地去做小工。

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二年,备受艰辛的史安昌,总算可以带着做小工赚来的钱,再次到石鼻中学理科班补习。期间,他除了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还是学校的跳高、跳远能手,深得体育老师的喜爱。经过刻苦学习,参加当年的高考时,他显得信心百倍,然而,这一年,他却以几分之差名落孙山了。

有志者事竟成。面对落榜的失利,他没有气馁。在父亲史作模和语文老师何盘山、班主任老师吴用生等人的鼓励下,他更加刻苦了。通过又一年的奋力拼博,在安义县当年的高考录取名单中,他和弟弟史丰昌的名字都赫然上榜,而他却如愿以偿,名登榜首,被录取到上海复旦大学物理系就读。

在上海复旦大学物理系就读期间,史安昌因为来自没有开设英语课的安义县石鼻中学,为了英语成绩能够过关,每个学期的前两个月,他只好抓紧时间把其它必修课先学完,然后再集中精力主攻英语。功夫不负苦心人,第一个学期放寒假回到石鼻家中时,他竟能不借助工具书看起英语小说了。

一份艰辛一份收获。经过四年的努力,1982年大学毕业时,他已获得物理学士学位,接着,他又报考了国内物理硕士研究生。当年,他还参加了由美国出题招收赴美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考试。在124位录取者中,他名列第8(本是第6名,因为有3位第6名,只能以英语分数定名次),被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录取,同时,他还收到了国内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在广州中山大学培训半年后的1983年8月,史安昌顺利赴美留学,并获得物理硕士学位,这在当时的江西宜春地区,他是第一位通过考试按成绩录取的赴美留学生。1988年,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史安昌获得了博士学位,之后,又在加拿大麦克马斯大学获取博士后学位。

从1991年开始,史安昌开始担任施乐(跨国)公司研究员,长期从事高分子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理论研究工作。在高分子自组装理论,特别是嵌段共聚物共混物的自洽理论研究和有序高分子材料的各向异性涨落理论研究方面,史安昌不仅有独到的造诣,而且是高分子理论领域中最活跃的科学家之一。

如今,史安昌不仅是美国物理学会、美国化学学会和加拿大物理学家协会会员,而且在美国《物理通讯》等高水平刊物上发表学术文章40余篇,获得3项专利,并多次被邀请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他还单独主持、承担了加拿大、美国等科研机构的多项研究基金,曾获得加拿大安大略省长杰出研究奖。他所作的理论工作为实验工作者广泛接受,并用于指导实验研究和新材料探索。1999年,他前往麦克马斯大学,同时开始了施乐公司的研究项目。

为报答生他养他的祖国,从2000年开始,名声显赫的史安昌每年都会安排四分之一的时间回国工作,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中科院化学所高分子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昌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校、所,并担任客座教授带博士研究生,他在国内的学术活动,被互联网频频报道和转载。

作为安义这个小县城走出的大学者,自古文风鼎盛的安义人,为激励青年学子们奋发努力,2002年,在“安义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辑出版的《安义二十世纪人物录》中,身为加拿大麦克马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后导师的史安昌被收录其中,竖立在安义县潦河岸边的名人石碑,也镌刻着他不平凡的故事。

身在国外,心系祖国,是炎黄子孙不变的情怀。2016年4月29日,史安昌教授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时,为所里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们献上的精彩的学术报告,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赢得了阵阵掌声。

2018年2月9日至13日,史安昌教授在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作了为期5天的讲学和学术交流,他的“相变理论和软物质”学术成果深深根植于学者们的心中。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