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文刚的头像

李文刚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1/08
分享

前行的路上始终有道光

“每临大事有静气。”在路上赶行的时候,面对重要的人生转折,从部队走向地方,困惑、迷茫、不舍是主旋律,向往、思索、期待也会随之而来,来自内心深处会有另一个自己发出的声音:“走吧,长大的孩子,勇敢一点,前行的路上总有光亮,一定会照亮你匆匆的身影。”于是,飞越丛林、山川、河流,在那样一个时机,来到香格里拉,在那里寻找小说中永不消失的地平线。

或许是因为内心里有太多有不舍和牵挂,当莫名的泪水浸润眼眶的时候,我已经站在当地人称“八座神山”之一的石卡雪山脚下,美景在眼前,占据着眼睛的每一寸光亮,可是脑海里却总是浮现那一年打开连队窗户,就能看到了连绵的太行山,心里始终装着挖了许多防空洞的那座“卧虎山”,来自北京可爱的班长用他标准的“京腔”告诉我们那帮刚入伍的新兵:“来了这里是条龙给我盘着,是只虎给我卧着。” 实际上是告诉大家“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纪律和道理,那段岁月已经远去多年,可是在心里,在这样即将告别一个时代的节点,对生命又一次陷入了反复思考和重建的渴望,来到这里,心中总会默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脚下踏着的也许有贺老总当年走过的路,他从湘西出发、走过赣江、踏过高原、跨过雪山……,心里除了敬佩还有好奇,也期待在追寻敬佩好奇的路上,可以静下那份无所适从的心,重整行装再出发。

不由想起了余秋雨说过:“一切文化的终极基准,人间是非的最后衡定,还是要看山河大地。说准确一点,要看山河大地所能给予的生存许诺。”他寻找的是中华文化,那是一种大师大家的追寻,我没有那样的视野和文采,只能是找寻内心的起点,去思考接下来的人生,“转业回家”并不只是简单的“返乡”,希冀能够更加地脚踏实地,远离一些高谈阔论、凌波微步,回归沧桑世事,回到思想的原点。记得一位战友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高人指路,高人指路还要自己肯走。”原来,万里路是书、高人指路也是书、书还是书,这些都是一致或不可分割的整体,路是一步步走出来,余生不长也许也不短,用不长的余生、用脚步丈量一下能到的土地,开启地域、文化、生命、思想之旅。

此时的香格里柆像一位披着面纱的神秘少女,安详而宁静,高远而灿烂。松赞林寺是行程中的第一站,带着些许高原反应,景区巴士车拐了几道弯,就能隐约看到山顶上的寺庙,高原的朝阳洒在山坡,让满山坡的木屋金光闪闪,237年历史的古寺庙,扎仓、吉康两大主寺高高矗立在中央,八大康参、僧舍等建筑簇拥拱卫,高矮错落、层层叠叠、顺坡而上、彼此辉映,嘛呢经幡迎风飘扬,山脚下是湖,不远处的村庄,高原人家的枆牛,如满天的星星,点点地散落在大地。走近大门,阳光泼洒迎面而来,寺庙的钟声和僧侣们诵经的声音清晰可闻,新木屋在光阴下像调皮的孩子,是新一辈僧侣的住处,老木屋似饱经沧桑的老人,是老一辈僧侣的居所,一新一老,诉说着历史的流逝,镌刻着古老的文化,都在这个时代不紧不慢地享受时间给予的幸福。

行伍之人,当然要关注寺庙与部队之交集,1936年夏天,贺老总率领红二方面军经过香格里拉,亲临松赞林寺,拜访活佛、喇嘛,并题赠“兴盛番族”锦旗一幅,寺庙派出僧侣为红军当向导,筹粮2万多斤,支持红军北上抗日。站在寺庙最高点我顺势看到了梅里雪山,连绵的雪山那样新鲜地出现在视线里,眼睛不由湿润了,一幅幅红军战士过雪山的电影片段浮现出来,“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红军的足迹变成了激荡、高昂的文字、歌声、故事、精神……,没有亲身经历那艰苦卓绝的史诗级历程,加之自身拙劣之笔难以描绘那样的场景,但我始终相信,松赞林寺坚定的支持肯定温暖了许多的红军战士,成为历史的一段佳话。

寻找消失的地平线之旅,让心灵不再局限、执拗、纠结,对前途的展望大可不必充满忧伤和悲观,从走过地方历史的细节,使一切活起来,让未来所有的选择、探索、梦想都生机盎然,人在天地间,心灵释放和坦然便没白来活一次,但愿我心不再错,因为前行的路上始终有道光,那是信仰之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