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郎咸勇的头像

郎咸勇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809/18
分享

论诗歌的直抒胸臆手法


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有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它是诗人通过自己的主观感受、思想感情和个性,来反映社会和人生的,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因此,直抒胸臆是经常采用的抒情方式。

如,《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王风·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等,均使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也。

《登幽州台歌》是陈子昂最负盛名的作品,乃是直抒胸臆的典范之作。

当时,陈子昂随建安王武攸宜东征,由于武攸宜的轻率无能,致使东征军前军陷没,陈子昂以为“乞分麾下两万人以为前驱”,然两进谏,而两被拒,不仅如此,最后武攸宜还将他贬为军曹。

于是,陈子昂满怀悲愤,“因登蓟北楼,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泫然流涕而歌”,写下了这首照耀千古的横空出世之作——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读这首诗也,我们仿佛看到,在恢弘深邃的寥阔大地上,昂然伫立着一位诗人,他背负着难耐的寂寞,怀有着超越时空的孤独,感叹苍凉,“怆然涕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表现主人公在时间上的孤独,无论古今,都无人与我相知。

“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则是表现主人公在空间上的孤独,纵有天地之阔,也无人与我相知。

诗人就是这样采用直抒胸臆之法,抒发了自己的悲愤之情。

陆游的《示儿》,也是直抒胸臆的典范之作。

让我们穿越时空,再次感受陆游的爱国情怀。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当时,陆游深感南宋偏安一隅、屈膝乞和为耻,念念不忘收复中原故土,但其一生伟业,壮志未酬,最后赍志以没。

陆游一生失意,但其爱国热情从未消减,恢复故土信念从未动摇。病榻弥留之际,虽一切成“空”,但唯有沦于金人之手的河山,无法释怀,它成了诗人临终的一块心病,也是诗人人生的最后夙愿,而临终之际仍无法实现,这不能不使他心怀沉痛之情,于是乎,发出了响彻古今的悲怆之音;但诗人一直满怀信心,坚信王师最终“北定中原”。

这首诗通篇直抒胸臆,一以贯之,抒情不假雕饰,倾注满腔悲愤,于是乎,清人贺贻孙如此评价这首诗:“率意直书,悲壮沉痛,孤忠至性,可泣鬼神。”

在感受了两首古人诗歌后,笔者亲自操刀下厨,赋写了《咏苏武》,以展示自己对苏武爱国情怀的高度赞颂,小诗如下:

咏苏武

白头皑皑映天山,手擎旌节遥思汉。

不负昂藏七尺躯,口衔日月照轩辕。

欲解释《咏苏武》,须先解释苏武其人。

苏武者,汉武天汉元年,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面对匈奴贵族的威胁利诱,绝不投降;后被迁到北海边牧羊,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始元六年,方获释回汉。

苏武留胡一十九载,身在匈奴,心悬汉阙,历尽磨难,坚贞不屈,受君之托,忠君之命,终回汉室,不辱使命,事迹轰动朝野,爱国永被传颂。

诗歌第一句意思是说,苏武白发苍苍与天山上的皑皑白雪相互映照;此言也,描写了苏武的相貌,并从侧面描写了天山环境之酷烈,也侧面展示了苏武的爱国心之坚定。

诗歌第二句意思是说,就在如此酷烈的环境之下,苏武手擎旌节,昂首而立,不屈不挠,遥思大汉,此言也,正面描写了苏武的爱国之心。

此二句也,使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手法,展示了苏武的爱国之心。

诗歌第三、四两句的意思是说,绝不辜负那仪表雄伟、气宇不凡的七尺之躯,唤发出口衔日月的磅礴气势,照我轩辕。

“昂藏”者,仪表雄伟、气宇不凡的样子;“轩辕”者,因首先统一了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被尊称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这里指国家也。

此二句,就使用了直抒胸臆手法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