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梅静的头像

梅静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鲁迅文学院学员

报告文学
201812/20
分享

嘉木心香

嘉木心香

 

他很瘦,一件薄棉袄套在他的身上,竟像一件大褂似的前后晃荡。

他颇有了把岁数,爬过深深的额纹,宽阔的头顶上,只有几根稀疏的银发,依然倔强地站着岗。

但此刻,走在偌大的展陈室里,他的脚步却是如此沉稳与快乐。每经过一座木雕,他的目光还会像爱抚一个孩子那样,将它从头到脚一一拂过。有时,他还停下脚步,仿佛对待自己的爱人,温柔地为它拭净飘落的灰尘。

“两千多年的根,不能在我们手上断了。”他的声调不高,却清晰有力,触动人心。

广陵有嘉木

他叫赵如柏,今年七十九岁,扬州漆砂砚技艺恢复者,漆雕与木雕艺术融合创始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他的思维十分敏捷,有时比小自己几转的年轻人还快。忆起当年,自己未满十七岁就进了扬州漆器厂并拿起刻刀的经历,他依然如昨:“那之前,我并不知道,扬州的木雕会像漆雕一样精彩,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在木雕上做出点名堂。”

其实,不仅是年少的赵如柏,在很多人的心里,数度的社会迭荡,都已让他们忘记了扬州这座古城曾经拥有的木繁文华。

扬州,自古气候温润,四季分明,极宜植物的生长,故而草木茂盛,林荫蔽日。“风亭芳树迎早夏”、“宫木阴浓燕子飞”等诗句,便是这一景象的真实写照。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很早就学会了对木材的使用。距今7000—5000年的高邮龙虬庄遗址,考古论证,先民曾在此用木头和茅草搭建住房。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蜀冈之上筑邗城,公元前54年去世的汉广陵王刘胥,其墓中的黄肠题凑,所用木料均为就地取材。

智慧的先民在日常劳作之余,开始对木料进行美学意义上的加工,用它来装点自己的生活。扬州西湖乡胡场村西汉古墓中曾发掘出两件说唱木俑,高约五十厘米,均呈坐姿。一俑右手上扬,作指划状,左手置于腹前,张口露齿,喜笑颜开;另一俑左手置于左腿之上,右手弯曲向前,像在引吭高歌。经考证,两俑制作时间约为汉宣帝年间(前73—前61年)。这说明,扬州早在两千年前就已出现木雕。

扬州木雕传至唐代,技艺渐臻成熟。邗江蔡庄五代墓中出土的四十四件木俑,用刀简洁明快,线条流畅自然,纹饰洗练飘逸,较之汉代木俑更为精美。

扬州邗江蔡庄五代墓中出土的木俑(梅静摄)


唐宋时期,伴随着园林营造在扬州的兴盛,建筑木雕被广泛应用,如在门、窗、梁、柱、匾额、楹联上雕刻纹样、花卉、禽鸟、人物、山水等,给建筑增添了美感和内涵。

而在明清时代,扬州因经济繁盛引得“四方豪商大贾,鳞集麋至”,众多极尽精巧的会馆、宅第、庭园投建落成。尤其是清代康乾二帝六次南巡驻跸扬州,地方官吏和盐商们大建宫苑,以示隆迎。加之清代佛教的旺盛,若干寺庙煌重开张,扬州木雕迎来了空前发展的机遇。被誉为晚清第一名园的寄啸山庄内,船厅檐柱前的撑牙,取娉婷竹枝为形,上刻俊拔之竹叶,雕工细腻,格调清雅,体现了当时扬州木雕的精湛水平。

寄啸山庄蝴蝶厅前檐下的撑牙(梅静摄)

再续风华

由于木料品类繁多,取材也相对容易,木雕艺术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如春芽般萌发,并逐渐长成各具风姿的大树,如泉州木雕、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广东潮州金漆木雕、福建龙眼木雕等。而扬州木雕的声名远播,始于清代中晚期的陈设木雕。

当时,极致考究的扬州盐商,除在自家建筑上多有雕饰外,家具陈设也多用名贵木料,配以精工雕刻。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宫档案”记载,清廷所用贵重红木、紫檀雕刻品,大至宝座、御案、龙床、龙柜、多宝柜、桌、椅、屏风,小至各种赏玩的陈设品,大多由扬州进贡。其中,仅制作精良、雕饰工细的紫檀、红木制品就达一百八十余件套。

此间,又因诸多书画精英荟萃扬州,乃至形成扬州画派,他们对风雅生活的追求,加之达官贵人、木雕艺人与他们的密切交往,使得他们的文化品位和艺术风格逐渐影响木雕创作。扬州木雕开始出现独立形式的艺术品,如小件的插屏、笔筒,大件的挂屏、屏风等。但从民国之后,由于社会变迁加剧,扬州木雕逐渐沉寂。

时光倏忽。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漆雕一线锤炼三十年并经南京艺术学院“充电”之后的赵如柏,调入厂研究所专事新产品开发。如何让传统漆雕焕发新意?他将目光转向已失传二百多年的漆砂砚技艺。

所谓漆砂砚,是以一种轻细金刚砂与适度色漆调和后髹涂于木质胎上而制成的砚台。西汉时扬州已有生产,宋代以后一度失传。清乾隆年间,扬州髹漆名师卢映之仿照宋宣和内府所造漆砂砚,再制成功。但在道光之后,这一技艺又归于泯灭。

欲制良砚,嘉木为先。赵如柏一番苦觅,终于从市博物馆的木灰中,“抢”出了四块最适合做砚胎的材料——古金丝楠木。凭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多年的经验积累,坚而不顽、细而不滑的漆砂砚池,数月后在他的手中重现人间。然而,他清楚知道,砚不仅是一件实用器具,更是文人的雅赏之物,赋予它文化内涵,它才会和主人心神交会、同思共语。

又是一番思量和构想,赵如柏的心中闪出亮光:因材施技,古今同理,何不就着这块楠木和这方砚池,雕出一幅诗意画卷呢?

然而,当他真正施刀于这块金丝楠木时,还是遇到了漆木有别的一系列技术问题,比如硬度的下刀、层次的开凿、光度的打磨等。但在他的潜心研思下,最终,他以刀具的革新和不同的施刀力度、角度、速度等,将这些困难一一化解。1986年,《泰山览胜》漆砂砚完工面世。长方形的砚面上,群峰竞秀,云雾缭绕,苍松和鸣。山下磴道旁,一泓青黛色的砚池如碧玉撒落人间,宁静而深邃。

赵如柏作品--楠木雕漆砂砚《泰山览胜》


“诗意画境,胜似丹青。”人们惊叹于漆砂砚技艺的涅磐复活,更为扬州木雕的独特风华而倾倒。国家文物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学者王世襄观赏后,也赋诗赞曰:“岱岳松云映眼明,夜光彩贝缀来轻;才疏恨少如椽笔,试此砚凹墨一泓。”后来,这件作品赴日本展出,被日方以1.7亿日元高价收藏。

铁笔绘风云

又是一个三十年。赵如柏的满头乌发已伴着岁月流逝而悄然褪落,而他的木雕技艺却如秋日之树,挂果累累。

创作于1990年的古楠木雕漆砂砚《灵峰揖秀》,长106厘米,宽60厘米,厚15厘米。构图取自雄奇壮美的雁荡风光,择选整木为胎,圆雕、浮雕、透雕手法并用。画面中,峰回崖转,溪泉奔流,老柏凌云,樵夫闲歌。作品气势壮阔而又细致入微,被列为“中华之最”登上央视荧屏。

赵如柏作品-楠木雕漆砂砚《灵峰揖秀》


历时三年而成的古楠木雕地屏《春溪幽谷图》,长215厘米,在同材质木雕中为体量最大。此作采用从洞中眺观外景的形式,雕绘出十多个层次的画面。山石、江流、老树、亭榭、旅人……无不远近分明,聚散得当。细细观之,耳边如闻一曲跌宕起伏的琴乐交响。2004年,该作在第六届杭州西湖博览会上荣膺金奖。

赵如柏作品--古楠木雕地屏《春溪幽谷图》


 “铁笔如刀,手下风云。”赵如柏与他的同行们,这样总结自己的创作体会。

画稿为本。扬州木雕的画稿通常取材于古代诗词、琴曲和文赋,并从古人画作中汲取养分,尤其是宋元山水和明四家的作品,时常给予创作者诸多灵感。画稿按比例放大后,用墨线勾画到木坯上,便成了雕刻的蓝本。

刚开出雏形的木雕粗坯(梅静摄)


    中国画的韵致来源于钩、皴、染、点等多种技法的综合运用,扬州木雕从姊妹艺术——扬州漆雕、玉雕中,借鉴线雕、浅雕、浮雕、透雕等手法,尤其是漆雕中的皴擦技法,从而赋予刻刀如画笔一般的流转灵动。此时,木坯就如同画案上的宣纸,或圆润、或劲健、或粗犷的线条和图案,行云流水一般洇染而出。

扬州木雕常用的材质是楠木、红木、花梨木,由于这些木料质地细腻紧密,对雕刻刀具的要求也就相应较高,其中,平刀、圆刀、斜刀、蝴蝶凿、中钢刀、三角刀等,成为木雕艺师的“必备之宝”。

平刀主要用于削铲木料表面的凹凸,使其平滑无痕。型号大的也能用来开凿大型块面。圆刀常用于雕刻花卉。斜刀主要用于边角和镂空狭缝处的剔角修光。“蝴蝶凿”俗称和尚头,是一种介于圆刀与平刀之间的修光用刀,适合修饰凹面起伏。中钢刀锋口正中,用它打坯可保持锋正力直,周围部分不受震动。三角刀则用于刻画毛发和装饰线纹。

雕刻完毕的作品还需进行打磨。先用粗砂纸,后用细砂纸,顺着木料的纤维方向反复摩擦,直至糙点尽消,光洁平滑。

擦漆推光是木雕面世前的最后一道工序。将稀释调和过的大漆薄薄地髹涂于雕件表面,待漆层将干未干时,用纱布擦掉表面漆膜,让木料本色与纹理显现出来。如此反复多次,直至漆膜达到一定厚度。漆层彻底干燥之后,再用一种名叫“节节草”的蕨类植物,先干后水,磨去漆膜的浮光。此时,木雕的漆面便会温润如玉,纹理也更加清晰璀璨。

心香一瓣

如今,赵如柏已经不用上班了,厂里考虑他年事渐高,让他改任了技术顾问。可忙碌了六十年的他,总忘不了车间里的那股木香和刻刀下的木花飞扬。因此,只要天气晴朗、身体许可,他仍然会坐公交车去厂里转一转。

徒弟们也盼着他来。每次他的身影刚出现在门口,这些已是中年的徒弟就会像孩子似的跑过来,拉着他的手,领他到自己的工作台前,请他对作品提提意见。或者打开展陈室,让他在琳琅满目的成品前,静静地观看与遐思。

看着这些日渐成熟的徒弟,赵如柏打心眼里觉得欣慰。多年前,这帮年轻人受惠于厂里的政策扶持,成为木雕工作室的一员,得到他手把手的指点。现在,他们几乎都能独当一面,其中几位还已成果频出了。

然而,作为扬州木雕界的望重长者,赵如柏还关注着整个行业的后继发展。这些年,时常让他挂心的是,在扬州,除了漆器厂,从事木雕的多为私营企业,有些还只是个人工作室。学艺过程的艰辛和经济保障的不足,使得少有年轻人愿意踏入这一行,青黄不接已成为老师傅们的普遍困扰。

此外,赵如柏还对当前木雕界设计与雕刻脱节的现象颇为忧心,即设计师不懂雕刻,拿出的图纸工人没法下刀;雕刻者不懂画理,不能对画稿进行修改转化。对此,他建议:从艺术院校毕业的设计师,应当去雕刻一线锻炼较长一段时间,以熟悉每一道生产工艺;雕刻艺人要自觉加强美术修养的学习,会看画,能绘画,使自己具备对图纸进行二度创作的能力。

“看看这块木头,承受多少雨雪风霜,历经多少雕琢磨砺,才能变得这样美丽!”抚摸着一件光华流溢的木雕,赵如柏似在感叹,又似在热切期望。


(注:文中图片除已标明作者之外,其他均为赵如柏提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