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曲文昌的头像

曲文昌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3/20
分享

〈观世新语〉之一 醒世恒言第一论,平生可慰是寸丹 ——说忠诚

有一派从不任意在幽空中飘摆游荡的灵魂,任凭有多少回生命载体的沉浮,有多次生死轮回的磨难,它也总是附在信仰的祭坛上,刻在真理的碑铭中,它是人类得以健康延续的生命内核,辐射出人性最灿烂的光辉,照亮人类的久远和未来。这,便是忠诚。


    这忠诚,可成惊天动地之举——挥戈征战,精忠报国,九死不悔,保全社稷……因此,忠诚是历史的主题。


    这忠诚,更在平凡之中——如晨钟信时,如螺钉守职,如迎春小花争艳,如铺路细石献身。因此,忠诚也是生命的本体。


    因为忠诚,有人生活得很坦然,无怨无悔。因为他身后留下一道没有掺假的长城,即使被人毁下一块青砖,也会带有无悔的生命印记。


    因为忠诚,有人生活得很顽强,他挺起双肩担起了痛苦和失落,因为他深知人的责任不允许屈服,即使流过无数次泪珠,那也是对信念深情的倾诉,对灵魂虔诚的洗礼。


    忠诚和奸诈是人生荣辱的最权威标志。


    有时候一言许诺,一举手一投足就可以辨真伪。当然,在危难之时,生死关头,忠奸更是立时可辨。


    有时,忠奸也会一时难辨,因为他们被生活的复杂所混淆,被世事的多变所淹没。但是不管怎样,严肃深刻的时光老人终会做出裁决,任何高耸的牌碑也将黯然失色。


    忠诚啊忠诚,你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连孩子也会论忠奸,一直讲到白发垂暮,你是一个永远不倒的城关,无论是走进去还是走出来,人人都要接受它的检验。



     ■ 三军可夺帅,难夺其志,唯其“心中有主”

   在西方,信教的人把上帝称为“主”,在我们东方,多把国君称为“主”,至于奴仆称家长为“主”,则是普遍的了。


    我们说,忠于“主”不是不可以称道的。古今中外,确实有许多善男信女,忠臣义仆的动人传说。


    但是我们这里所说的“主”则是“心中的主”。它是人们的一种信仰原则和道德责任。


    《元史.许衡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元朝初期著名理论家、教育家许衡曾经在一个十分炎热的夏天路过河南北部的河阳。这里战乱不断,人迹渺渺,连口水也找不到,大家口渴难耐,身热如烤。


    走着走着,发现前面有一棵大梨树,树上的梨正值熟黄之季,同伴们都争着去摘,惟独许衡在树下正襟危坐,若无其事。


    有人奇怪问许衡为什么不去摘梨,许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应该去拿,不经主人的许可,拿了是不道德的。


    那人笑了,你呀,现在世道混乱,这梨没有“主”。


    徐衡认真地说,梨没有主,难道我们心中也没有“主”吗?


    佛经上说,在人的肉体里有一个真实的自我,称为“真人”。发现了这个真人,就找到了真实的自我。他可以不受任何身外之力的干扰,不怕任何危及肉体生命的威胁,甚至死而无憾,如孔子所言“朝闻道,夕死可矣!”


    当然,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忠诚更重要的是一种信义,一种责任,一种终于职守的精神。


    美国经济学家葛尔不莱曾谈过自己的女管家艾梅莉。一次,他感到很疲倦,吩咐女管家在自己午睡时任何电话也不要叫醒他。


    一会儿,白宫打来电话,


    “请找葛尔布莱,我是约翰逊。” 原来是总统的电话。


    “他正在午睡,嘱咐过不要叫醒他,总统先生。”


    “ 把她叫醒,我有紧事。”


    “ 不!总统先生,我是替他工作,不是替您工作。”


    因为管家对总统的拒绝,事后葛尔莱向总统致歉,总统显得很兴奋:“告诉你的管家,我要她到白宫来工作。”


    几句对话胜过任何考察。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一条主要街道上,经常能看到一位老人在一个固定的街角上战立,他昂首挺胸,目视前方,活像一尊雕塑。


    他不论严寒酷暑,天天守时地站在那里,外来的人都投去奇异的目光。


    下雨了,偌大的年纪不去避雨,在雷电下,像一株老树……


    下雪了,寒风卷着雪花,帽子和胡须上挂满了银白的霜雪,活像一位圣诞老人。


    谁也打扰不了他,也叫不走他,拉不走他。


    原来,这位叫本德森的老人,曾是一位干练的皇家卫队军官,受过多次嘉奖,30多年前,他率领的骑警马队受惊,为了士兵和他人的安全,他死死拉住一匹惊马,被拖出去几百米远,险些丧命。从此,他失掉了所有的记忆,但是唯一没有忘记的是自己的职责。


    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证实,人的大脑细胞某一部分达到高度兴奋时,往往会压抑其他反应。在特殊情况下呈现出一念独醒,万念皆沉的状态。


    人忠诚于世,义含很广:忠于自己的祖国,忠于自己的信仰,忠于自己的事业,忠于自己的爱情,忠于自己的许诺,忠于由这些构成的生活……总之,一个忠诚的人,他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黎俗百姓,无论是三军统帅还是马前走卒,无论是高矮、美丑、健残,他都可能成为一个真实的人,纯粹的人,而被人爱戴,被人钦颂,被生活有机接纳并不断获得机缘,走向理想天国的人。


 

   ■ 做人孰能无过,败身不在失足

    做人难免有过,改了就好。这是一句常说的话。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正是忠于真理,捍卫真理的体现。


    忠诚之人的道德基色是真实可见的,他的心地是坦荡的。1942年11月里的一天。北师大有个患精神病的学生,偷了一张国文系主任杨树达的名片去见鲁迅,说了许多疯话,并向鲁迅要钱。鲁迅不认识这个学生,也不知道他患有精神病,怀疑是晨报馆派来的流氓。于是写了一篇《记杨树达君的袭来》予以揭露,发表在《雨丝》周刊第二期上。


    文章发表不久,先生接到北师大学生李遇安的来信,说明了事情的原委。鲁迅觉得自己欠妥。为了消除对杨先生的误解,不顾自己的面子和尊严,立即写了一篇《关于杨君袭来事件的辩证》,并要求编者将此文与李遇安来信同时发表,并提出承担增加版面的费用。他说: “由我造成的酸酒,当然由我自己来喝干。”


    鲁迅先生以实际行动应验了他一向主张的“自我解剖”原则。先生这件事感动了当时许多人,成为争相传颂的佳话。


    李立三把错误剖白给子女的往事,更是感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流散在国外的六个孩子陆续回到爸爸的身边。一天,李立三把孩子叫到跟前:“我曾犯过错误,你们听说了吗?” 孩子告诉他:“听说过一点儿,只知道什么是立三路线,但说不清楚。”


      “呃,要知道,要知道!” 李立三觉得剖白自己的错误,是让孩子们不要对组织产生误解,更是叫他们吸取教训,做一个对党,对人民,对国家有用的人。于是他把自己犯错误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孩子们。还说:“共产党提倡自我批评。一个共产党员有没有党性,就看他能不能对自己错误进行自我批评。共产党员不讲个人面子,讲人民面子,你们想想,4万万7500万人的面子和一个人的面子究竟哪个大?共产党员犯了错误,首先就要想到人民的面子,不但要承认错误,还要把自己犯错误的教训告诉大家。”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犯错误的人有很多,有的人坚持自己的错误,走向了革命的反面。有的人阳奉阴违,以种种下作手段,掩饰自己的过错,被历史所讥讽,而有的人则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误剖白自己的错误,显示了坦荡的胸怀和炽热的忠诚。仍不失革命家的本色,可谓“身前荣辱有论, 身后肝胆可照” 。



    ■ 为人清爽,做事不欺,平生可慰

    生活告诉人们,要想活的轻松,必须为人轻爽,说实话,办真事,做老实人。于世无欺,于名无盗,于人无诈,于事无诓。 


    有一位中学校长在蹲牛棚时,家境极困,14岁的儿子在车站偷了一位老大爷50元钱。儿子长大以后上了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他把自己少年时代这件事告诉了父亲,说他这些年来心里一直有一块阴影,觉得自己一生都不光彩,而且对不起父亲“好孩子,要不说谎,不拿人家东西,不欺负别的小朋友”的教诲,说如果不设法割掉这个痈瘤,永远不得解脱。后来父亲帮他想了一个办法,筹集了500元钱寄给了灾区。从此,校长的儿子有了还清债务的轻松感,心里的愧疚终于彻底消除了。


    生活经验告诉人们,心中有病,六神无主;心中去病,天地清明。


    做忠诚的人容易也不容易,但辱没忠诚,可是容易的,它常常发生在一念之差,一事之举上。因此我们讲道德修养,多提倡从细微之处做起。


    忘记了是在哪个报刊上看到的一则故事:   


    一个自称是某汽车公司司机的顾客来到一个汽车修理部,对老板说:“在我的账单上多写点零件费用,报销后有你的一份好处。”  老板拒绝了。可是这位顾客还是缠着不放“ 我的生意不算小,有活儿就都上你这儿来,你肯定能赚好多钱。”


    老板还是不同意。


  “ 你咋这么死性,这是很容易的事儿!”


    老板火了,推那个人,让他赶快出去,说这里不是他做这种生意的地方。


    这时,那位顾客笑了,他抓起老板的手,满怀敬佩地说,我就是那家运输公司的经理,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固定的、信得过的维修点儿。你还叫我到哪儿去谈这样的生意呢?


    不要小视这一念之时和一事之举,人生的成败和荣辱往往就系在这上面。周恩来总理说过,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没有好下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


    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一位朋友奇怪,为什么他那么爱戴李广还要写它官报私仇等缺点?司马迁严肃的回答,写历史,“信”是第一条,不能以个人爱憎去歪曲历史真相。


    朋友明白了。


      同样,司马迁同情项羽,也详细写了他必然失败的命运;司马迁厌恶刘邦,但也写出他必然成功的条件。


    朋友深深地点了点头,心中暗自赞美,这是一个忠诚高尚的人哪!



   ■ 忠诚不是愚钝,当有智慧伴行,不可“尾声抱柱”

    庄子在一篇寓言中写了一个“尾生抱柱”的故事。讲一个叫尾生的人,与情人相约在桥下会面,但是就在姑娘到来之前,河水猛涨。为了不失忠信,尾生一直不肯离去,最后抱着桥下的柱子淹死了。你看,尽管尾声的精神令人感叹,但也未免太迂腐了。姑娘不来,你上桥来不也一样等她吗?如此守信死去,反而使姑娘永远失去了他,岂不是大大的不守信吗?


    真正的忠诚也要遵守事物的规律,讲精神,也要遵节律。


    有时候,总围在你身前身后看似忠诚的人,恰恰心怀鬼胎。而看是不忠诚的人往往是忠诚无欺。正所谓“君边忠臣少,近臣谗言多”。而那些不会送礼进贡、不会顺情说佳的人,那些向上司敢于进谏,逆耳忠言的人被有些昏庸上司视为不驯,也是常有的。


    古今中外有许多贤明的上司在用人之道上深谙“愚忠为庸”“媚忠有诈”的道理,大胆地启用责任心强、原则性强、敢于为上司“拾遗补过”的忠诚之人,为成就大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拿破仑在1793年土轮战斗中认识了一名叫布瓦诺的老兵。因为这位老兵忠实可靠,便被任命为军需官。一次由于布瓦诺制止贪污浪费成绩突出,拿破仑赐给他10万法郎奖金,不想布瓦诺气愤地对拿破仑说“  将军公民,我认为你无权动用这些共和国的钱财,军队正在受苦,我需要把这笔钱用在军需上。”


    1801年,布瓦诺任王国行政长官,一次,一个由富豪组成的团体向拿破仑进贡1700万法郎,以图不向王国纳税。拿破仑正要接受这个交易,布瓦诺赶到了巴黎。


   “ 我来阻止殿下犯的一个大错误。”  布瓦诺气愤地说:“  请你把谈判的任务交给我,我给你拿回双倍的钱来。”


    拿破仑授全权给布瓦洛。 布瓦诺经过讨价还价,竟拿到3200万法郎。拿破仑对他赞叹不已,一定要他收下10万法郎作为奖赏,布瓦诺收下后又全部上交了国家。


    拿破仑被放逐圣赫勒那岛时,还念念不忘这位“忠君而不愚忠”、“侍主而不侍过”的近卫军战士。


    做忠诚的人吧,“忠诚是人的命脉,是人生一切价值的根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