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新立的头像

王新立

鲁迅文学院学员

散文
201905/20
分享

一座湖•三代情


 

记得我十岁左右的时候,常会遇到这样一幕情景:如豆的灯光下,飘雪的小窗前,爷爷一边用芦苇缨编着过冬的草鞋,一边喊着我的名字,亲昵的说,孙子你知道宿鸭湖吗?你知道咱老家在哪儿吗?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会不假思索的回答:宿鸭湖,位于河南省汝南县境西北部,据县城5公里,湖面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15公里,是目前全国面积最大的平原人工水库。……我之所以回答的这么流利,是因为答案全印在班主任老师发给我们的乡土教材上;至于第二个问题,我只能摇摇头。爷爷说,告诉你吧,咱的老家原来就住在宿鸭湖库区里,那里有一个叫代塔的村子,是一个有着一千多口人的大村啊! 1957年,政府发令把湖区里上万户百姓全部移民出来,咱就搬到了这个名叫周庄的平原小村,过上了安稳日子!

也就是在爷爷近乎絮叨的讲述中,我对宿鸭湖有了深深地了解:这里原是一片地势低洼的平川,盛产半夏、河蚌、湖草等特色物产,加上这里芦苇遍地,野鸭云集栖息,人们便把它称为宿鸭湖。多少年来,汝河、练江河、韩溪河、等大小水系在此经过,导致终年积水囤积,泄洪缓慢,经常出现河水泛滥、淹没庄稼的自然灾害。特别是1938年夏天,宿鸭湖区遭受洪水袭击,湖区百姓遭受灭顶之灾:草房土墙倒塌无数,即将成熟的麦子浸泡在齐腰深的浊水里。为了活命,乡亲们大多走上外逃谋生的路子,剩些老残病弱只能在水泊泥沼里寻找些螺蚌、慈菇充饥。一时间,空旷的村子里人烟稀少,泥泞的田野中蓬蒿满目。库区老百姓多么渴望能够摆脱水涝灾害的魔爪,但是,置身于民不聊生的腐败政治制度下,作为芸芸众生下的草民百姓,他们的生死存亡谁会给予关注呢?

1957年6月,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八个年头,为了根治中原大地水涝灾害,国家水利部批准,投资1800万,修建宿鸭湖水库。水库动工之初,人民政府首先对库区百姓进行移民安置。爷爷说,当他听说政府把我家迁安到县城以南30公里的一个平原乡村后,高兴得一蹦老高。爷爷高兴的是,全家人可以永远摆脱水灾的侵扰,一年四季都能睡上一个安稳觉了。可是,想起从今以后,将要永远离开这片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心里又多了一份不舍和留恋,毕竟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啊!最后,爷爷还是坚决响应国家号召,赶着一辆牛车,拉着全部家当,随着移民队伍来到陌生的周庄安下了家。

1958年3月,当库区移民全部安顿妥当后,上级政府动用周围5个县的民工11万人,用四个月的时间,挖湖底,筑堤坝,将这方圆近百里的低洼之地,用长堤圈起,修成了一座既能蓄洪,又能灌溉的全国第一个大型平原人工湖。

宿鸭湖首次修好后,爷爷从移民新家徒步六十多里,特地登上新修的宿鸭湖大坝,远望一湖碧水,像一个温顺的婴儿酣睡在母亲的怀抱,爷爷禁不住热泪盈盈。

父亲随爷爷离开宿鸭湖时,还不到二十岁。虽然他在湖区生活时间较短,但他心中也有着一份太重的思乡恋情。特别是在以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宿鸭湖所发生的一切悲欢,都紧紧地牵动着他的根根神经。

     1975年,在父亲的人生里程中,注定是一个永远不可抹去的黑色年份。就在这年的8月4日,由于受超强台风莲娜影响,一场特大暴雨如银河倒悬铺天而降。一时间,广袤的豫南平原成了水乡泽国,宿鸭湖也成了“洪水招待所”。8月7日21点,宿鸭湖上游的石漫滩、板桥等多座水库垮坝决堤,特大洪水以26800立方米/秒的流速,浩浩荡荡奔涌宿鸭湖;到了8月8日21时,宿鸭湖中最高水位57.66米,库容水量12.57亿立方米,宿鸭湖命悬一线!为了最大限度减少损失,上级决策部门成功实施了破堤分洪,保着了宿鸭湖。但是,由于上游多座水库的洪水垮坝满溢,导致河南省29个县市、1100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这一自然灾害事件,被史称“75.8”大洪水。

“75.8”洪水过后,全国各地纷纷给灾区捐款捐物。尽管当时的库区移民队也成了灾区,但是,全队群众还是主动拿出家里稀缺的白面,升起袅袅炊烟,炕锅盔、烙烧饼,帮助重灾区人民共度难关。时任大队支部书记的父亲,把乡亲们烙好的锅盔、烧饼收齐打包后,带上村组干部、党员代表,开着一部手扶拖拉机,直接把乡亲们的深情厚谊送往宿鸭湖大堤上。面对着刚刚摆脱洪水梦魇、尚无定所的灾民,父亲动情的说:“吃吧,咱们都是宿鸭湖的人!现在是新中国,共产党领导不会让我们再饿着!”

自然是冷酷的,但并不妨碍家乡人民在新中国的阳光普照下改天换地的意志和决心。1975年冬,随着“抗灾自救、恢复家园”活动的全面开展,中央及省人民政府先后为宿鸭湖灾区拨出专款一亿多元,调集汝南、上蔡两个县的民工6000人,利用一个冬春的时间,对宿鸭湖开展加固除险恢复重建工程。当父亲得到这个消息后,主动请缨,带领队上的几十名年轻人,加入了宿鸭湖工程建设队伍。经过一个冬春的苦干,共修复大坝险工25处,取直大坝500米,完成土方298万立方米。 

每每谈起这番经历。父亲总是一脸抒情,一脸感慨的说:当时,为了加快工程建设进度,他与兄弟县的民工们,不分昼夜连轴转,不讲待遇,不讲报酬,只想着早些把宿鸭湖建设得更加牢靠,真正成为造福一方的“幸福湖”。

值得欣慰的是,如今,故乡宿鸭湖真的成了一座幸福湖!

算起来,我是从宿鸭湖里走出的第三代人。由于从小受爷爷、父亲的耳濡目染,对宿鸭湖有着太深的印象,但对于她的过去,我却没有太多的感受。现在,印记在我脑海里的是一幅又一幅关于宿鸭湖的美丽画面。

就从1958年算起吧,60多年来,宿鸭湖经过几次重修、重建,如今已成为享誉祖国北方的“人造洞庭”。仲夏五月,草秀花明。漫步大湖东岸百里长堤,但见垂柳掩映,白鹭翩翩,远比唐代诗人王维笔下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终南村景更加流荡而宏阔。站在长堤,举目远眺,烟波浩淼中,有三两渔舟出没其间,渔人撒网赶鹰、渔唱悠扬,宛如一幅素淡雅致的禅意山水画。驱车至西岸湖滨,是绵延着6万多亩的森林植被和近万亩的芦苇荡,此乃省级宿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之所在。身居其间,四下环望,一侧是杨柳依依、林木苍翠;一侧是水草丰美、芦苇如簇。在水之湄,生长着一棵棵柔丝拂水的垂柳,接着就是芳草萋萋、鹤立燕舞、群鹜栖息、鸳鸯戏水,这其中不乏丹顶鹤、大小天鹅、白肩雕、朱、白尾鸢、苍鹰之类的珍稀鸟类。……偌大天地,俨然一派水乡泽国的风物景象。

如果你有兴趣乘快艇进入湖内,你会发现在宿鸭湖130多平方公里的水面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岛屿和古迹:董公岛、情人岛、仙女桥、刘秀桥…… 看了我描述的这些,你明白了吧,现在的宿鸭湖,已成为集国家鸟类保护区和国家湿地保护区于一体的水域观光型自然景区。

更加令人兴奋的是,宿鸭湖建湖60多年来,由于上游多条河流的汇入,湖区内已堆积了大量的淤泥和垃圾,严重影响了湖水生态质量,也大大缩减了湖区防洪抗灾能力。2018年,经国家水利部批准,投资31.58亿元,对宿鸭湖开展清淤扩容工程。12月29日,宿鸭湖水库清淤扩容工程开工动员大会在宿鸭湖的美丽乡村——汝南县罗店镇李岗村隆重举行。

一座湖牵出三代情,一滴水映现太阳的光辉。循着三代人情感历程的变化轨迹,相信您会和我一样真切的感受到:随着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我们老百姓的生活会过得越来越好!最后,我还要欣喜的告诉大家,就在不远的将来,我家三代人为之倾情的宿鸭湖将实现华丽转身,一批富有特色的旅游景点,如:天中渔都、坝上公园、湿地草原、10万亩果园、生态小镇将会尽放异彩!宿鸭湖,定将变成“水美、鱼美、环境美;水好、鱼好、人更好”的中原旅游明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