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宋福恒的头像

宋福恒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1/22
分享

自行车“驮”出门市部


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原后营乡坐落在马头山下,是革命老区。四十多年过去了,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在黄土崖山上向南望,原先的丘陵沟梁成了郁郁葱葱的草地,崎岖的山道筑成平坦的柏油马路。前营村、帽儿山村、后营村……庭院整齐、村貌崭新,如颗颗璀璨明珠镶嵌在马头山东麓黄土隆起的绉折带上。顺着油路驱车向南,不足十分钟来到原乡政府所在地后滩村。这里油路穿村而过、砖瓦房鳞次栉比、水泥甬道连家接户、花拦墙绿化带环绕街巷。当村平旷处座落着一家装璜时尚宽敞明亮的商店。门面上方挂着大红大绿的牌匾,“范喜元门市部”六个金黄色大字闪闪发光。随着人流穿过玻璃门进入店内,瓷砖铺就的干净地面上摆放着整齐的货架,上面货物琳琅满目。一字排开的两个冷藏柜放满猪牛羊肉,氧气泵嗡嗡作响、尺把长的活鱼在阔大的水箱里游动。电脑收款处,一位满面红光稍稍谢顶的中年人正忙着验货收钱。他就是这家门市部的经理——范喜元。

范喜元是后滩村东十余里的井尔村人。因家庭贫穷,16岁初中毕业后回村务农。就在那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变化:土地下户了、村里的供销店包给私人了。他觉得稀奇,想了解其中的原因,花光积蓄买了台收音机。时间不长,他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节目中明白了“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意义,弄懂了供销店承包给私人,主要是为了“开放市场、搞活经济”。此时,他萌生了做买卖的念头。可大小买卖总的有本钱,范喜元那时全家六口人、父亲残疾,弟弟又小,吃饭都成问题。况且刚承包了土地,添置农犋、购买化肥还是东挪西借的,哪有钱做生意。这个念头只好压在心底,等待时机。想不到包产后遇到好年景,秋收粜了粮,还了亏空还有一百多元钱的余头。他拿着到大同旧货市场买回辆旧“永久”牌自行车,自己割条子编了两个结实的榆条篓子,开始做起小买卖。 

每天天刚亮,范喜元把干粮袋挂在自行车把前,驮着篓子到四十余里的丰镇贩货。日用百货、瓜果蔬菜、熟肉干货满满两篓,外加装有二百多根冰棍的木箱子总共足有二百四五十斤。他骑上车出了城,沿村叫卖。一天行程二三百里,饿了从干粮袋里掏把山药块垒、渴了找个雨水坑喝口浊水。顶烈日冒严寒走村串户,用货物换得猪毛、骨头、破铜烂铁……遇到天阴下雨或车子出了毛病,晚上十一、二点才能回家。斗转星移、时光流逝。一辆破车两个篓子,范喜元爬山涉水、走村串户,磨破了上百条车带,跑了难以计数的山路。凭辛苦赚得了一个个钢蹦、一张张纸币。几年下来,范喜元终于完成了原始积累,在村里开了小卖店。

天道酬勤。范喜元的小卖店越办越火,单靠自行车跑丰镇满足不了顾客的需求。他又买了胶轮大车,套上自家养的骡子拉货。他每天早晨三点动身,八点回来。带着露水的蔬菜、新鲜的水果、刚宰杀的猪羊肉、才出炉的饼子糕点……摆上了小卖店的柜台。他本着薄利多销的原则经营小卖店,招来十村八里的乡亲们。营业额与日俱增,收入可观。范喜元成了方圆几十里的名人,不少心生爱意的姑娘向他投出橄榄球。他看准了丰镇市马家圐圙乡二泉窑村的农家姑娘郝二青,两人结为伉俪。从此,范喜元跑外妻子看店,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党的政策向个体经济倾斜,各级政府为他大开绿灯。范喜元的经济实力逐渐增强,拉货又换成三轮机动车。

社会飞速发展,一个时期农村人进城成为主流,不少在村里开小卖店的人关了门到城里打工。可范喜元认准经商这条路,一直走下去。他把三轮车换成农用卡车,由单一卖货到批发,他的客户遍及丰镇以西马头山下广大地区。范喜元一天天富起来,但他饮水思源,从心底感谢共产党、感谢特色社会主义,他郑重地向井尔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从此,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已,以“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经营商店,尽心竭力为村民服务。

2010年,范喜元买下了原后营乡供销社的门市部。自开业以来,他扩大了经营范围,除了烟酒副食、日用百货外,还经销农药、种子、化肥,代办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的惠民业务。范喜元买卖做大了,成了马头山下的大商人。现在,范喜元的大儿子在武汉大学读博士,他与妻子二儿子经营门市部,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范喜元如愿入党,他听党的话跟党走,与村民们一道打拼幸福生活。他常对人们说:“四十年过去了,我由一辆自行车起家,发展到百货门市部,全托改革开放的福呀!”

范喜元的话道出马头山革命老区上万人的心声。四十年春风化雨,尽管他们各自的奋斗经历不同,但个个都走上富裕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