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思乡远梦的头像

思乡远梦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9/17
分享

顶针子

在老家,人们习惯把顶针子称之为“顶箍子”,箍子即戒指系列饰品,其方言有金箍子、银箍子、手箍、脚箍、项箍等。  

顶针子是昔时乡村妇女做针线活时,用来顶针尾的,类属缝纫用具。顶针子为箍形,粗陋顶针子由薄铁片制成,交口处有很小的缝隙,上面布满密密麻麻的小坑,用于增大与针的摩擦力,谓之“顶针子(心)眼多”。顶针子一般套在中指上,如顶针子的箍形大,指甲细,可以用锤子将其捶小一些;如顶针子的箍形小,指甲粗,也可以用剪刀将箍形去扩大。使用顶针子时,用戴在指甲上的顶针子顶着针尾,手指发力,针就会很容易穿透衣物。  

“卖花线洋线、顶箍子针”,走村串乡的货郎,用清脆而富有节奏的鼓声和一声声吆喝,来招揽人们来买些针头线脑等用品。货郎吆喝声中的花线,即绣花线,其颜色多样,色泽鲜艳,用于在绸缎上绣花。洋线,即棉线,用于缝补衣物。针,按使用的线来分,有花线针、洋线针和索子针,又以索子针最为粗长。  

索子针主要用来纳鞋底、上鞋子、缝棉被等,与索子针配套使用的除顶针子外,还有一个针镊子。针镊子是在索子针颔在鞋底上了,而拔不出针来时,则用针镊子夹出,免得用牙齿去咬出针,万一是针断在了嘴里也是危险的事。  

妇女们做针线活中的纳鞋底,是昔时乡村一种布鞋的做法。它是把鞋衬子、元宝席子和白市布若干层重叠,中间抹上糨糊,然后用索子一针一脚细细地纳过去,针脚越密越好。  

鞋衬子,是用破布片抹糨糊一层层的粘叠而成,晒干的鞋衬子变得发硬,正好柯出鞋底的样款来。元宝席子为蒲草编织,多垫于鞋底的中间,以增加鞋底的厚度。白市布用于绲边和做蹚底布。纳鞋底、上鞋底所用的索子多是自家纺成,牵纱“跳索子”,凡家庭主妇都会,索子是由三根棉纱用纺车合股而成,纺车按顺时针方向去捻,分开一根一根去捻,这三股纱才捻得紧,索子才牢实。  

鞋底的厚度大概在两公分左右,有了顶针子,纳鞋底就没有那么费劲了。纳鞋底前,要先穿好针线,把索子在腿上搓好“捻头”,索子才能穿过针鼻子。纳鞋底时,索子针要时不时的在头发上擦一擦,也许是增加润滑,好让针尖穿过鞋底。纳鞋底要把索子头埋在针子里,不能打结巴,否则穿起来会铬脚的,再则,鞋底看起来也不美观。  

纳鞋底,首先是纳一圈边,然后在纳中间部分。左手拿着鞋底,右手拿着索子针,针扎在鞋底后,顶针子一顶,针就扎过了鞋底,然后再拔出来。遇鞋衬子结实的地方,有时也用针镊子去夹。鞋底上的针脚多呈梅花形。  

鞋底纳好,剪好鞋面,用棉线衬好鞋里,绲好圈子边,最后把鞋帮一针一线的上到鞋底上。由于鞋底上又多出一层,手指使用力气过大,针尾滑脱顶针子扎伤手,妇女们称之为“打倒针”。上鞋子,尤其是上棉鞋,使用锥子引眼,要轻松的多。  

老家的布鞋很精致!青灯芯绒面子,白布粘成的底子修剪得恰到好处,绲着一圈白市布边,燕子口的松紧带也不束脚背,鞋底厚实,针脚十分细密。穿在脚上不走样,且平整舒适,也透气散汗。  

现在,都穿皮鞋,很少有人穿家里做的布鞋了。昔时,老一辈用顶针子纳鞋底的旧事,在年轻人的眼里,也渐渐的变得生疏起来。顶针子、针镊子、老锥子这些老物件也被岁月长河所湮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