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任艳玲的头像

任艳玲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2/21
分享

                     笼


              文/任艳玲


    在六七十年,由于科学技术及生活水平还没有现如今这么发达与富裕,所以农村大部分人为了方便平时生活需求而学会自编一种木条编制的容器叫笼。它不但自己能用还可以卖给那些不会编织笼的人为自己增加些经济收入。笼在农村用途比较广泛,深受广大农民家家户户的喜爱。在农村也通常把老笼、圆笼,扁扁笼,还有最小的笼笼子,都统称为笼。

    在多年前,笼在农村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不管什么形状,大小的笼在平日的生活中都有着各取所长的作用。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对于笼我太熟悉不过了,干什么活带什么形状,带多大的笼,我都了如指掌。在那个年代,如去塬上地里拾棉花,摘豆子,去河里地里摘辣椒,去碾麦场里装麦杆,都得带上老笼。如到每年中秋节前后栽蒜时除带上老笼外,还必须带上笼笼子。老笼把所有的蒜子从家里承到地里,然后笼笼子把蒜子承上我们一瓣一瓣栽到地里的土壤中。圆笼一般用在厨房,每次把蒸好的馍放入圆笼,以防老鼠和发霉,便挂在空中。看着平凡不起眼的笼,但在农村就是离不开的最重要的农具之一。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每次上地干活时母亲都三番五次地叮咛让我姊妹几个把笼提上一防备用,但我从来没有问过母亲家里用的笼是从哪儿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才知道我家用的大小笼都是我父亲亲手编织的。

    父亲编织的笼,主要以㭎木、荆条(或桃条)和铁丝为材料编织而成。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笼绊的粗细长短和笼底的大小,父亲编织的最大笼的叫老笼,最小笼的叫笼笼子。

    父亲说“笼要好底要小”。编织笼的时候,提前先要把长短粗细适中的桐木,用铁丝把两头固定好,形成一个半圆状,这时笼的笼畔就形成了。父亲还说:刚从山上廓回来的荆条(或桃条)不要急于编织,必须过上两三天,等荆条收水湿干适宜后才能编织,收水后的荆条在编织的过程中柔韧性较强不容易折断,必须排列紧密整齐,每根荆条之间的空隙一定要小,这样编织而成的笼聚劲,不易变形,长久耐用。

    记得我上三年级冬天的一个早晨,父亲从陈家山煤矿坐火车回家。从寺沟车站到家,如步行小路回家,那寺沟小学旁边的那条小路是到家的必经之路。父亲上班那会,每月都有几天休班,他为了把休班攒到夏天收麦子和秋天收玉米的时候休,所以父亲平日很少休班。那天,父亲回家我感到格外的惊喜。

     那时,数学老师正在专心致志的讲课,无意间我透过明亮的玻璃窗户看见父亲背着几个编织好的笼回家了。当时不提我有多高兴,那还有心思在专心听课,人虽然在教室里,而我的心却早飞回了家。放学的铃声终于响了,我欣喜若狂地跑回家。一进家门,便看到五个笼整整齐齐地摆放在院子里。其中,一对是形状相同,大小相同,另外那三个比起那一对是小了点,但形状相同,大小不同,不难看出这几笼是父亲精心按我姊妹几个年龄大小而编织的。父亲看见我姊妹几个陆续放学回家,除把带给我们好吃的拿出来外,在就是那几个笼了。从此,父亲亲手编织的笼在我们成长的路上留下一串串或深或浅的脚印,记载着欢乐,记载着念想,伴随着我们一路走来。

    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市场上出现了许多硬塑料制作的笼,它光滑轻巧价格也比木条制作的便宜,慢慢代替了过去的木制笼,所以它如今已很少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但在生产力落后,缺吃少穿饱经风霜的年代,笼盛载着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盛载劳动人民辛勤的汗水,盛载着一家人的幸福生活,盛载着殷切的希望和美好的憧憬。



                於:2018年11月20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