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云广的头像

张云广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6/17
分享

蝙蝠侠不是传说

夏日的乡间,谁的形象最接近传说中幽灵的体貌特征呢?

当然非蝙蝠莫属了。你看它披一件黑袍,面孔狰狞,牙齿尖细,翼膜多毛,飞行轨迹忽东忽西,再加上只在黄昏和暗夜出没的习性,自然是幽灵级别的“鬼物”了。

晚饭时间已过,夜色渐渐浓重,来街头巷口纳凉的人多了起来。大人们坐在板凳或草墩上,手摇蒲扇,讲着过去和现在的村子里与村子外的事。孩童们则高举着一把把扫帚在街上横冲直撞。蜻蜓下班了,蝴蝶回家了,拿扫帚的人要捕捉的是在黄昏时分开始出没的蝙蝠。

捕捉蚂蚱可以让鸡多生几个蛋,捕捉“老婆纺线”(一种吸食榆树汁液的甲虫)可以扇风,捕捉蜻蜓和蝴蝶可以用来观赏。那么,捕捉蝙蝠可以用来干什么呢?没有人能够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其实,扑蝙蝠只是一个刺激心动的过程,过程就是目的,过程就足以让人乐此不疲。

如果穷究其目的的话,或许是为了炫耀,炫耀自己高人一筹的捕技。很少有人能捕获一只在空中飞行的蝙蝠,一来作为“活雷达”的蝙蝠其回声定位系统帮助它躲避障碍,二来其灵活机动性能极佳,三来还与一个关于蝙蝠的传说有关。传说蝙蝠异常凶悍,一旦被它咬住就不会再松口,这一传说让本已扑在扫帚下面的蝙蝠因为捕捉者的心存顾忌而增大了逃脱的几率。事实上,我与同伴曾经捕到过一只蝙蝠,不过在一团手忙脚乱之中又让它飞身而去了。

还有另外一个流传更久也更广的传说。大人们说,蝙蝠是由老鼠变化而成的,当后者偷吃了足够量的食盐之后就能生出翅膀变成前者。毛色相近,都有一张尖嘴,都有一对小眼睛,都有一对竖起的耳朵,就连吱吱声也有几分相像,难怪让我们曾长时间地对此深信不疑。记得初次听到这个传说的时候,我们撒腿急匆匆地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家的盐罐子盖好,唯恐暗暗黑夜里有老鼠偷吃然后变成“幽灵”在屋子里游荡。

后来上了中学询问生物老师才知道这个传言的虚假,想起那么多临睡前还要不放心地去确认一下盐罐子盖好了没有的夜晚,不禁哑然失笑。老师说,因为两者同为哺乳动物,可能有着共同的远祖,但老鼠属于啮齿目动物,而蝙蝠则是翼手目动物,亲缘关系已经拉开了很远。老师还告诉我们,西方人也曾经视蝙蝠为“轻佻的老鼠”而加以鄙弃,不过在中国因为蝠与福两字谐音,于是蝙蝠就成了一种可以上年画的瑞兽了。

对于我们追赶蝙蝠的狂热,大人们是不支持的。蝙蝠以蚊子、蛾子等害虫为食物,自然是在益兽之列的。那时的我们对于蛾子给农业带来的危害还知之甚少,但对于蚊虫叮咬却有着亲身的感触,于是,我们用扫帚扑蝙蝠之意就更不在蝙蝠本身了。

中学时代,受影片《蝙蝠侠》的影响,我们的狂热由蝙蝠转移到“蝙蝠侠”身上。我的同桌就是一个典型的“狂热分子”,曾有一段时间他身披一块青色的床单作披风,每逢晚自习的课间就把自己挂在教学楼一楼外的防盗网上。有时他也会以同样的行头出现在灯光暗淡的操场上,还打开手电筒抵住下巴凑到人群密集处,不时引来一阵脚步慌乱的惊叫……

暑期返乡,发现蝙蝠的数量已经大不如前,水泥瓷砖式的房屋外结构已让蝙蝠无处栖身。幸好还有一些老旧闲置的房子在,蝙蝠的寄身之所虽少了一些但毕竟还是有的。“蝙蝠侠”是晚间村庄的空中巡逻兵,有它们在,整个村庄才能睡得安稳过得踏实。

                                                             (本文作者:张云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