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莫沽的头像

莫沽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6/06
分享

从古村到老宅的遐思

阿爷说:“一个人若失去故乡,就犹如断了线的风筝,将会迷失方向。”

父亲说:“离开故乡四十多年,在我的记忆中,故乡只剩下模糊的影子了,唯有一些当年舍不得扔掉的老物品,还能唤起我对故乡的一些记忆。”

我说:“爸爸,就在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上,有一个处所,能唤起您对故乡的回忆,能让您的心飞回故乡。”

我带父亲去了,他老人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题记

杨朔在《泰山极顶》中说:“你如果想捉住点历史的影子,尽可以在朝阳洞那家茶店里挑选几件泰山石刻的拓片。”倘若你走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漈头村,便可很随意地捕捉到历史的影子。在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村中,就连地上的石头,都写满了历史,甚至你会觉得迎面吹来的,带着山野气息的,和着翠绿味道的轻风,也都夹杂着唐风宋词的韵味。

漈头古村位于屏南县城东边屏宁二级公路5公里处,主街道由整齐划一的条石铺就,远看有如一幅精美的拼图,两侧古民居挨挨挤挤,却又错落有致,街上商店不多,街头街尾两间扁肉店争相吐出白烟,刚刚上桌的扁肉,犹如一朵朵精致的白云在碗中飘荡,香港《成报》曾以“漈头云吞,滑进喉咙”来描述。齐天大圣殿就藏在这密密麻麻的古民居中,因为香火而突显出来了,那袅袅香烟上,满载着村民千百年来虔诚的信仰。

“高山活水注川流,作对游鳞逐浪游。”这是屏南建城董首、文武庠生张步齐对漈头鲤鱼溪的信步吟唱,意境很美,美的让人向往。

穿过大街,美丽的鲤鱼溪就在眼前,河水清清,鲤鱼游弋。溪面上,小桥竞飞,各展娇姿,桥下鱼儿嬉戏,闻影追人,争相抢食,一些鲤鱼不但能啃游客所赠予的瓜子,还能神奇的吐出壳呢!两岸尽是熟悉的土墙土瓦,飞檐翘角,古香古色,许多古民居的大门上,都悬挂着古朴的牌匾,这些牌匾汇聚了封、赠、诰、立等几乎所有牌匾的来源方式,可谓五花八门,每一块牌匾都是一幅珍贵的墨宝,都有一个真实的故事,都溢满了浓浓的书香味,都是对当年主人最精辟的评价。面对这些历尽沧桑的老屋,稍作观察,便会发现有古代徽州建筑的遗韵,有明清建筑的痕迹,有一种古朴厚重的韵味扑鼻入心。这美,有诗的美感,有诗的神韵,有诗的意境,美的让人心醉。

走在鲤鱼溪畔,听三个不同版本的鲤鱼传说,赏小桥流水鲤鱼人家,观古香古色古朴民居,一派小桥流水,鲤鱼人家的景象会让你的心飞得很高,飞得很远。在外漂泊了半个世纪的父亲感叹道:“这里真是我们梦中的故乡啊!”在这条鲤鱼溪畔的一条幽深的小巷里,有一个屏南耕读文化大观园,她犹如一颗深埋在大山深处的明珠,默默的绽放着漈头古村被浓缩了千年的农耕文化的光芒。

小巷深深,小路悠悠。有多少足迹在这里留下,有多少故事在这里传说?在这条曲曲折折的通往耕读文化大观园的小巷里,我的脑海里突然闪出一个古老的问题——“家是什么?”

小草说:“大地就是我的家。”

露珠说:“草尖便是我的家。”

孩子说:“妈妈的怀抱才是我的家。”

情侣说:“家是一潭清水,平淡而又温馨。”

游子说:“家是避风的港湾,疲惫人生的栖息地。”

……

若说古韵十足的漈头古村让众多游子有回到故乡的感觉的话,那么耕读文化大观园就是芸芸游子梦中的栖息地了。在园子中,我直观的感知了“门当户对”、“渭水访贤”、“三顾茅庐”、“太乙燃藜”和“状元游街”等典故,有古籍家谱记载的,也有当地民间流传的;看懂了门当上“双狮守户”、“松梅龟鹤”等石雕图案的含义。我体会到了“雕”与“画”对于古代富贵人家非同寻常的意义,主人通过采用圆雕、浮雕、镂雕及嵌雕等工艺,以琴棋书画、花鸟禽兽、传奇人物和典故传说等为题材,或直接取材于“渔樵耕读”、“五子登科”和“衣锦还乡”等日常生活场景,在石、砖、泥、木等原材料上,雕刻出了精美的图案;有的则干脆采用丰富的工笔画、油画和山水画等手法,对这些物体进行“包装”,给这些原本生硬的、没有情感的石、砖、泥、木等,蒙上了浓厚的文化色彩,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从而使屋子的主人在图案的暗喻中,祈盼延年益寿、添丁增福、招财进宝、五福临门、祈福纳祥,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主人的地位财力、品味情操、族风家规、精神慰藉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中也可以依稀窥见,先辈对大自然的无奈,对自然生命的祈求佑护的实用功利;在历史推进中,善恶、美丑等审美观的变迁轨迹。

“莲中花更好,云黑月常新。”古人对女人小脚病态的审美观催生了缠足歪风畸俗。“小脚一双、眼泪一缸,”“三寸金莲”不仅让无数妇女饱受折磨摧残,而且让她们蒙上一层永远也洗不干净的耻辱。父亲在“三寸金莲”展示窗口前驻足了,那一双双小巧精致的“三寸金莲”,勾起了父亲封尘了半个世纪的一些悲伤记忆。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初,那时爷爷还是个热血青年,他与村里一批年轻人赴南洋种植橡胶获得成功,创下足以立足的基业后,多次回国接奶奶出国定居。每一次,奶奶都拒绝了,理由是她不想让她的小脚在国外受到歧视。无奈之下,爷爷将辛辛苦苦创下的基业,托付给四个舅公管理,自己选择回国了。想不到,后来竟饿死在大饥荒年代,尚未完成学业的父亲不得不过早的扛起了家庭的重担……

岁月冲淡了记忆中的悲伤,那一双双小巧精致的“三寸金莲”,也似乎完成了它的使命,都摆出一幅懒散悠闲的样子,或许它永远都不会明白,正是它那独特的身材和精致的模样,才重新唤起人们对缠足那段畸形风俗的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天足运动”的伟大意义!

园子中收集展出了大量的古牌匾,这些古牌匾与琳琅满目的雕刻、彩画等,从不同的侧面折射出当年主人内心深处,向世人传达出的微妙而含蓄的心声。这些寓意深刻的雕刻、彩画等,有如一张张幻灯片,播放了主人理想中的未来生活画面;古牌匾则是主人在经营这个家时,所取得最辉煌硕果的一个浓缩窗口。

岁月无声,悄然逝去。随着岁月逝去的是老屋一波又一波的主人,逝不去的是永远回荡在老屋中的欢声笑语。逝去的是老屋不断佝偻,甚至倒下的躯壳,逝不去的是溢满老屋的血浓于水的亲情。这情催人恋家,这情催人恋根,这情催人恋土。

越往园子的深处,家的感觉越浓厚。

园子深处,光线昏暗,厨味飘香。这里展出明清以来的锅、铲、碗、秤、菜刀、油灯、笊篱、筷子笼和米粿印等厨房用品,每一件都那么熟悉,那么亲切,那么温馨,都让人感觉,曾经和自己在老家渡过了那段美好岁月,每一件都能勾起人们许多愉快的往事。

农家人厨房多兼做餐厅,这里有孩子们争抢食物、等待食物的影子。那时孩子多,稍好一点的食物,母亲会给孩子们逐一分配,胃口好的,三下五除二囫囵吞枣了,就往善良的姐妹们碗里抢。若有客人来,孩子们会坐在厨房里耐心等待,客人们会将面条、粉干等“美食”分一些给孩子享用。分享到“美食”的自然倍感开心,除了享受到美味,还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大户人家的厨房边上有墙弄,弄边有楼梯通往二楼,是供主仆下厨或妇人礼让客人的通道,其功能相当于时下超市中的员工专用通道,在一定程度上,它反应出封建社会妇人地位的卑微。窄窄的墙弄,陡峭的楼梯,斑驳的疏影是孩子们玩“捉迷藏”等游戏的乐园。

“一升水洗脸,一斗水洗脚”。在一个精致的明代脸盆架前,有一个小巧的全段木雕刻出的木脸盆,脸盆里倒影出先辈节约用水的影子。“贪食两粒鸦片屎,丢了一个文状元”。一杆粘满铜锈的鸦片枪,流传着 “叔侄两进士”之一的进士张正元,抽鸦片丢状元的轶事。“荡锤声响,茶油飘香”。一台古老的榨油床,诉说着榨油坊中动人的爱情传说……“垄垄谷,谷垄垄,糠养猪,米养人,瘪谷养鸭母,鸭母生蛋还主人……”在土垄边,我们哼起了奶奶的儿歌。“远看象头牛,近看牛没头。风从肚中出,满嘴黄金流。”“风籼!”噢,我猜中啦!重新摇动风籼的风叶时,儿时猜中关于风籼这个谜语时的激动心情,仿佛就在昨天。

在农耕文化体验馆里,父亲扶起了光滑的犁把,踩动了笨拙的脚踏碓,母亲摇转了轻盈的纺车,我带着女儿在不断的惊喜声中,捡起一个个田螺……父亲感叹于园子主人新颖的创意,庆幸于那些即将消失的古物有了个新的家。我正想向父亲引见园子的主人——张书岩先生(大家都亲切的叫他老张),却见他正朝着我们乐呵呵的走过来了。

老张年逾花甲,精神抖擞,为人豪爽。退休后发现村里许多古文物因已经失去使用功能,而被当作垃圾处理掉,特别是当他看到一道清皇帝的圣旨竟然被当作一块擦脚布时,他的心碎了。为了唤起人们对农耕文明的记忆,他采用借、赠、租、购等方式征集村里的古文物,并在自己的老屋里展出,此举不但受到游客朋友的追棒,而且使村民意识到古文物无可替代的价值,而主动加以保护,达到了唤醒村民自觉保护古文物的初衷,这给他以极大的鼓舞。此后,他越干越起劲,短短两三年就已经发展成为拥有11座古民居,八个展馆,六千多件明代以来古文物的耕读文化大观园了。

园内只是展示文化的一角,园外才是古村精彩的世界。漈头村除了年代久远各式各样的古民居外,还有古祠堂群、古牌坊群、古墓群、古廊桥、古书院等古建筑。古村中的科举文化、民俗文化、戏剧文化、武术文化、饮食文化等都远近闻名,有“戏剧之乡”、屏南“四大书乡”之首等美誉。说起漈头村的文化,不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文化,老张都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岁月匆匆,世事变迁。锈迹斑斑的历史挡不住机声隆隆的城市化进程,许多古村就此消失了,众多游子失去了故乡,迷失了方向。漈头古村,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奇异的在这里传承延续下来了,她为众多游子还原了一个晴耕雨织的故乡生活场景。走进漈头古村,心也随之飞回到了故乡。耕读文化大观园,故乡老宅中的土砻纺车,一碗一筷等,不管是大的小的,还是粗的细的,都可以在园子中一一拾起,让人睹物思人,触景生情。走进耕读文化大观园,就仿佛走进众多游子共同的家园记忆。为芸芸游子搭起一个共同的家园,这或许是老张之前没有意料到的又一收获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