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春彦的头像

张春彦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3/05
分享

闲说“孟母三迁”

西汉刘向《烈女传》中,记载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原文如下: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如今,千年孟庙里,柏木森森,碑碣林立,静寂肃穆。一通“孟母三迁祠”的石碑,虽经历了多年来岁月的洗礼,仍然俊俏挺拔,静静矗立,不卑不亢。有来参观或者研学旅行的,景点的导游或者研学旅行的老师,一定会领他们到这通碑前,背诵上述文字,并声情并茂地进行阐述,中心思想无非是说孟子家贫、但寡居的母亲仍然十分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她特别重视居住环境,努力为孩子的未来打造最好的环境。当她看到因“舎近墓”、“舎市徬”对孩子成长有不良影响时,毅然决然地通过迁徙住处的方式,把家安居在“学宫之徬”,遂成就了一代圣人,可见母爱的伟大与坚韧,可见环境在人的教化中是何等重要。听完讲解,有人认同这样的观点,若有所思;有人像是缅怀起自己的故事,几声唏嘘;有人感慨历史的厚重和母爱的深沉,默默不语。当然也有人不由莞尔,开玩笑说:原来学区房是从古就有,是从这里来的啊!他们的话,也会如同涟漪般散开,在银铃般的笑声中掀起阵阵的共鸣。

把他们将“孟母三迁”的掌故与当下的“学区房”联系起来的事情当做笑话给别人讲,很多时候大家都是哈哈一笑,觉得有些道理,尽管这算是黑色幽默。倒是一位敦厚的长者,却这样告诫说:三迁的故事,你们理解的太绝对了! 应该把重心放在“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的评论上。凡事,要结合历史,综合分析才对。你有没有考虑过,那个时代,祭祀是天大的事情!孟轲在“其舎近墓”时,是不是通过“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认识了礼,在幼小的心灵里打下越是“礼崩乐坏”的时代,越要有“礼”这种仪式感存续的烙印?是不是在“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时,通过模仿讨价还价、童叟无欺的经营,认识了诚信的重要?而这样近距离、深入进去的贫民生活,是否促使他更加贴切地体会到民为本、体会到“仁”即爱人?最后才是“徬学宫”,系统学习“揖让进退”,掌握了儒家的六艺?这是一个渐进地积累叠加的有所取舍过程,没有这样的过程,他能成一代大儒吗?环境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万物皆备于我啊!

长者的话,如醍醐灌顶。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