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步的头像

周步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1/20
分享

​大东乐

古城旧事:大东乐

 

周步

 

 

山丹这片土地上,地名中有“城”和属性是城池的有好几个地方,如霍城、丰城、硖口城等等。霍城原名黑城,上世纪五十年为纪念霍去病于此征战而更名霍城。“黑城”最初的取意大概与其地土色黧黑有关。丰城就是丰城堡。丰城堡是甘凉古道上集商贸运转于一体的一个地方,其价值意义,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仍发挥着自身天然的属性和价值功能。硖口古城名震河西走廊。唐朝陈子昂、明朝陈棐、清臣林则徐等均有诗作吟哦。这些城池关隘的历史都比较远久,大都在元明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有之。这些城池之外,山丹大地上还有一座地方,历史纵深虽不及这些城池,但规模级别却远远超过这些城池。这个城池就是东乐城。

东乐城作为副县级和县级城市的身份,有过186年的历史。

东乐建城的历史,大致可以追溯到蒙元初期。那时候,经略河西的是元帅按竺迩。按竺迩驻守删丹期间,在河西走廊一带修筑了很多城堡关隘。中统元年(1260年),阿蓝答儿、浑都海于关、陇发难,兵败后退据删丹北境龙首山区。此时,已经卸职、由长子彻理继任元帅的按竺迩,再次率军征讨,兵出东乐大口子,与大将哈丹哈必赤、阿曷马围击叛军。此一役,按竺迩大显神威,生擒阿蓝答儿和浑都海。这是东乐附近发生的一次大规模的战役。但是,真正让东乐声名远扬的,是明朝开国将领冯胜。

冯胜是安徽人,早年与兄长冯国用跟随朱元璋东荡西杀,立下了赫赫战功,后受封宋国公。冯胜一生的主要功绩,在于平定西北和远征辽东。洪武五年,也就是公元1372年,冯胜以右将军的身份与大将军徐达、左将军李文忠一起率军出征。五月底,冯胜的西路军到了甘肃。六月初,冯胜率军渡过黄河,进入河西走廊,行军途中,驻扎东乐。

那时候的东乐是个破败的城堡,城垣荒芜,人烟稀疏。东乐在山丹和甘州之间,是沿甘凉古道去往西域的必经之地,也是南去扁都口和北拱居延要塞的交汇之地。征战西北,驻军东乐显然是个最佳位置。冯胜的部队在这里驻扎了将近一月。大军过境,干旱缺水的东乐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于是,冯胜的部队在这里凿井取水。这就是今天东乐关于“冯胜泉”的来历。

冯胜的部队此次西征,可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六月上旬,冯胜部将傅有德先后攻打武威和永昌,大获全胜。甘州守将上都驴自知不敌,率众迎降。中旬,坐镇东乐的冯胜派遣傅有德率军攻打黑城,黑城守将卜颜帖木儿开城投降。酒泉一役,活捉元朝平章。这就是后来史书中大书特书傅有德“七战七捷”的基本情况。西线大捷,冯胜申报朝廷,为将士们请功。因三路大军两路无功,所以朝廷对此次征战的嘉奖索然寡味。但此次战争,冯胜和傅有德的名字,却在河西大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东乐这座小小的古城,也由此在历史长河中光鲜明亮。自此之后,东乐商业和人气,比之前兴旺了许多,东乐的影响和地位,也比先前愈发响亮。东乐由此成为甘凉道上一座声名显著的城池。 

 

 

明朝是河西走廊人口和社会形态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时期。《甘镇志》记述,西夏和宋元时期,河西走廊多为牧区。村寨和城堡的形成,是元明之后的事情。明初,朱元璋为了抑制江南地区富家望族势力的联盟和分散吴王张士诚旧部的力量,便以“狭乡徙宽乡”的政策导向,将苏州地区数十万民众遣散到江淮地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洪武赶散”。之后,明政府为了巩固西北边陲,彻底改变唐、宋以后及西夏、蒙元时期西北地区尤其是河西走廊为核心地带被其它民族掣肘的尴尬局面,便大批移民“实边”,加强西北地区的防御力量。洪武七年(1374),在河州府设置了西安行都卫,辖三卫。洪武九年,在西安设置陕西都指挥司遥控甘青地区。洪武十二年,朱元璋将恢复后的陕西行都指挥使司由河州移至永登。洪武二十六年,又将其治所西移至甘州。这一系列的举措,表明了明朝政府对河西走廊战略意义的高度认识和经略西北的决心。“自古据有河西,修饬武备,羁縻羌戎之法,惟本朝最为精密(明臣陈洪谟语)。”自此,东乐城堡的人口和设施、社会环境有了质的改变和进步。

堡寨修筑和长城加固是明朝卫所制战略防守的主要手段。卫所制度是一种军制,有似于汉朝的屯田制,是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军政合一制度。墩、堡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民群众的自我防卫能力,可谓“家自为守”“人自为战”防守体系。东乐城属甘州卫。甘州卫领115635隘口136墩。在甘肃镇所有的卫所当中,甘州卫所领的隘口和烽墩最多。甘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于是,在东乐古城一带修筑了东乐堡、西屯堡、大桥堡、静安堡、乐定堡等。也就是那个时期,设置了东乐驿。

驿站是中国最早的信息输送通道,起着公文送达和军情传递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官员往来途中食宿、货物中转换乘马匹的关键场所,所以驿站的设立,不仅加速了信息的畅通,同时也丰富了经济、商贸、文化的交流。东乐驿的设立运行,是东乐从城堡走向城市的一个转折点。此后,东乐古城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东乐的人口密集了,东乐的商业发达了,东乐的设施提升了,东乐的市场繁华了。东乐作为一座规模性的城池,正式登上了时代的舞台。

有文字记载,东乐城周长四百九十一丈四尺,城墙高二丈九尺,壕深一丈,宽二丈。这个长度和民间所谓的“甘州城九里九、山丹城六里六、东乐城三里三”数据基本吻合。东乐城开东、西两门,同时还开设了东关门、西关门。城门用铁甲包裹。东西大街贯通城池,街南街北屋宇整齐。据记载,东乐城中街南有火神庙巷、赵家巷,街北有书院巷、城隍巷、文庙巷。城中有“弱水绕疆”和“忠昭日月”两座牌坊。城东南有魁星楼,城西北角有文昌楼等等。这些街道和庙宇、长巷和书院、酒肆和饭馆、客舍和店铺,以及明朝时期十七次大规模迁徙于此的来自江南、山西等地的民众,他们的吴言细语和本土居民的高声大气,和谐相处,共谋发展,就是当时东乐城池的基本状态,就是大明边地的基本情形。

东乐设县始于清朝乾隆初期。清雍正二年(1724),废卫建县。雍正三年,清政府机构改革,行都司改设甘州府。甘州府辖张掖、山丹、高台三个县城。那时候的东乐归属张掖县。也就是那一年,增置了东乐厅。东乐厅有似于现在的开发区或新区。甘州往西的临泽叫抚彝厅。乾隆八年(1743年),时任巡抚黄承桂奏请朝廷,张掖县丞移驻东乐,署理包括东乐驿在内的一驿十四堡相关事务。乾隆十五年(1750年)因张掖辖区地域廓大,政令不及,便设置了东乐分县。东乐分县领两驿二十四堡。由此开始,东乐为县的历史拉开了序幕。

——此后的东乐,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城堡,而是一个地域面积宽广、行政机构齐全的副县级单位。

 

 

在这里,我们先梳理一下东乐的历史状况和曾经的地理归属情况。

东乐在汉朝时期属于张掖郡居延县或氐池县。晋时,东乐属兰池县。兰池大致就是现在山丹和民乐的北部地区。五凉时期,河西走廊霸主轮番上任,江山时时易主,东乐也就随着王旗的变换,追随历史的进程。那时候,这里先后有过临松、金山、删丹等郡县的分立并治和所辖所属。隋唐之后的这片土地,经历了回鹘、大宋、西夏、蒙元、大明的风云变换和战争洗礼,但东乐的行政属性,基本归属于甘州。乾隆十五年,东乐设县,分门另居。

东乐最繁华热闹的时代开始了。东乐城距离山丹四十余里,距离甘州八十余里。东乐和山丹、甘州一样,是沿甘凉古道去往西域的必经之地。西去的车辆马匹,东往的官吏客商,途径东乐古城,下马换乘,寻店歇息。商贸的繁荣,促进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富足,萌生文化的追寻。东乐分县设立之后,地域经济、文化、武略等方面,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和临近的山丹相比,其文风武尚,可谓毫不逊色。

东乐的文庙修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但东乐的仰止书院,却于更早的嘉庆七年就已创设。仰止书院的前身叫天山书院。清末拔贡邓秀芝《续修仰止书院记》撰文记载,仰止书院曾得到县丞周能珂、吴道周、叶德乾等大力支持和捐资相助。左宗棠征西期间,支付东乐的两千两粮银拨入书院,书院获利由此得以运行,聘师为教,培植人才。左公至此,还做了两件事情,一件是在山丹小东门外寻访生长于山丹成就于秦州的理学大师周小泉故里,手书“周小泉故里”刻石竖碑;另一件是改天山书院为仰止书院,手书“仰止书院”的匾额。这期间东乐涌现出的人才有张著常、曹九龄、张廷赞、姚履端等,他们或以学问渊博、作述宏富著称,或以育才有方、泽及后世成望。这些饱学之士的言传身教和再度培育,使得东乐城市人文荟萃,声名大振。这也是时至今日,东乐在传统教育和文化艺术方面如河西宝卷、舞龙、舞狮等颇具优势的原始根由。

东乐分县时期还有一所书院叫金山书院,金山书院在今天民乐县城附近。金山书院由山丹贡生张廷赞会同洪水、海台士绅创建。张廷赞学识渊博,文采斐然,讲授声情并茂,座无虚席,人相争往。时任甘肃学政蔡金台曾授金山书院“识深甄藻”的匾额。东乐的仰止书院、金山书院和山丹的仙堤书院,是那个时期山丹、东乐相邻两县声名远播的几个书院。

东乐自古尚武,志士仁人,层出不穷。同治时期,肃州回乱甚烈,左宗棠部将进剿乏资,东乐分县洪水樊兴隆捐银一千七百两、海台赵登喜捐银三百两接济肃州军饷。副将鲁贵德于洪水城御敌战死。建威将军杨世俊助战肃州壮烈殉国。东乐县丞凌钻高率众与贼战死。清代初期,东乐属地韩氏更有“一门三提督”之荣。韩良辅祖籍胶州,曾为乾隆辛未武科探花。

东乐分县的第一任县丞是周士清。周士清是浙江余杭人。监生,捐州同。监生和捐州同是啥意思呢,通俗解读就是非统招代培入仕的副地级干部。周士清在东乐分县任期六年。东乐分县升格东乐县的第一任知县是李继文,字丹九,四川永宁人,任期一年。东乐县署位于西街之北,有房舍近五十间。东乐分县公署及四仓等,是东乐第六任县丞李永熙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奉旨修建。民国二年(1913年),东乐分县正式改置东乐县。东乐县最后一位知县是杨炳麟,任期不满一年。民国十六年,改县知事为县长。东乐县最后一位县长、同时也是民乐县第一任县长是潘吉康,任期一年。民国十八年(1929年),经山丹、东乐两县多次协商,省府颁令,东乐县治迁往距离东乐堡一百里之外的洪水城。山丹的童子、募化划归民乐,东乐县城旧址划归山丹。自此,东乐县改名民乐县。

 

 

我们来阅读两首与东乐有关的诗歌。

东乐途中遇雪

明•陈棐

满空飞雪舞回旋,妒杀杨花大放颠。

乍见黄云昏四野,即看白浪起长川。

玉门百万抛鳞甲,瑶圃三千降鹤仙。

塞下有田方苦旱,愿消涧水出祁连。

冯胜泉

清•许士梁

——元上都驴以甘州八百三十户降,冯胜抚揖之。

宋国征西已定甘,金山驮马又何贪。

生初黑气曾迷室,殁后丹旌尚印台。

只抚元军降百户,犹除汉法约章三。

鸿嗷饮德殊乌啄,铁券销来剩石龛。

陈棐字文冈,河南鄢陵人,嘉靖进士,后为甘肃巡抚。陈棐在甘肃多留诗作、题词。许士梁是安徽桐城人,学者、诗人,清末在张掖为官,曾为东乐县丞。这两首诗歌不是描写东乐最优秀的诗歌,但却是有关东乐最直接的诗歌。明代郭绅、清代赵庚云、蔡镇西、范士玉、民国慕寿琪和共和国成立后的王致坚等均有描写和赞颂东乐的名篇佳作。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当时东乐的人文气息和精神脉搏。

东乐县东邻山丹县,西接张掖县,往南接壤青海,往北遥望阿拉善。东乐县是张掖地区民族最为庞杂人文最具特色的一个县域。明清时期的东乐,几乎就是一个汉、藏、回、蒙相交杂居之地。那时候的东乐大地,寺院道观、楼坛祠阁有近二百处之多。如童子寺,这座在北魏、唐、宋时期均有大量佛教活动的寺院,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壁画,其绘制年代就是东乐设置分县时期。这些风格迥异的宗教场所和民俗建筑,就是东乐曾经的历史风情,就是东乐过往的时代风貌。

时光匆匆,岁月永逝。东乐为县的时代结束了。从乾隆八年(1743年)到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乐经历了186年的县治时代。东乐从曾经的繁华,又恢复最初的宁静。现在的东乐是山丹县的一个乡镇。东乐作为乡镇的历史,至今已逾八十年之久。在这八十多年的岁月里,东乐与时俱进的脚步,从未停歇。东乐是山丹水资源最为匮乏的区域之一,但多年来,东乐经济却一直走在山丹的前头。如东乐最早在青海等地的劳务输出、工程承包和后期的煤炭营销、经济作物种植等,为山丹整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领头雁的作用。东乐的静安等村,多年来一直位居山丹县明星示范村的头把交椅。

今年十月初期,我约了郭勇等几位朋友专程去了东乐,走访了静安、大桥、小寨等处,这几个地方至今仍旧是山丹村容村貌最为整洁的村子。之后到了圣泉寺、东乐故城等地。在东乐故城,一位叫翟新荣的年逾七旬的老人就东乐故城曾经的容貌和建筑风格做了详尽的追述。翟新荣具体形象、绘声绘色的讲述,使得在场的人们对东乐曾经的人文历史和繁荣盛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感悟。在一个数百亩的旱地大棚种植基地,同行的郑树柏介绍说,东乐镇水资源严重匮乏,要想发展地方经济,我们只能因地制宜,谋点子,找路子,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劳动。现在,通过多年的努力和一代又一代东乐人的自强不息,东乐境内所有的村落,均已实现井、渠浇灌的有效覆盖。山羊堡滩等处,业已按照山丹县域经济的整体规划,完成万亩生态屏障工程的实施。东乐的农业、牧业、工业、副业,至今一直走在山丹经济的前头。

东乐城于同治四年毁于兵燹,修复后再毁于民国初期。这也是东乐县迁移的原因之一。东乐城消失了。但东乐还在,东乐之后新生的民乐县更加朝气蓬勃,昂扬奋进。东乐有着厚重的文化历史,东乐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东乐有过鲜活生动的历史人物,东乐有着多姿多彩的生命场景。这些,就是东乐的根,就是东乐的魂,就是东乐过往的历史,就是东乐远去的曾经。东乐作为河西大地上城池高大、记忆清晰的副县级和县级城市,她的繁荣和昌盛、灿烂与辉煌、伤痛和无奈、坎坷与艰辛,将永远和甘州、山丹一起,同相共叙,并列永存。

 

2018910月,于北京—山丹

 

周步,甘肃山丹人。作品以散文、诗歌为主。作品见诸于《甘肃日报》《北京晚报》《农民日报》《读者》《散文选刊》《飞天》《中国诗歌》《延河》等报刊杂志,多次获全国散文、诗歌奖。作品入编《中国散文佳作精选集》《2012中学生最喜爱作品》等文本。写作题材以西部地域历史散文居多。散文《甘凉古道》、《大美甘州》、《焉支山下话杨广》、《西凉雪》《风流古凉州》等作为宣传甘肃形象篇章入编多个专刊和选本。多部作品被拍摄成电视散文在电视台、广播电台朗诵播出。

现居北京。从事过多个行业,多家报刊签约撰稿。主编《中国企业发展报告》等图书项目。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