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何流的头像

何流

网站用户

小说
202202/04
分享
《赋圣宋玉》连载

第二十五章 仁慈情萌于孩童时 焦虑心耽在忧国中


《易经》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强调凡为君子,应有厚德。而其主张所要立的元、亨、利、贞四德中,首位的又是要立“元”——这个百善之长的仁德。可见此仁德是何等珍贵,没有它,人之“德”,便“厚”不起来的。而这个仁德,又绝不是表面的花样和自诩,它是由里而外呈现的,“里”在何处?在心里,必须得有一颗仁慈之心!这颗仁慈之心,又不是进了学堂、有人教授、跟识字习文一块儿获得——非也,那就太晚了。识字习文可早可晚,因为它是一种技艺,古圣先贤早把它归入于“六艺”之中,技艺,是可以靠他人耳提面命来学会的。而这仁慈之心,它属于操行,乃是靠影响和修养而来。这影响和修养,既是几近于潜移默化,又须得久久为功,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你早时不管不顾,忽而就心血来潮要“提耳”和“面命”,可能往往适得其反。这和种地何其相似乃尔!一块地——无论怎么样的地,你不种它,它绝不会什么也不长的。风刮来种子,水冲来种子,鸟儿叼来种子,兽类排出种子,混杂在一起,就会野生出满地无用的杂草和荆棘,此时你才去种粮,只怕就很难如愿。且不论须得多少功夫刨去杂草、荆棘,费力了刨不刨得净,就算你刨净了,也只是刨出了那些显眼的杂物,那些杂物不显眼的种子和根须,还是要繁殖的,而这时的地力也早被掏弱和改变,你就是拿来最好的种子,长出的也会是弱苗,何况还有那些杂物的后代来争夺地力。难矣、难矣!你再想育出纯良的仁慈之心,就比登天还难了。他不六亲不认、不弑父弑母,就算是天大造化了。故而,早早在他那幼小的土地上,播下仁慈之种,再辛勤地施以培育、除杂、浇灌,以利其成就根基牢固的“厚德”,乃是为人父母者无上之责也!

宋玉的爹妈,是早就意识到以上这些的。早教孩子做人,早教孩子做好人,不只是言教他,更要身教他,是二人的共情同意。故而,他们的“玉儿”不仅早智早慧,更是早就有了仁慈的情怀。就是先时那些种种表现不计,仅仅这个“小宋玉救人”一事,也可明其仁慈之端的。

那还是十多年前了,腊树园村有一户姓洪的人家,是从外地逃难来到腊树园居住的。这家人有两个孩子,都是男孩。大孩七岁叫金柱,小孩五岁叫银柱。金、银柱的父母每天下地劳动时,金柱就带着弟弟在附近玩。这天傍晚大人一收工,金柱就缠着他爹,要他搓一根跳绳用的绳子,说是他跟小朋友们说好了,明天玩跳绳,由他带绳子。并且绳子要长,方便多个小朋友一起跳。当晚,金柱爹就用家里原来备下的干茅草,搓成了一根长长的草绳。

第二天早上一吃罢饭,金柱就迫不及待地带着草绳、拉着弟弟去找小朋友们玩。临走前,父母一再嘱咐金柱,别只顾自己玩,一定要照顾好银柱。金柱连连答应。

孩子们昨天约好的一个玩的地方,是在村子后面的一个闲置的打谷场。这里地面平整,很适合跳绳和各种玩耍。

金柱和银柱来到这里的时候,几个六、七岁的男孩和女孩,早等在这里了,他们一见金柱拿来了崭新的长草绳,便欢呼着聚拢跳起大绳来。

这跳大绳和跳小绳不一样。跳小绳是一个人一根短绳,自跳自玩,没别人的事;而跳大绳则是两三人、三五人、甚至更多的人一起跳,当然要热闹好玩得多。跳大绳时,要分派两人分别执着两个绳头,拉开距离对面站着,一致用力甩绳,其余的人则可同时上绳起跳,也可彼此错落着钻进钻出地跳,花样较多,很是有趣。但有一条规则,就是如果谁绊死了绳,就得罚谁或靠边站,或换去执绳而让原来的执绳者来跳绳。这项活动,不仅孩子们爱玩,不少大人也爱玩。只是这活动既要体力,又要灵敏劲儿,太小的孩子玩不了。

这天的跳大绳,金柱由于是绳的主人,他便示好让其他孩子先跳,而自己和另一位女孩担任执绳。

小银柱呢,因为他才五岁,从没跳过绳,便听从哥哥金柱的吩咐,乖乖地呆在一边看。可是绳子是他家的啊,他怎忍心看着别人玩得开心而自己只能当旁观者呢?所以,看着看着他就眼馋起来,吵嚷着也要跳绳,金柱叫别理他,他便捉住绳子不让别人跳。金柱没办法,只好叫他上绳。对跳绳毫无经验的银柱,冒冒失失地就向绳子当中跑去,谁知只蹦了一下,就绊死了绳子,还身体的重心失衡,仰面朝天地跌倒在地,摔了个屁股墩。他就揉着屁股“哇哇”地哭了起来。

金柱扔下绳子,上前一把拉起银柱,训斥他:“叫你不跳你要跳,摔了吧!摔了吧!你才五岁,能玩这?”他朝周围望望,看见两个小男孩坐在不远处下棋,便说,“去去,你去看他们下棋。”他推开银柱,又自己玩起来。

小银柱只好遵照老大的命令,慢慢地往下棋的地方踱去。

是的,在距谷场不远处的一棵树下,有两个男孩席地而坐,以小石子作棋子,正在对弈。一个男孩小名叫二晃,已经八岁了,他生得高头大膀,虎头虎脑。另一个男孩就是宋玉,比二晃小两岁,生得眉清目秀,一脸的聪慧。他们正在下“对角棋”。这棋很简单,用树枝在地上画一个大大的“田”字框,然后对着框的四角画上两条斜线,棋盘就成了。双方各执不同颜色的棋子,谁个先将自己的三颗棋子走在了一条对角直线上,谁就赢了。别看棋盘和棋子简单,要想先走成对角,还是不容易的。一要先作好进攻,抢占最有利的地形;二又要作好防范,钳制住对方难获优势。就是大人们下这种棋,也不见得轻而易举就能赢的。

而今天六岁的宋玉,接连三盘都战胜了八岁的二晃。二晃输一盘叹几声气,输两盘又叹几声气,三盘都输了,他既叹气和难为情,又不得不甘拜下风,不得不以他八岁之尊,请教这个六岁小弟弟宋玉,问他下这棋的诀窍在哪里。小宋玉则说了五个字:“胜败勿挂心。”二晃没听懂,叫宋玉再说一遍,宋玉便又说“胜败勿挂心”。见二晃还是一脸木然,宋玉便接着说,“这胜败勿挂心呀,是我爹教我的。胜就是赢呀,败就是输呀,这你知道。胜败勿挂心,就是你不要太把输赢挂在心上,不管是输是赢,都要心里平静,不要牵挂着放不下。赢了你放不下,心里挂着,头就不静,下次就难赢;输了你放不下,心里挂着,唉声叹气,头就会乱,下次更会输的。不管是输是赢,都要冷静地琢磨输赢的原因,琢磨得越准,你就赢得越多,输得越少。”二晃听得连连点头说:“宋玉呀,你说得太好了!刚才我就是心里挂着,担心着,头是乱的,所以才一盘比一盘输得快!”宋玉和善地笑笑说:“知道了就好,来,我们再下。”二晃也笑着说:“好好好,宋玉呀,我就喜欢跟你玩儿!”

这时,小银柱刚好屁颠屁颠地走拢来,他接着二晃的话说:“宋玉哥哥,我也喜欢跟你玩儿!”

小宋玉望着小银柱笑:“好啊,银柱,我们一起玩。你跟二晃下好吗?”

小银柱摇摇头说:“我不会下。”

小宋玉说:“那你就坐着看我们下好吗?”说着,他就伸手拉银柱坐下。

小银柱却扭扭屁股说:“不、不,我就站着看。”

二晃望着小银柱笑道:“嘿嘿,银柱屁股疼,刚才还哭了。那你蹲着看也行。”

小银柱蹲在一边看下棋,他越看越没兴趣,又悄悄站起来四处望着。忽然,他发现了坡下不远处的堰塘里盛开的荷花。他便蹒跚着向堰塘边走去。一步、两步、三步……他离堰塘越来越近,但没有任何人发现他。来到了堰塘边,他跃跃欲试要摘荷花,可是够不着,直急得他抓耳挠腮。他返身欲去求哥哥,又怕金柱再训他。只是这鲜艳的荷花太吸引人了,他哪里肯离开,便又转身来到堰塘边,站在了离水最近的地方,然后身子前倾,小胳膊使劲向前伸去……

事故发生了:只听“咕咚”一声——小银柱落水了!他本能地挣扎乱蹿,谁知越挣越蹿,便离岸边越远,吓得他拼命哭喊。

一个暂时没跳绳的小女孩,最先发现了银柱落水,她连声喊叫:“银柱、银柱掉水里了!银柱掉水里了!”

坡上谷场里跳绳的孩子们,都猛然停住了玩耍,惊恐地向堰塘边跑来。

金柱吓得面如土色,他边跑边喊:“银柱、银柱、银柱啊、银柱啊……”

这堰塘名叫锅底堰。既称其为“锅底”,就是其虽然边缘的水浅,但其中间的水深,从“锅”的边缘到“锅”的底部,呈斜坡形,人若不注意,是难以站稳的,如果在“锅边”落水,很容易就会滑到“锅底”,何况这银柱又是个懵懂的小孩。落水后他一挣扎扑腾,转眼就滑到了较深的水处,只见他身子向上一蹿一蹿的,蹿上来时,整个头还在外面,落下去时,水已淹过了口鼻,显然已经喝进了几口水,嘴里时断时续“啊卟、啊卟”地叫着,小手胡乱挥舞,情形已相当危急。只是他的小手在挥舞时抓住了一根荷叶,靠着荷叶的一点儿浮力,他的头才没有完全沉入水中。

这时,小宋玉和二晃也冲到了堰塘边,只见救弟心切的金柱已脱鞋下到了水里,在往银柱那里蹚,谁知才蹚了一两步,他也一头栽倒在水里,等到头再冒出来时,显然也灌进了水,嘴里也“啊卟、啊卟”地叫,连说“好深、好……深啊!”

岸边的小孩们一齐惊呼:“金柱不会水!”

“谁会水?谁会水?”一个女孩吓得跺着脚急喊。可是一群孩子们都直摇头。女孩“哇”地哭出声来,“他们会淹死的呀!”

听到“淹死”二字,有两个小孩吓得转身就逃跑了。剩下没跑的都哭嚎起来。

唯独小宋玉没哭,他虽救人心切,可是也不会水啊。但在此刻,他却显得比谁都冷静。只见他像个小大人一样,急对着哭嚎的孩子们高叫:“喊大人!”

孩子们这才如梦方醒,呼拉一下四散跑去喊人。宋玉见二晃也要跑,他却一把拉住他说:“你别走,够、够!”

“够啥?”二晃手足无措地问。

小宋玉仰头指着身旁柳树上的一个横枝,对个头比他高的二晃说:“快、快,把它够下来!”

二晃明白了宋玉的意思,他往上一蹦就抓住了柳枝,等他身体落下来时,宋玉就和他一起使劲,将柳枝折断,然后两人握住柳枝的一端,将另一端枝梢伸向了在水里挣扎的金柱。

很顺利,金柱抓着树枝被拉上岸来。

可是树枝太短,完全够不到小银柱。此时的银柱虽然抓着一根荷叶,才使头勉强浮在水面。可是荷叶哪里能承受住重压,只要银柱稍一挣扎,头便又沉到水里,他“咕嘟、咕嘟”又喝几口水。浑身湿淋淋的金柱吓得不住颤抖,他也顾不上穿鞋,哭嚎着说“我去喊我爹”就跑走了。

“银柱,快、快,再抓几根荷叶!”岸边,小宋玉对着银柱使劲喊。可是,银柱身边不远处虽然还有荷叶,他却无法抓住。这时宋玉看到二晃手里的树枝,赶快说,“来、来,还是用树枝!”

二晃一脸焦急:“不行、不行,树枝太短!”

宋玉却也一把抓住树枝,急对二晃说:“一齐扔!”

于是,树枝被扔下水,落在了银柱面前。“抓住、抓住树枝!”宋玉连声对银柱喊。

奔命中的银柱,一下抓住了树枝,借着树枝的浮力,他的口、鼻才没再沉进水里。可是一来他已经喝了几次水,二来力气也将用尽,随时都有丢开树枝再沉下去的危险。

忽然,宋玉也转身往坡上跑。二晃追着他喊:“你——也去喊人?”

宋玉并没应声。很快,他却又“吭哧、吭哧”地跑了回来,手里拿着那根长长的跳绳用的草绳……

一件普通的物品,在关键时的作用,却会是不可估量的。被孩童们扔弃的草绳,救了小银柱一条命!

当宋玉和二晃用草绳拉起了银柱,又把他抬到平地上,一再安慰他别怕时,大人们才纷纷赶来。最先赶到的是银柱的爹妈,他们是听到孩子们的喊叫才从地里跑来的。银柱爹由于跑得太急,被一个土块绊了一跤,已摔得鼻青脸肿;银柱妈跑到堰边时,也是面色煞白,喘不过气。当他们看到小银柱不是淹在水里而是坐在地上时,那极度的恐惧和惊骇才逐渐好转。这时候,众多的大人都跑到了堰边,有的还带来了木板和竹竿等救人工具。他们见银柱的妈将银柱抱在怀里,一口一个“乖乖”地叫,银柱爹则蹲在那里连声问银柱是谁把你救起来的时,众人也都异口同声地问这孩子:“快说、快说,是哪个救的你呀?”

缓过神来的小银柱四处望望,然后指着小宋玉和二晃说:“是他们。”

二晃摇头说:“不、不,多亏了宋玉,树枝——还有草绳,都是他……”

宋玉却也连连摇头说:“哪里哪里,都救了!”

这时,银柱妈放下了小银柱,上前抱起了小宋玉,满眼淌泪地拍着他说:“玉儿、玉儿,谢谢你呀!”

小宋玉不好意思地又摇头:“不谢、不谢!”

这时,人群中宋玉的爹妈挤到前面来,宋玉妈对银柱妈说:“老大姐,这么大了,你还抱他,累!”说着就接下小宋玉,放在地上。

宋玉的爹宋德根也对着银柱的父母说:“你们别谢他,他哪会救人。二晃大些,一定是二晃……”

谁知二晃接连着把脑袋摇得像拨浪鼓,连声说:“不不不,就是多亏了宋玉!”接着,他就把如何救金柱和银柱的过程,讲了一遍。

听完二晃的讲述,大人们都对小宋玉投之以赞赏的目光。银柱爹还从地上捡起那根草绳拿在手里一边绾着,一边激动地说:“真得谢谢小宋玉,亏你想出办法!”接着,他又四望着说,“金柱,金柱呢?”当金柱走到他面前时,却“啪”地挨了他一个耳光,接着骂道:“无出息,你就想不到绳子!”

——就从此时,小宋玉救人的故事,便成了腊树园村人众口传颂的经典。在传颂的过程中,再经过那些当事的孩子们对细节的补充,故事就益发丰满。纵然不是当事人,对故事也有奉献——比如那个“匍匐救之”的文雅话,就是非当事人加的。一天早晨,一个村里人路过村前的小树林,看到小宋玉正在林子里津津有味地读书,当他读到“凡民有丧,匍匐救之”这两句时,竟然反复地重复了多遍。这个村人感到好奇,可他又听不懂,便忍不住问道:“玉儿呀,你刚才读的什么‘不熟、不熟’的,啥意思啊,读这么有劲?”宋玉便礼貌地站起来回答说:“哦,不是‘不熟’,而是“匍匐”,是‘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意思就是说,凡是乡民们有了什么难事,就是爬着也要去帮救。”这个村人听明白后竟然很是激动,逢人便说怪不得那宋德根老早就教他儿子读书识字呢,连去邑上卖蒸糕、连在地里做活,还在教呀教的,这书里面说得就是好,说是只要乡邻们有难,爬着也要帮。怪不得那金柱、银柱掉水里了,小宋玉救人那么上心——以后,这些内容便都加进了小宋玉救人的故事里一道流传。只不过传讲的话语不一,有文墨的人讲究点儿字眼,而不识字的人就用土话讲说,意思都一样的。

——春蕙比宋玉小两岁,当年小宋玉救人之时她也不在场,救人的故事当然是听别人说的。只是这个“别人”里,不光包含了左邻右舍和其他乡亲,还包含了他的父母亲。对邻家小宋玉机智救人的故事,春蕙的爹妈是最积极的宣传员,他们逢人就讲。不光对本村人讲,还对外村人讲。讲时的开头语,往往就是“我们隔壁那个小宋玉真不简单”,语气里充满了和这个“不简单”的小宋玉是邻居的自豪。当然,春蕙父母宣讲对象最多的,还是他们的女儿春蕙,尽管春蕙早把这个故事背下来了,他们还是喜欢当着女儿讲,讲完后还要加上这样的内容:宋玉这孩子不但聪明,最难得的是他心好、心慈、心善啊!人看小时,树看幼苗,小时候心就这么好,长大了更不会差。春蕙呀,看人,一定要看心啊!言下之意,春蕙开始不懂,可是以后她就懂了:父母的话中话,就是要她春蕙以后嫁人时,一定要嫁像宋玉这样的好心人。

“长大了更不会差”的宋玉,那颗“凡民有丧,匍匐救之”的仁慈之心,在入朝做官,广察民苦之后,自然愈益坚实,那《恤民赋》的萌生全在他自身的理中,那明知邦无道仍要危言危行的倔气,全在他自身的理中啊!

宋玉啊宋玉,你叫我春蕙既敬佩,又担心,还……还无可奈何啊 ——春蕙只能在心里对着自己喊。

是的,入职朝中的宋玉,明知“邦无道”,不仅要正道直行地“危行”,还要冒险上谏地“危言”,“危行”和“危言”,皆是从属于他那颗心。事实正如最知他的春蕙所解,宋玉这人,往往是按着心做,而不是按着理做。如果理通心不通,他就会偏向其心而行事。纵然是按着芸芸之众都依循的通理可以避开诸般麻烦,而按着心愿去做则会有诸般风险甚至涉身之祸,他也会选择依心而行的。因为倘不如此,他心中的焦虑便无法排遣。他的焦虑,又是由他那驻守在仁慈之心上的良知所生发。这良知,是大于一切理的。为何同是为官作宦,有人对民之疾苦非但熟视无睹、了无焦虑,还鱼肉百姓、强取豪夺、残害无辜?就是其良知已经泯灭,不仅仁心全无,就连人心亦无,只有兽心耳!

宋玉的焦虑绝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入理切情。他奔波楚国多地的所见所闻,那一幅幅民不聊生的惨状俱都盈脑入怀,为国为民之焦、之虑,就与日俱增。他静然思之:往时所行的婉言曲谏,固然有效,然而亦有限,所以这个颇有直言谏诤意味的《恤民赋》也就喷涌而出,所喷所涌出来的字字句句,俱都沾血带泪啊!大凡正人君子、贤臣良弼,从未有见民处水火而不焦愁忧虑的。当年,先于宋玉入事朝廊、深受宋玉敬仰的屈原,就在他那心血之作《离骚》中,慨然悲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而现今之楚,要比屈原当年之楚,是吏治更加败坏,民生也更加艰难了,“恤民、恤民”——这两个字就不可遏制地从宋玉肺腑里呼喊而出,附着了笔端。

楚国地方五千里,天大域宽,同在一个屋檐下的广大民众,其艰难的生涯,也如那浩瀚的苦海,广大而深重,无论是屈原的《离骚》,还是宋玉的《恤民赋》,都是远远盛容不下的。民生艰难,当然与朝廷和官府既无能、又横征暴敛有直接关系。然而,当今的朝廷,当今的楚王,虽无能,却也还上朝理政、也还对国事有所操碌;而时下的楚国,却还有一个只会穷奢极欲、只会搜刮百姓、却不干任何政事的“二朝廷”,横亘在那里作威作福。宋玉现在只看到了他身边楚王统领的“一朝廷”,这个“二朝廷”他眼下还没看到,如果看到了,那他的《恤民赋》只怕还要写得更悲切、更沉重、更加文情激越。

由于不得不为随后突发的国难效力、燃眉之急地先去“危行”,而“危行”之后又身陷囹圄、惨遭排挤等原因,宋玉这个《恤民赋》一时便无由呈送楚王,而是在许多年后,当楚国更衰落、落泊的宋玉更焦虑之际,他才苦心孤诣地又将一直耿耿在怀的《恤民赋》增量加容,写成了不仅能无愧于楚邦,亦能彪炳于千秋的长篇谏文《九辩》,将一颗赤诚报国之心都溶化在了里边——这是后话了,此时不容多叙。接下来还有环环相扣的诸多关节须得交代。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