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梁孟伟的头像

梁孟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3/28
分享
《​有种感动叫乡愁》连载

第一十三章 山水诗歌发祥地

山水诗歌发祥地

般若花开剡东,山水诗兴沃洲。

正因为白道猷的一首山水诗歌,让沃洲成为山水诗的发祥地:

连峰数十里,修竹带平津。

云过远山翳,风至梗荒榛。

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

闲步践其径,处处见遗薪。

始知百世下,犹有上皇民。

开此无事迹,以待竦俗宾。

长啸自林际,归此保天真。(白道猷《寄竺道壹》)

“连峰数十里,修竹带平津。”写的是从沃洲山一直往南,到天台一带的地貌。“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让人们想起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诗句,亲切而自然。有人说白道猷才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山祖师,比号称山水诗鼻祖的谢灵运要早几十年。因为在白道猷的《寄竺道壹》中,山水不再是描写人的陪衬,而以独立的主体出现。就凭这首诗,白道猷的名字就和沃洲山联系在一起,修竹平津的沃洲山也因白道猷而闻名于世。白道猷之后的支遁、王羲之和孙绰都有诗文留传于世,正因为有这些山水诗的积累铺垫,才迎来南朝宋时谢灵运山水诗的成熟。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以晋室南渡为时限,钩稽出东晋时期游憩浙东的诗人有46位,占全国诗人总数的44%,其中有28%漾舟剡溪。此外,西东两晋共有诗僧14位,单单东晋就有5位在沃洲。存诗22首,占全晋释门诗的67%;支道林1人,就占全晋释门诗的55%。所以当代知名佛学家镰田茂雄(日)说,沃洲山是佛学修行者的中心。而上述诗人统计数字表明,沃洲一度是贵族文化的中心。这也正是白居易所以题为“沃洲山禅院记”,而非“真封寺禅院记”的重要原因。

在这深厚的文化层累上,到晋宋之际,终于出现了人们称为“中国山水诗鼻祖”的谢灵运;也正因此,唐代李白、杜甫等大批诗人接踵而至。自天宝末安史之乱爆发,沃洲山再度出现了东晋时期那样的盛况。不同的是,比起王羲之等人的沃洲雅会来,它持续时间更长,数量更多,活动更频繁。尤其是释界诗人,多曾云游于沃洲。

流光溢彩、灿烂辉煌的唐宋诗路,高歌朗吟,飘然西来,又潇洒东去,在这里却似乎稍事流连,略作小憩;于是,在天姥山下,沃水溪头,就撒下了花团锦簇般的不尽华章!这难道纯属偶然?是因此地曾经的人文荟萃?还是这里的山水尽得风流?

他们追慕前贤高僧,或神游,或栖止,把爱慕沃洲幽雅隐逸的心声撒落在《全唐诗》中,别出心裁地状写出各自心中不同的风景。现存唐诗中咏及沃洲山水的就有50多首,沃洲几乎成了江南佳山水的代名词。“一旦扬眉望沃洲,自言王谢许同游。”向往沃洲,刘禹锡是如此的扬眉吐气;“禅客无心杖锡还,沃洲深处草堂闲。”刘长卿又是这般念念不忘白云深处的草堂;“峰前峰后寺新秋,绝顶高窗见沃洲。”贾岛见到的大概是秋高气爽的沃洲。

写得最多的还数刘长卿。刘长卿避难入越,初隐于沃洲山,有《过隐空和尚故居》:“踏花寻旧径,映竹掩空扉。寥落东峰上,犹堪静者依。”东峰,就是鳌峰。“东峰上”即鳌峰之巅。《东岇志略》说:其巅古有摘星塔、追遁庵、弘师塔。长卿那时,这里人稀地偏,犹堪作他避难寄所。再从“空扉”句知隐空故居其时尚在。他又有《送灵澈上人还越中》,“禅客无心杖锡还,沃洲深处草堂闲。身随蔽履经残雪,手绽寒衣入旧山。独向青溪依树下,空留白云在人间。那堪别后长相忆,云木苍苍但闭关”。灵澈上人居云门寺,诗当作于灵澈上人沃洲寺归云门寺之时,鳌峰在沃洲山之东,更在台、越、明三州边界的深山中,故云:“沃洲深处草堂闲。”送别地点分明在鳌峰。第五句指灵澈回到若耶溪边云门寺,第六句“白云”是刘自喻。两者一去一留,泾渭分明。故刘似初寓于鳌峰上的隐空旧居。

据有人考证,唐初沈佺期两入浙东,第一次“三霜弄溟岛”遍游了浙东三山。而《夜泊越州逢北使》:“鳌抃群岛失,鲸吞众流输。”是以沃洲山喻自己之流放欢州。宋之问贬越州长史,有“庶几踪谢客,开山投剡中”句,又有“讵回道林辙”,说明他如期游冶了沃洲。李白三入剡中,还登上了沃洲山最高峰鳌峰,“即知蓬莱石,却是巨鳌簪。”生动地描绘了沃洲山的形胜。孙逖的《夜宿浙江》:“扁舟夜入江潭泊,露白风高气萧索。富春渚上潮未还,天姥岑边月初落。”天姥,在沃洲山之西南,沃洲是能够看到月落天姥岑边的唯一位置。杜甫第一次远游的动机,是追寻“王谢风流”,而“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说明远游的目的地是沃洲山和天姥山(见《壮游》)。他与孙逖一样,由沃洲北归。孟浩然记游浙东的诗有30余篇,《寻天台山》中“高高翠微里,遥见石梁横”是写仰视石梁的情景。石梁在天台山北区,东南西三面,都是高于石梁的大山,唯北面有剡溪,他由此登山才能遥见石梁横空;他另有《宿立公房》《王九题就师山房》诗,证知他在沃洲住了一段时间。唐末方干、罗隐、吴融等都曾徘徊于此。温庭筠在《游东峰密宗精庐》诗中,用戴颙、支遁、王羲之等晋时人物,比喻他在沃洲山所遇到的胜士名僧。后有《寄清凉寺僧》(寺在沃洲经天姥万年山去石梁途中):“白莲社里如相问,为说游人是姓雷。”说明这一时期游览沃洲山的诗人仍然很多。

唐时诗人在沃洲的群体活动也非常活跃:李嘉祐与钱起、杜士瞻、严维、辛法曹、郎士元、窦叔向等;刘长卿与皇甫冉、朱放、秦系、严维等;戴叔伦与钱起、朱放、司空曙、耿湋、孟郊、秦系、崔融等;朱放与顾况、戴叔伦、李嘉祐的侄儿李端以及鲍溶、许浑等;元稹的诗友项斯、赵嘏、马戴、朱庆余、徐凝、熊孺登都曾寻芳踯躅于沃洲。

除唐代大量诗人外,宋人咏沃洲的诗也较多。姚佑《游沃洲》诗:“入山高岭驻鸣驺,指点沙溪见沃洲。又是霜花殊苜蓿,仍开玉柱伴骅骝。”石墪答朱熹诗:“病枕经年卧沃洲,满庭枫叶入吟秋。书来如见故人面,读了还添尘世愁。”王鼎《寓沃洲》诗:“鸡鸣茅屋隔前湾,昔上皇民住得闲。皇后始知三白氏,晋前同是一青山。”

新昌梁氏家族文化最盛的宋明时期,诸多骚人墨客来沃洲鳌峰会文访友,吟诗作赋,驻足盘桓。诗人杨万里(1127—1207)访梁总之,见鳌峰台地景色宜人,欣然命笔,留下“四面环溪溪外山,置身浑在水云间”的佳句。宋乾道年间(1165—1173),理学家朱熹游东茆水帘,还访梁平叔,夜宿村南清虚庵,宾主以“月来轩”为题,做诗相互酬和。宋嘉定定间(1208—1240)名士周益公、章颖来游村东桃源观,见观中桃花千树,松柏阴森,做诗赞美:“桃源佳致绝尘埃,唯有桃花千树开。晓雨乍晴香作阵,晚霞相映锦成堆。”明洪武五年(1372)著名学者方孝孺,承师宋濂之命,晋谒乞归鳌峰的国子监祭酒梁贞,并为鳌峰梁氏宗谱作序。几代文人名士,为鳌峰留下诸多华章。

历史上描写沃洲载入书章诗篇多达150余篇,诗人达110余人。文人写沃洲,多着眼于一个“秀”字:“沃洲山水秀如眉”“四面山光环曲水”,“兰芝丛生于溪滨,喧鸟常蹈于樾荫;不见波影,但闻流声;风眠摇曳枝梢,而不浸其叶;游人到处,不见庐舍,闻鸡犬始知有人。”一派桃源风韵。

下面我们再欣赏几首唐宋诗人为沃洲留下的诗篇。

《登沃洲山》

【唐】耿湋

沃洲初望海,携手尽时髦。

小暑开鹏翼,新蓂长鹭涛。

月如芳草远,身比夕阳高。

羊祜伤风景,谁云异我曹?

《沃洲山为新昌石秉殷赋》

【唐】庄昶

我闻沃洲山,渺绝如仙洲。仙洲不可到,梦想空自遒。

清风为我御,白云为我辀。欲凭万古心,穷此天地幽。

何时沃洲仙,与我相绸缪。振衣鳌峰冈,濯足津溪流。

把画庖牺图,开卷大禹畴。六经不得志,万古重删修。

悠悠天壤间,邈矣吾何求。

《初到碧涧招明契上人》

【唐】刘长卿

渐老知身累,初寒曝背眠。

白云留永日,黄叶减余年。

猿护窗前树,泉浇谷后田。

沃洲能共隐,不用道林钱。

《送上人》

【唐】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剡山夜月》

【唐】朱放

月在沃洲山上,人归剡县溪边。

漠漠黄花覆水,时时白鹭惊船。

《题湖上草堂》

【唐】皎然

幽居不厌剡中山,湖上千峰处处闲。

芳草白云留我住,世人何事得相关。

《双桂咏》

【唐】陈陶

青冥结根易倾倒,沃洲山中双桂好。

琉璃宫殿无斧声,石上潇潇伴僧老。

《筇竹杖寄僧》

【唐】高骈

坚轻筇竹杖,一枝有九节。

寄与沃洲人,闲步青山月。

《会稽东小山》

【唐】陆羽

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

昔人已逐东流去,空见年年江草齐。

《游沃洲》

【宋】僧咸顺

越绝峰峦万叠余,沃洲佳致画难如。

不因两晋皆多事,那得群贤萃此居。

支遁岭高明月在,道猷泉冷夜堂虚。

我来游赏都无厌,欲买山前结敝庐。

《梦游沃洲寄石深之》

【宋】叶适

云烟突兀夕阳低,梦魂一夜到雪溪。

空濛杳霭入深远,支公招我吟翠微。

翠微平处古佛屋,鸟雀悲飞猿鼠哭。

晋人底事甘寂寞,只为溪山看不足。

千年灵澈久荒凉,今有隐君名字香。

舌锋雷转谈夜长,觉来落月满屋梁。

《东岇志略》中,收录了历代名士高僧游历东岇水帘的诗、词、文共计58首(篇),其中本邑名人有11首,郡守、邑令有4首(篇)(《东岇志略》中亦收进了沃洲山的诗文,未在统计之列)。58首诗文中,有4首收进1994年版的《新昌县志》。

《题水帘洞》

【唐】罗邺

乱泉飞下翠屏中,名共真珠巧缀同。

一片长垂今与古,半山遥听水兼风。

虽无舒卷随人意,自有潺湲济物功。

每向暑天来往见,疑将仙子隔房栊。

《水帘洞》

【宋】朱熹

水帘幽谷我来游,拂面飞泉最醒眸。

一片水帘遮洞口,何人卷得上帘钩?

《和文公韵》

【宋】石墪

洞门千尺挂飞流,碎玉联珠冷喷湫。

万古无人能手卷,紫萝为带月为钩。

《题水帘洞》

【明】宋濂

石泉飞雨乱淋漓,翠泊银丝万缕齐。

云屋含润珠网密,月钩凉沁玉绳低。

鲛人夜织啼痕湿,湘女晨妆望眼迷。

恍如水晶宫殿里,四檐花雨早莺啼。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