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安定梁氏源流序》所载:“绍兴新昌之族,松公(28世)生德,仕都尉。德公生郡(30世),御史大夫。郡公生,为梁冀从兄,携四子十三孙避祸隐居重庆黔江。越三世曰寓者(34世)任上卿,知魏将亡,挂冠而去。公长子成,仕尚书仆射,生鉴(36世)。鉴公为果毅都尉,遁於羊城,生子昺(37世)。昺公仕太常寺卿,仍居黔江。昺公子万,字兆民,定居剡之前梁(约公元323年),为新昌梁氏肇基始祖。嗣后,子孙繁衍,四处播迁。今之查林、鳌峰、彩烟、临海百步、温岭河头、盘峰诸梁氏,咸为松公后裔也。”也就是说三十一世祖梁隐居黔江,而梁万是38世祖。
梁万生于西晋太康二年(281),晋惠帝时为幕府主簿,升浔州刺史,时中原乱起,永嘉四年(310)升行营招讨使(掌管镇压起义、抗御外敌、招伐叛逆等事)。建兴时(313—316)加总督中外诸军事。西晋亡,随晋元帝司马睿东渡建康,后出巡江东各地,见剡县灵鹤山风景秀丽,遂择地建业置产,名其居地为前梁(今属嵊州市黄泽镇)。在这里,他请旨置立烟墩,凿河运粮,家称巨富,名震江浙。《鳌峰梁氏宗谱》记载:“(梁万)晋元帝时,扈驾渡江;明帝时,代巡过剡,见灵鹤山秀丽,遂家焉。为前梁一世始祖。”《浙江通史》也有“黔江人梁万于西晋末定居前梁”的记载。
可以想见,这位先辈少年英武,才能非凡:二十多岁时从一介七品小官主簿,飞升至四品大员刺史,后又成为从二品的最高军事统帅。当时的晋包括长江黄河流域,即使东晋时的江东,也是物华天宝、鱼米之乡,但他偏偏选择了剡县。
看不到梁氏始祖康伯的风采,但有浙东始祖梁万的画像。只见他头戴八字冠,身穿紫红袍,端坐于虎皮交椅上。瘦削的脸上镌刻着道道皱纹,蚕眉下一对微翘的双眼,悬胆似的鼻尖两侧是对精致的鼻翼,紧闭的嘴巴周围是几绺美须长髯。那对洞观世事的凤目,满含着岁月沧桑,正与一位五十八世孙对视,双方的目光倏忽穿越一千六百多年时光。
《新昌查林梁氏宗谱》卷一中有道圣旨:“奉天承运,皇帝敕曰。国家设都督以莅人民,所以靖邦国镇疆域也,苟非贤能不足以当此尔。梁万才华卓越,威武兼隆,先王任为行营招讨,克殚厥职,今加尔以总督中外诸军,给尔以符,尔其尽心励事,永门奠山川,汝往钦哉,毋替朕命!”落款为:“敕命 建兴二年三月二十日下 之宝”
据梁氏宗谱记载,梁万有三个儿子,长子逸光,仕致散骑常侍,仍居前梁;次子容光,仕致羽林大将军,迁东廓;三子升光,任象山县令,迁象山。第三世,猛(晋侍御史?)。兄弟三人,威(晋侍御史,子璋、瑜均为晋羽林大将军)、猛、翰(晋兵部郎中迁河南)。第四世,达,晋益州刺史。兄弟二人,显,达。第五世,沣。第六世,曰孔,晋吏部侍郎。第七世,延圣。兄弟五人,延圣、延隆、延德、延乘、延年。第八世,学庸,宋刑部侍郎。兄弟二人,学庸、学庆。第九世,安敬,仕迪功郎、刑部尚书。兄弟二人,安仁、安敬。第十世,允,梁刑部尚书。兄弟三人,懽、悦、允。第十一世,昴(读mao),梁工部尚书。兄弟三人,旴、晦(梁刑部尚书)、昴。晦有六子,怀仁(陈湖州刺史)、怀孝(陈滁州刺史)、怀忠(陈沣州刺史)怀信(陈徐州刺史)怀贤(陈洛州刺史)怀达(陈抚州刺史)。昴无子,晦幼子怀达过继给他为儿子。有“梁氏好门楣,官高世所稀,同胞六刺史,兄弟两尚书”或“昆仲两尚书,弟兄六刺史”之说。
正如丁鸣盛所撰《查林梁氏重修宗谱序》中所说:冠盖蝉联,代有闻人,或雁塔题名,香生翰墨;或外郡守,惠及群黎。或驸马伴读,或侍郎祭酒,或桂攀秋月,或梅占春魁,顷皆于梁族有光者。
前良村86岁的王华东老人说,前良以前叫前梁,是晋朝梁万定居之地,直到1953年才改为前良,因为全村已没有梁姓人家。前良村委会的画廊里,写着梁姓人家集体消失的原因:“宋宣和二年(1120)冬,方腊起义于青溪。新昌前梁(今属嵊州)玉清洞主起兵响应,使潘老发兵500破县城;求道据北漳攻奉化。董公健组织乡兵对抗义军,先胜后败,公健自杀。次年三月,义军与王徽所率乡兵战于上金畈,毙王。嵊县姚仲兼率乡兵袭击前梁义军寨,玉清洞主被杀;义军余部退至前王溪中遭伏击而全军覆没。另一支潘老所率义军被石悦可所率乡兵镇压。全村梁氏遂被屠戮,无一幸免。故乡梁氏盛极而衰,仅有前梁地名。”
据《鳌峰梁氏宗谱》记载:前梁玉清洞主,“愤宋政不纲,招兵养马,志在革命,时人误以为党方(与方腊结党)。”可见玉清洞主与方腊无直接组织关系。
北宋末年,朝廷腐败,一方面屈辱地进贡丝绢和银子来向西夏和辽国求和,另一方面更加猖獗的搜刮民脂民膏加重百姓负担。于是,公元1120年10月,方腊聚众起义反抗,自称“圣公”,年号永乐。以抗击政府、劫富济贫为口号,吸引了大批社会底层农民加入。江南本来分布着大小不等的农民起义队伍和摩尼教秘密起义组织,此时也都纷纷树起方腊起义旗帜。据《宋史·方腊传》载:“警奏至京师,王黼匿不以闻,于是凶焰日炽。兰溪灵山贼朱言吴邦、剡县仇道人、仙居吕师囊、方岩山陈十四、苏州石生、归安陆行儿皆合党应之,东南大震。”
剡县仇道人(裘日新,北宋末年摩尼教起义首领之一,是否上文所说的求道据有待考证),他响应方腊起义,挥师新昌,直取上虞,声震朝廷,但遭到宋军的疯狂镇压,宋军攻陷剡县、新昌。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四月方腊被俘,五月剡县沦陷,裘日新阵亡。同时被杀的,还有前梁玉清洞主,以及全村的男女老少。
也就在同一年,剡县改名嵊县,原因也是仇道人(裘日新)响应方腊起义的缘故。参与镇压仇道人的越州统帅刘韦合(《剡录》称知越州刘述古,似为一人)认为剡城多事与“剡字两火一刀,有兵火象”有关,奏请朝廷改剡为嵊,诏从之。而前梁称作玉清洞主的这位梁氏先辈,可能是剡东一带的摩尼教教主,更是裘日新手下的一员干将。起义失败后遭到宋军屠村,老少不免。
王华东遥指着灵鹤山脚的一处田畈说,那就是老前梁的遗址,现在叫屋基里。屋基里背山面田原是一片高墩,新中国成立后园田化改造被推平,成为一片良田,现在种上了花木。当年还挖出很多砖头瓦砾,农民割草时也会蹦出几块瓷片。正因为那次屠村,才有了后来的前梁东迁。不过遗址和前良相距不远,有二三里路程。
村庄已成遗址,遗址变成良田;血肉肥沃泥土,沃土长出花木。那是一幅何等惨烈的画面:宋军连夜偷袭,铁骑如潮涌来,杀声地动山摇;义军奋起抵抗,四面刀光剑影。村民母啼子嚎,哭声阵阵;前梁血流漂杵,火光冲天。这时,义军首领玉清洞主,眼看前梁就要玉石俱焚,乡亲终将惨遭屠戮,他一边奋勇杀敌,一边安排转移,自己拒绝撤退,要与乡亲同生死,誓与前梁共存亡,结果被乱兵杀死。最后,官兵像急红了眼的疯狗,见人就杀,见屋就烧,生命变成横七竖八的尸体,前良徒剩残壁断垣的废墟……如果没有十四世祖梁山宝的迁徙,就不会有我们这脉子孙的流传。
往事越千年,前梁有遗篇!
时光可以流逝,历史不应忘记。先辈那种官逼民反的揭竿而起,解民倒悬的历史担当,追求真理的牺牲精神,沧海横流的英雄本色,深深震撼着后人的心灵。
封建社会的农民为何要铤而走险,为何要杀富济贫?还不是“官逼民反、不得不反”。封建王朝如山的苛赋重税,豪富之家敲骨吸髓的榨取,常常使胼手胝足的农民,终日劳作却难享温饱;加上天灾不断、战乱频仍,农民不仅草木充饥,甚至“易子而食”。逼得他们离乡背井,辗转沟壑,最终只得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其实,农民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生产力,也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主要调节者,农民的一次次起义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如果没有秦末农民大起义,就不会有汉朝的“文、景之治”;如果没有隋末农民大起义,就不会有唐朝的“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