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梁氏裔孙梁国治,在《新昌鳌峰梁氏重修宗谱序》中曾言:“昔我祖初迁卜居灵鹤(嵊州前梁),乐其利后嗣而宜子孙也。无城市之嚣,无纷华之慕,朴者负耒,秀者横经。富不过布帛菽粟,贵不过广文学博,如此虽百世可也。”这位殿试时被乾隆爷擢为头名状元、累官至东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曾任《四库全书》副总裁的梁氏后代,上述之语是他宦海沉浮后的感悟,也是对耕读传家的向往,更是他以老乞归的原因。
那么历史上“秀者横经’的梁氏,“广文学博”者又有几人?
春秋间,康伯九世孙梁鱣,字叔鱼,居齐千乘之地,晚岁迁鲁曲阜,从学孔子,位七十二贤之列,赠封子京侯,又赠封千乘侯。鱣公助孔子编《春秋》毕,创修族史,乃梁氏人文始祖。
综观梁氏后裔,名人虽多,巨擘少有;星光虽灿,明月难见。见诸记载的,东汉有文学家、隐士梁鸿,思想家、文学家梁竦,书法家梁鹄;唐有画家、文学家梁令瓒,文学家梁肃;南宋有画家梁楷;明有戏曲家梁辰鱼;清有诗人、文学家梁佩兰,文学家、书法家梁章钜,书法家梁延楠、梁国治、梁同书:近代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现代有文学家梁实秋等。
自从梁万开基前梁,山宝徙居查林,浙东梁氏一脉,文豪硕儒更少。不过在《新昌查林梁氏宗谱》里,看到几位祖先的身影,他们与南宋的朱熹、叶适、陈亮,明朝的宋濂、方孝孺、潘晟等,不但交往甚密,还有诗文酬唱。这虽然有点像月亮借助太阳的光芒,但毕竟是祖上的风流韵事,史上的文人雅事,后辈理应记录在案。这几位祖先分别是,浙东梁氏三十三世祖梁平叔、梁总之,三十八世祖梁贞,都属查林分支的鳌峰派。
据《查林梁氏宗谱》记载:梁有璘(1078—1154),字太白,查林人,浙东梁氏第二十九世祖。“于崇宁元年壬午(1102)八月望日,卜居山背鳌峰之麓。”鳌峰地处查林东南15里的沃洲山背(今新昌县沃洲镇一带)。梁氏定居鳌峰后,繁衍生息,代有闻人。宋朝有学者梁准(字平叔)、梁总之,明朝有太子宾客兼国子监祭酒梁贞等。
因同属三十三世,《鳌峰梁氏宗谱》把梁平叔与梁总之合为一图。平叔公头戴一顶青色软幞,身穿朱袍,左臂宽袖上,右手正抚一本青色书册;总之公头戴一顶方形黑帽,身穿绿袍,左揣一本红色书卷。两人都面容清癯,慈眉善目,隆准方口,短髭长须,一副打扮简朴的书生模样。梁平叔上方写着,“宋理学名儒三十三世平叔公赞:睹其貌雅而古,观其学醇而普,考其行与晦翁五问,其年七十有五来月开轩,清虚创宇潜心濂洛理学之祖”。总之公上方也写有,“宋高尚隐士三十三世总之公像赞:绕观兮桃红,临轩兮环松,乐琴书兮自适,陆沈俗兮万卢空,大儒唱合兮不事王公,斋堂卜筑兮潜德是崇”。
梁贞在《鳌峰梁氏宗谱序》中曾记下先祖当年的雅集盛况:“淳熙中(1174—1189),世祖平叔,洎总之公隐居乐道,遨游山水间,建桃源观、清虚庵于水帘洞之傍,与朱晦庵先生、陈文毅公、周益公数辈,吟咏其中。晦庵先生尝寓宗伯汝明公之家,为之手书大学一帙,至今孙珍袭焉。贞虽无似幸,蚤而承家学,得与斯文之后,不敢暴弃。自放归田里作山野闲人,桑榆日暮,无复经营膂力,每念查林彩烟二派,叨荷祖荫,螽斯麟趾,其丽不意。”
序中提到的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孟之后最杰出的儒学大师。他在《复平叔书》中主要探讨了学术问题,对平叔的学术研究提出建议。言辞虽然犀利,笔墨却带深情。信中说:“来书略于制度之设,不知何谓,往往都是考索得烦碎,非学者所先。或是从来剖判不明,如论语道千乘之国,注脚自是多说,此等如何强通。况今学之所急,在明义理。而从事于此,纵得其说,亦何用乎?昨有问,看史之法,(熹)告之以当,且治经求圣贤,修己治人之要,然后可以求此,想见传闻者,又设不教人看史矣。”朱熹告诫梁平叔不要以章句训诂、名物考证、文辞声韵的雕凿为主旨,而应究明义理、求德行道艺之实。
乾道年间,朱熹往来于新昌。一次南宋著名教育家、原籍新昌的石墪,陪他游览了东岇水帘洞。朱熹即兴写诗一首:“水帘幽谷我来游,拂面飞泉更醒眸。一片水帘遮洞口,何人卷得上帘钩。”石墪随机和诗一首:“洞门千尺挂飞流,碎玉联珠冷喷湫。万古无人能手卷,紫罗为带月为钩。”游完了水帘洞后,又到桃源观和清虚庵,访好友梁平叔。据成化《新昌县志》载:桃源观,在东岇山下,流河岭北。四面皆山,一径斜入,桃花千树,松柏阴森,虽夏无暑,中有环松轩。清虚庵,在桃源观西。看到亦师亦友的朱熹来访,梁平叔自然非常高兴,欣然挥笔写下一诗:“幽斋共座论功夫,借问先生识此无。悟得此中真妙决,人间始信有仙壶。”当夜,朱熹住在庵内,写来月轩一诗相和:“夜吟唯觉月来迟,正意先生独坐时。离绪几多无着处,不堪清气入诗脾。”
说了朱熹,再讲叶适。这个叶适也不一般,浙江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主张功利之学,反对空谈性命,对朱熹学说提出批评,为永嘉学派集大成者。他所代表的永嘉事功学派,与当时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应梁总之之邀,为梁氏宗谱作序:
“南明梁总之,孝谨士也。簪继奕叶,诗礼承家,与余相友善。一日谓余曰:吾家旧有宗谱,近灾于火,宗盟之谊,殆将涣矣,兹计修以萃之,敢求大君子一言,以光简端。余惟子孙之生,本从祖宗所出也,气相承,形相续,为子若孙者知其然,明本支,辨昭穆,等隆杀,别亲疏,以彰尊祖敬宗之文;敦仁孝,崇爱敬,严祀事,谨宗系,以殚尊祖敬宗以实,然后知和家睦族,而孝悌之心油然生矣。世降俗偷人不古若,但知有其身,罔念身之所,自遂至畦畛之分,起于戚属胡越之异,乃在宗仿,未及袒免,以咏解弓矣,宁望其上溯渊源而恩波流于远派者乎?今总之自其始祖以来,发祥毓秀,世为江左名家,旧谱旦夕煨烬,而总之急为修举,是回录之虐焰,不能焚其合族之友爱也。子孙绳绳振振,睹斯谱者,当谛思前人之盛,将求所以继之,服斩而情不斩,属竭而爱无竭,愈远愈隆。岁时叙寒温,吉凶通,庆吊资财,周匮乏急,难仅扶持,无问族之尊卑长幼,率皆雍睦淳厚,怡怡然如入邹鲁之乡,而浔阳之陈不独称美焉。是谱之修也,岂其轻哉,总之诚知所重矣。绍定五年壬辰三月望日 宝谟阁举士水心叶适撰。”
梁总之又拿出自作的字画向叶适请教,叶适欣赏之余欣然赋诗一首,题目是《缙云叶水心题总之公山水图》:天姥烟开紫翠深,溪桥流水带云林。多君写出幽栖境,不用携琴载酒寻。
陈亮是婺州永康人(今浙江永康),南宋思想家、文学家。“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他力主抗金,曾多次上书孝宗,反对苟合偏安,痛斥宰相,倡言恢复,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他提倡“实事实功”,斥责理学家空谈心性,讥其“风痹不知痛痒之人”,还与朱熹有过多次论辩。淳熙五年(1178年),陈亮诣阙上书论国事,由于奏疏直言不讳,遭到了当政者的忌恨,两度被诬入狱。一次孝宗得知,下诏免死;一次幸丞相王淮和好友辛弃疾等人营救,又得免死。回家后的三年中,同朱熹展开了“王霸义利之辩”。这些内容都在《答平叔书》中有所涉猎:
“亮顿首,别久无时不怀念,奉手示,忻慰极深。近以经长至,知学有所得,稚候多福,不为俗务所累,不肖几为杀戮,赖圣明在上,有司不敢再有私意,出入卒得以理自明,去死直分寸耳,蟣虱微命,本不足惜,但不欲陷朝廷于杀一不辜之地以损长久之福,故敢争手争脚,心吐露其本情也。七月方得脱天狱,十月十七日方幸讫事,追思当抱痛屈之时,甚不堪处一身生疮殆遍,可悯。计且走建阳,寻晦庵老子说一场谈话,以舒久郁不伸之气。今岁家兄赴省,随试一遭,事罢则走茅庐,二山为一道,入以终残年,自余一笔都勾断,囊许见访,极感,亮岁首方归,却于二月初试笔,即书红笺,不知运及一朝之暮,至初十入绍兴城,相候即同去新昌可讲论也,至祝至祝。外此若相访必不相遇,虞渊日近,更冀以远业,自爱不宣。”
后来梁平叔外甥石余亨写了一篇文章,叫《题陈文毅公寄外祖平叔公书后》,介绍了外公的好学,与陈亮的友谊,及陈亮书信的由来:
“龙川陈文毅公答外大父书,读之凛然,英气逼人,尚可知公之平生也。外大父家多饶赀,屏去不省,独嗜学,藏书数千卷,皆手自讎校,平居无妄交,惟闭门昼夜坚志读书而已,与陈公亮为师友,往复书甚多,舅氏家所藏,散失不存。余亨年十六时见之,犹有四纸,今惟此存焉耳。顷年在饶州道,遇俞君公美,仲志欲作新昌志,访前辈才行于余亨,因举外大父以对,仲志以无他质验,若有疑焉。亨遂此出书以示之而后信。世以升沉论士多矣。外大父既不第而死,姓字不显,若无亨收藏陈公此书,则后辈宁复有知者。哀哉,抑余亨有感焉。乾淳间讲论盛矣,然期间不能无同异,若陈公与朱公辩论数书是也,新学晚生执迹以疑心,遂谓二公若有违言者。今考之,余亨家所藏二公尺牍,朱公谓会叔祖缉斋曰,同父才雄一世,勇迈千古。陈公谓外大父曰,且去建阳寻晦庵老子说一场谈话,则其胸中岂有纤芥不足哉。当时不过穷到底蕴,各尽其议论耳,三十二年间,士习日陋,类不能相与求益,其下者,无所见解,沾沾自诳,不复知有前辈,固可怪矣。其号为高者不过自知未到至处,又耻虚心下问,则曰彼不足以知此,但假隐默以自是而已。于是朋友之道尽废而世道至此极矣,可胜叹哉。陈公名亮,更名同父,外大父名准,字平叔,朱子称文叔。祥兴三年庚辰五月。外甥尚书石余亨谨识”
宋嘉定(1208—1224)间,周益公与会稽章颖,访石天民编修,还访梁总之,遇雨宿于观,周益公写下《访石天民编修还访总之公游桃源观遇雨》一诗:“桃源佳致绝尘埃,惟有桃花树树开。晓雨乍晴香作阵,晚霞相映绵成堆。观中道士多幽趣,席上诗翁试逸才。刘阮欲寻仙子迹,不需采药到天台。”章颖也写下《访石天民编修还访总之公游桃源观》一诗:“绕观参天万树松,倚阑时见翠重重。一团晓雾浮天外,半夜秋涛落帎中。暮雨断猿愁羃历,夕阳飞鸟度屏风。采苓欲问长生诀,只恐云迷路不通。”
周益公又名周必大,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庐陵四忠”之一。曾多次在地方任职,官至吏部尚书、枢密使、左丞相,封许国公。他工文词,为文坛盟主。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都有很深的交情。
还有一位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杨万里,也与梁总之过从甚密,留下《经宿总之公书院》一诗:“四面环溪溪外山,置身浑在水云间。山中隐者头如雪,清夜安眠白昼闲。”前两句如果没有在沃洲盘桓逗留,就断难写出这样深有体会的诗句。如今沃洲差不多四面环湖了,东有巧英水库,南有长诏水库,北有钦寸水库,西有汤汤剡溪。
遥想当年,沃洲山上,东岇峰下,梁平叔、梁总之两位前辈的住处,谈笑有鸿儒,往来是精英,俨然是北宋的西园、东晋的兰亭。
梁贞,字叔亨,浙东梁氏三十八世祖,洪武初拜太子宾客兼祭酒,掌监事。明洪武庚戌(1370)以老乞归,筑墅鳌峰之下,日与乡里宿儒杨温如、吕不用等赓唱不厌。可谓进有所为,退有所乐者也。梁贞有《斋居》诗云:“喜得功名解绶归,鳌峰山下且徘徊。纶音昨已垂三召,弗使残骸怨落晖。”后因宗族修谱,请老朋友宋濂的得意门生,明朝的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方孝孺作序。方孝孺在《梁氏宗谱序》写道:
“金华太史公宋夫子,予业师也。尝与新昌梁氏叔亨先生友善。予往夫子门,道经新邑,进谒备陈夫子夙昔之好,且同游于水帘洞之间,谈情款曲,犹我夫子也。既而见先生解组暇日,年逾六旬,修谱之事以身先之,予愧不能相与有成,抑亦乐为序焉。余按梁氏,自晋总督万公创居前梁,迄今数百余载矣。阅其旧谱,至宋晦庵朱夫子为汝明公手书大学之句,及文毅陈子等往来书,心甚爱慕。於戏!梁氏之盛固有然也。今其谱牒久蠹,不急修辑,则支派易混,孝敬不崇,宗族难洽,而贤哲往来之迹,不免湮没而无传,是以古之君子甚重焉。若宋之欧阳公,苏老泉咸作谱牒,稽前世以贻将来,良可尚也。先生万公三十八世孙也,磊落不群,有宋儒遗风,孝于亲,友于兄弟,又欲推政一家。是谱之修,世经人纬,秩然而不紊,昭然而毕集。散处四方者,可以明支派也;祖宗遥远者,可以崇孝敬也;子孙蕃衍者,可以洽宗族也。既前哲往来流风,亦可藉是而不忘也。其视古人之作谱牒,固於是为无愧,而所以有光前世,仪范后昆,亦於是而可徵也。於戏!若先生岂非仁人孝子之用心哉。为梁氏后者,盖当遵先世之矩,继乃公之志,俾是谱传之悠久而弗替,斯无忝尔祖焉耳矣。 洪武岁舍甲寅正阳月上浣之吉 赤城后学逊志斋方孝孺拜书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新昌东邻宁海人,自幼聪明好学、机警敏捷,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明惠帝时出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惠帝亦派兵北伐,讨伐诏书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建文四年(1402)五月,燕王进京后,文武百官多见风转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拒不投降,被捕下狱。后因拒绝为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灭十族,共计873人。方孝孺始终不屈,被凌迟处死,时年四十六岁,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方孝孺序文所忆的业师宋濂,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他与梁贞交好,曾同游水帘,并写下《题水帘洞》一诗:“石泉飞雨乱淋漓,翠泊银丝万缕齐。云屋含润珠网密,月钩凉沁玉绳低。鲛人夜织啼痕湿,湘女晨妆望眼迷。恍如水晶宫殿里,四檐花雨早莺啼。”梁贞也答诗一首:“白发萧萧奈老何,常携竹簟卧林阿。赤松解得南还意,曾授长生诀一歌。”方孝孺每次赴婺受业,新邑鳌峰是其必经之地,所以他说:“予往夫子门,道经新邑,进谒备陈夫子夙昔之好,且同游于水帘洞之间,谈情款曲,犹我夫子也。”
后来同为新昌人的潘晟,累官至礼部尚书。他于明万历十七年,也为梁氏宗谱作序,其中写道:
“始予幼时闻故老谈南明旧家,率诩梁氏,然未知其所谓也。既而游儒林,闻荐绅先生称平叔公总之公读书乐道,与晦庵朱子同父陈公相绪论水帘桃源之间,宛然有伊洛遗风。且朱子过彩烟,为梁氏手书大学,至今家藏,为其世宝,令人仰止。我朝洪武初,贞公以茂德宿儒,乘时翊运,为开国名臣,其遭遇之异,宠眷之隆,一时莫及,然亦闻其梗暨而未之详也。及自翰苑出典,陪都成均,检阅监中规制,皆由贞公裁定画一至今,虽承腥秽之后,当草昧之时,而立法垂范,上契宸衷,不则士子,非梁氏世德悠远,家学渊源,何以致如斯之宏且懋也。”
“於戏!梁氏之盛固有然也。”
“非梁氏世德悠远,家学渊源,何以致如斯之宏且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