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梁孟伟的头像

梁孟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1/09
分享
《​有种感动叫乡愁》连载

第四十九章 万众一心铸丰碑

作为浙东引水工程重要一员的钦寸水库,从孕育的那一天开始,就被赋予了“历史重任”—一座以供水、防洪为主,兼顾灌溉、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就这样落“子”钦寸,天降大任;合作双赢,水到渠成。

以“水”为媒,两地联姻,绍兴的新昌和宁波的奉化,地域相连,却群山相隔,又分属两市。筹建的钦寸水库,开创了跨地区合作、跨流域引水的典范。

2008年10月,新昌县政府和宁波市政府正式签署了合作建设钦寸水库工程协议书。此后,相关的投资、人员、技术等一个个合作协议相继签署,决定由新昌县和宁波市按51∶49的投资比例合作建设,一个“大兄小弟”跨地合作、精诚携手的故事,就这样精彩上演。

作为浙东引水与水资源配置及曹娥江防洪治理重要工程的钦寸水库,每年流进宁波地区的是1.26亿立方米左右的优质生活用水,同时也给新昌、嵊州带来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除了极大地提高黄泽江的防洪能力之外,还每年可向下游地区供水842万立方米、向嵊州浦口开发区供水1407万立方米,灌溉供水820万立方米、下游环境用水1988万立方米;配套电站装机容量2.75兆瓦,多年平均发电量520万千瓦。未来新昌还会将钦寸水库建设成水利风景名胜区。

从2003年的前期工作启动,到2008年的项目立项,再到2010年的正式开工,再到2017年3月17日的下闸蓄水……15年时间水库沉淀了许多时代印记,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

“钦寸水库至亭下水库供水起闸。”2018年9月12日下午,随着新昌县委常委盛林炳的一声令下,工作人员揿下按钮打开输水闸门,钦寸水库的水以每秒4.66立方米的流量涌入输水隧洞,汩汩清流如蜿蜒银龙,穿过巍峨的双尖山底,通过28.9公里的输水隧洞,注入奉化亭下水库,再经管道输送到宁波,甜津津亮晶晶地流进千家万户……

至此,钦寸水库向奉化亭下水库试供水完成,意味着钦寸水库将成为宁波的“新水缸”,不仅宁波市民能喝上优质水,已在宁波安家的新昌钦寸水库移民也将喝上“家乡水”。

可以说,钦寸水库,不仅是一项宏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一曲伟大的奉献之歌,一座高大的精神丰碑。而丰碑的基石,就是由默默奉献的水库建设者、无怨无悔的移民干部、“舍小家、顾大家”的广大移民共同浇筑!

水库不应忘记,历史永将铭记!

望着汩汩碧水倒流宁波,原钦寸水库副总指挥吴军民仍激情难抑,感慨万千。他记得,从2014年10月17日围堰截流,大坝启动建设,到2015年9月28日大坝填筑到顶的这段时间,分别遭遇了“灿鸿”和“苏迪罗”强台风。“灿鸿”来临时,一夜之间,水位涨了20米,蓄水2500万立方米,相当于平常一个月的蓄水量。当时,大坝高98米,水位达到72米。

坝内群龙锁深山,水库翻腾云水怒。大坝尚未发育成熟,就遭苍龙肆虐。天降大任于斯坝,刚刚长成就开练筋骨。

“水位再高一点,大坝就危险了!”吴军民说,当时每个人都很紧张,400多人没日没夜奋战,移民干部和公安、城管、武警等应急力量都参与到库区移民转移工作中。工程建设者用速度和激情、忠诚和责任,战胜了两次强台风的来袭。

除了大坝填筑与时间赛跑,在钢筋混凝土面板施工中,有较高的温控要求,工程建设者又连续奋战60多天,比原计划提前30天攻下了2万多平方米的面板浇筑。

输水隧洞建设时,施工人员也遇到重重难关,因为整个隧洞都是地下工程,有时候挖着挖着,洞中就会涌出大量地下水,不得不先排水再施工。这条隧洞,每一寸都是在岩层中开凿,每一米都是从大山下延伸,这是怎样的壮观?又是何等的艰难?

由边城雨和顾芳晖采写的一篇通讯,发表在2014年9月8日的《宁波晚报》上,题目叫做《水库大坝建设者的别样中秋 在工地和妻儿吃月饼》:

“我和妈妈从老家来看爸爸,他是开搅拌机的,没空回家过中秋。”昨天上午10时,在宁波市重点境外引水工程钦寸水库大坝建设指挥部的广场前,十来岁的小男孩看着下面山谷内一片忙碌的施工现场,一脸期盼的眼神。

钦寸水库大坝施工项目部技术部负责人应江龙对记者说,下面就是钦寸水库的大坝工地,今年中秋节因为工期紧他们不能放假,一些家属就从老家赶来团聚。这个小男孩叫姜为,已经来了两天了。

刚看到记者,姜为显得有些腼腆,跑到了宿舍把妈妈和姐姐叫了过来,然后躲在妈妈身后,警觉地瞪着眼睛。

姜为的妈妈叫杨海姣,她说自己老家在兰溪,离工地有两百多公里的路程。孩子爸爸叫姜汝明,去年3月份随着施工队到这里干活,一直没有回过家。今年中秋,她在家里等不住了,就带着孩子赶到了工地。没有想到,老公会这么忙,经常还要加班,基本上只有吃饭睡觉的时候能见到一面。

说起这些,施工方有关负责人也很不好意思。他说工期赶得很紧,入场以来工人基本上就没有歇过节假日。今年中秋,有些工人提出想回家看看,但实在是离不开人。于是他们提出个方案,建议大家把家属接来过节,工地会提供便利,包括派车到车站接人、安排临时住处等。

午饭时间到了,记者终于看到了下班的姜师傅。姜师傅晒得黑黝黝的,不过见到家人还是一脸喜气。他说自己出来的时候儿子还在上一年级,现在已经上三年级了,而女儿也已经是大一学生了。这些消息都是老婆在电话里给他说的,虽然苦些累些,听到这些心里还是很高兴。

姜师傅领着记者来到了工地上给他临时找的家,这是一间临时用房,里面收拾得很干净,床单什么的都是新的。他指着地上的一盒月饼和水果说,这些都是工地上发的。由于妻子他们周一就要走了,时间短,所以也没有自己开伙,家属也在工地的食堂里吃饭,四菜一汤,还有一个月饼。

“明天听说还要办个会餐,但是孩子要赶回去上学,没法一起吃了。不过这两天能和家人一起吃月饼,也算团团圆圆过了中秋,很满足了。”姜师傅说。

吃过午饭之后,姜师傅和儿子玩了十多分钟,又要到工地上班去了。杨海姣说:“明天下午我们就要回家了,孩子们回去还要上学呢。这是我们一家人第一次在工地上过中秋节,觉得挺有意义的。”

姜师傅的女儿姜怡说,我们来了两天,除了睡觉吃饭之外,和爸爸在一起的时间不到4个小时。“以前只知道爸爸在外面打工不容易,没有想到这么辛苦,这次来工地过中秋,也算是一种生活体验了。回到学校后要好好学习,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想着第二天就要离开了,姜师傅儿子姜为有些闷闷不乐。他说他平时很想爸爸,“想爸爸了就给他打电话,但是有时候工地上太吵,爸爸听不到就不会接。”

这次和妈妈来看爸爸,也让姜为学到了很多东西,“上学后我要写一篇作文,题目就是《我和爸爸在工地上过中秋》。”

新昌钦寸水库移民安置监督评估项目部的张勇,充满深情地写下《南乡子·铁顶山鸟瞰—致钦寸水库建设者》词一首:

薄雾映溪流。

纵沟开堑两山头。

为有高坝相携手,

千秋。

期盼烟波万点舟。

蓝图早计谋。

铸就平湖汗水稠。

梦里西窗烛泪软,

温柔。

敢叫泽江赴明州。

水库建设,最难还是“移民”!

“全省近年最大的水库工程”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新昌3个乡镇(街道)的21个行政村的4355户11355人,都将成为“移民”。其中,17个村将成为“淹没区”,必须全部搬迁,4个村则必须部分搬迁。盛林炳一谈起移民工作,真可谓五味杂陈;一说起移民去向,又充满无限柔情。

故土难离,从来都是国人的传统情感。更何况,“移民”的情况不一、诉求不一,怎样才能找到一个为所有人认可的“最大公约数”,比工程建设本身复杂、困难百倍。因此早有人言,如今的“天下第一难”,非“征迁”莫属。

仅有40多万人口的山区小县,一夜间竟需1万多人移民,怎么移,移往何处?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来?移民未来的生活、工作、教育甚至政治待遇等一系列难题如何解决?在移民工作中,政府又该如何依法行事……无不需要提前做好功课,做到未雨绸缪。

压力,山一般的沉重;决心,也如山一般的坚定。新昌县委、县政府在由县委副书记、副县长担任工程建设指挥部领导的基础上,又喊响了“举全县之力,聚全民之智”的口号,不仅为工程建设集聚了几十名专业人才,更为移民工作抽调了数百名精兵强将,全力应对这一“天降大任”。

几上几下的“移民政策”不断出台,一个个“安置点”不断确定,从全县各部门、乡镇(街道)抽调的300位机关干部,也陆续充实到了移民工作的最前线,与指挥部移民局的工作人员一道,走进每一个移民村,与一户户“结对移民户”讲政策、释疑惑、解难题,白天黑夜连轴转,几乎没有休息日。

最为艰难的“政策处理”完成后,为尽量让移民享受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指挥部又组织移民分批赴宁波或新昌本地实地考察安置点。同时,还陪同他们择地抽签、择房抽签,最后又陪同他们看房、验房、收房……可谓事无巨细,周到细致。

移民安置工作自2010年8月启动,到2016年8月移民全部搬出库区,先后分5个批次全部完成。其中,2652户6770人安置在新昌县内4个乡镇(街道)的13个宅基地安置点和2个公寓房安置点;1703户4585人外迁到了宁波8个县(市、区)80个乡镇(街道)的170个安置点。

取得如此业绩,在于新昌实施的“三联五包”工作机制,也就是将21个村分成13个片,再分包到81个部门,并由300位移民干部联系结对。此举“打破了以迁出地为主的地域性工作限制,举全县之力、分片联保的工作举措,创新了移民工作举措”。

移民工作中,移民干部张纯汉全程参与青苗评估、房屋评估、安置去向的选择、各种协议签订等工作,每次工作十分注意说话的语气、音调,设身处地又满含深情。公寓房入住时,移民潘伯坚、潘菊平夫妻备了便餐,专门邀请张纯汉喝归屋酒。如今,移民干部和移民当亲戚朋友走动,已成了一种常态。

从进不了门、喝不了茶、坐不下身,到如今的与移民之间的鱼水深情,移民干部们经历一个个寒暑,付出了一片片赤诚,小孩就学、儿女工作、生病就医等等,移民干部用一次次帮助,感动了民心,赢得了真情。

在对待移民的权益保障上,如何让移民迁得出、安得下?指挥部动了一番脑筋。安置地是否符合规划?是否优于迁出地?村级组织政治素质强不强?指挥部在政府层面对申报安置地进行考察,提出问题,跟踪问题,解决问题。

哪些地方可以去,适合自己的目标定位,该让移民心中有数。因此,指挥部又分四批,前前后后组织了5万余人次,对宁波8个县市区交错考察。对安置地去向等方面,尽量让移民享受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干部与移民真心相通,真情相融;设身处地,感同身受。顾芳晖采写的《梦里何处是家乡》的文章,发表在2013年7月31日的《钦寸采风报》:

夏季,钦寸水库坝址所在的钦寸村蛰伏在一片浓郁的绿阴中,漫山绿意如湖水一般在微风中涌动。数年后,或许更短的时间内,这片绿色的海洋将化作真正的万顷碧波;而这里的一花一木、房屋片瓦也将永沉湖底,彻底从地图上消失,成为曾经生于斯、长于斯的百姓存续的记忆。

……乡愁是一缕剪不断的思念,它盘绕心间,扎根心底,国人的乡土情结从“故土难离,叶落归根”等一些词上就可见一斑。挥断现在的社会关系大网,携家带口地远赴他乡,面对一个未知的领域去开拓一片全新的天地,那毕竟需要很大的勇气。所幸,钦寸水库的移民方式打破了以往行政式点对点的强制固定搬迁模式,而是在两地所提供的211个移民安置点中让移民自主选择安置地,进一步推进了和谐迁建。因此,移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是迁宁波,或者继续留在新昌本土。

夏季的新昌雨水丰沛,钦寸水库划定的淹没区流水潺潺。这片青山碧水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驴友们争相在查林协济桥、江村长安桥、碇岭脚鳖裙潭等等即将淹没的胜景前留下最后宝贵的剪影。移民们都很好客,他们会娓娓描述村中或历史人文、或自然风物的景致,略带自豪的眼神中也有掩饰不住的忧伤。他们为新昌和宁波两地百姓所奉献的不止是眼前明媚的风光,还有养育他们的这片沃土。

宁波市政协主席杨戌标站在水库大坝上,望着一湖烟波,心生一种感恩。他深情地说:钦寸水库工程不仅仅是建设质量一流的工程,也是宁波和绍兴两地跨流域引水、跨地区合作的典范,这离不开绍兴市特别是新昌县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离不开钦寸水库工程建设指挥部的艰辛付出,更离不开一万多名库区移民群众的深厚情谊。他代表近一千万新老宁波人,向43万新昌人民和全体钦寸水库工程建设者表示真诚感谢。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