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伟强的头像

李伟强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1912/12
分享
《长篇报告文学:《分级诊疗探索》连载之一》连载

第三章 身处凛冽,心怀晴好

万物开始之初,选择并不是问题。

当我们的祖先考虑“这餐吃什么”的时候,答案并不复杂,他们能在附近追逐、猎杀并拖回洞穴的动物就是这餐的食物。

今天,当你步入超市或便利店的时候,你会看到大量不同种类的、大小各异的以及由其他人捕杀、屠宰、处理和包装好的商品,供你任意选取。

但如果说你的选择将关乎一家单位的生存,关乎几千人的温饱,你将做何感想?

接下来我们谈到的问题,就是从选择开始的。

医联体作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促进优质医疗更加均衡,践行新医改的重大举措,在6年前可不像今天这样如火如荼。

春风起,花未开,郑州市中心医院选择做第一个吃螃蟹的单位,率先在河南成立首家区域医疗联合体。

时空的坐标上因此记录了“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模式”漫长的征途……

  预见未来,突破阻力

“医联体建立过程中的艰辛历程,从最初的怀疑与忐忑,到建立过程中的全情投入和不懈努力,再到成功后的喜悦,6年时间给医院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郑州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医联体秘书长马超快人快语,开门见山。

让时光倒流,让我们一起回望郑州市中心医院不凡的医联体创建之路。从6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实践中,去寻找一以贯之的核心命脉。这一过程中藏着解锁当下的钥匙,正如历史学家许倬云说的,“‘因’是直接的演变,‘缘’是不断牵涉的因素,无数的‘因’与‘缘’于是凑成无数可能之中的‘果’”,我们就是要打捞那些“因”和“缘”,去昭示未来。

长期以来,人们就医往往“就高不就低”,这使得大医院的“门庭若市”和基层医院的“门可罗雀”形成了鲜明对比。大医院“吃不下”,一床难求,群众意见大;基层医院“吃不饱”,资源浪费,医务人员不满意。而要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关键是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的有序就医格局。

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然而,随着公立医院改革成为重点,医疗资源布局不合理、就医失序、双向转诊通道没有建成,这些都成为制约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而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对健康的期待、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广大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尤其对于基层医疗机构来说,这种需求更加紧迫。

其中,推进医联体建设就成为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的一个重要“抓手”。一方面,围绕大医院愿意放、基层愿意接并且接得住、老百姓愿意去住这3个环节,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分级诊疗模式;另一方面,推动医联体建设,因地制宜,以利益为纽带,引导医联体提供基本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优化资源布局,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2012年年初,郑州市卫生局规划建立区域医联体,以充分发挥三级综合医院、城市综合医院的综合实力来带动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当地居民的医疗需求。

随后,由郑州市卫生局副局长原学岭带队,带领郑州市中心医院、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郑州人民医院等单位相关人员赴镇江、深圳考察区域医疗发展情况。

考察归来,郑州市卫生局提出了区域医疗发展的思路:计划在郑州市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各设一个区域医疗集团医院,由区域内的牵头医院来带动区域医疗联合的探索。

同一时期,郑州市中心医院的发展也遇到了困境,上有省级大医院发展的压力,下有国家重视县级医院发展的趋势。双重压力之下,发挥区域优势、抱团发展成为其眼下的必然抉择。

老子曰:“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郑州市卫生局领导班子将这项“开疆拓土”的重任交给郑州市中心医院,并在2012年9月下发《郑州区域医疗联合体试点工作方案》,确定郑州市中心医院为试点医院。

至此,郑州市中心医院便开始了对医联体模式的探索,致力于搭建河南省首家践行新医改试验田的“苗圃”。

大任在肩,没有经验可循,没有捷径可走,只能摸索前行。

郑州市中心医院利用半年的时间进行调研,与多家基层医院召开了多次区域医疗战略发展研讨会。同时,郑州市卫生局召开县(市、区)卫生局医联体工作研讨会。

每一次的调研,郑州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医联体秘书长马超都身在其中。

调研中,马超耳闻目睹了大医院门庭若市、人满为患的现象,像阑尾炎、胆结石这些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本可以在社区、乡镇医疗机构和一二级医院治疗,如今也来到了三级医院。

相反,许多地处城乡的乡镇卫生院、二级医院,门可罗雀,人员、设备空转。小医院“吃不饱”越来越“瘦小”,身处弱势之地的社区医院更是“雪上加霜”。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医疗资源,也直接影响到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率的提高。

“2012年,郑州市卫生局针对城市三级医院和城乡基层医院如何整合资源、协同发展做了充分的调研。”在此期间,就明确单位功能定位、整合医疗资源、调配人力资源、完善分配机制、提升信息化水平、理顺服务价格、统筹管理机制等各个方面进行广泛讨论、收集意见。

马超坦言,有国家关于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合作的政策指导,有郑州市卫生局建设区域医联体的号召,再加上郑州市中心医院与周边医院原有的良好合作基础,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筹备之初阻力并不太多,不少医疗机构对医联体这个新生事物比较感兴趣,大多积极主动地找到郑州市中心医院,希望有所参与,或要求纳入医联体的试点,或要求参与后续开展的医联体行列之中。

这是一个好兆头。

马寨,从个体尝试到集体价值

2012年,再次赋予时间以壮丽感,这是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与我们的第一次见面。

“第一次,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它是探索,是挑战,是机遇。”在作家汪曾祺的箴言中,郑州市中心医院开始了与郑州市二七区马寨镇卫生院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探索建立郑州市中心医院区域医疗联合体——郑州市中心医院马寨分院,为梦想注入生机,为河南省首家医联体试水先行。

为何要首选马寨呢?这其中既有现实因素也有巧合的味道。

马寨镇卫生院地处郑州市二七区马寨镇。

马寨镇卫生院是一所综合性医院,担负着为辖区12万余人口和300多家企业及3所大学提供基本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的任务;但由于马寨镇没有大型医疗机构,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

宋国斌,马寨卫生院院长,中国千千万名基层医务工作者中的一员,2011年1月1日,走马上任。

上任伊始,宋国斌面临的是卫生院基础差、底子薄、设备落后、全院仅有30多名员工,怎么发展?何去何从?严峻的问题摆在宋国斌的面前。

“当时想要带领卫生院发展的劲头不知道往哪使,最头疼的就是持续不断的医疗纠纷,急需有人拉一把。”2018年的盛夏,回望马寨卫生院5年前的情景,宋国斌仍感慨不已。

此前,宋国斌也曾联系过其他大医院,希望能通过合作,带领马寨卫生院走出困境。

但形式大于内容的合作模式,效果注定会大打折扣。

后来,当遇到郑州市中心医院后,双方一拍即合。

往日的平静被打破,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反对的声音。但这些反对的声音,在辖区居民的强烈就医需求面前,作用微乎其微。

“年纪大了,身体容易出毛病。万一有个啥急病,希望能第一时间住进大医院,得到专家们的诊断和治疗。”家住郑州市二七区马寨镇的老马,经常这样唠叨。

老马的唠叨,也是马寨镇百姓共同的心声。

郑州市中心医院抛出的橄榄枝,激活了马寨卫生院发展的一池春水。

2012年8月24日,郑州市中心医院首家区域医疗联合体成员——郑州市中心医院马寨分院成立。至此,三甲医院精湛的医疗技术被送到了马寨镇百姓的家门口。

与此同时还有郑州市中心医院马寨分院41号急救站验收开通,实现了院前急救与院内多学科急救无缝对接,为患者争取每分每秒,赢得更多生存希望。

郑州市中心医院还为马寨镇卫生院承担了选派急救技术工作人员和120救护车的任务。

为此,郑州市中心医院选派急救人员40多名,配备功能齐全的急救车两台,同时配备飞利浦初筛仪、抢救床、洗胃机、呼吸机、心电图机等急救设备,急救水平符合市级标准。急救站安装有现代化的“通波”呼叫系统,实现急救医疗一体化管理。

当时,已在郑州市中心医院急诊前线工作了13个年头的刘畅荣膺41号急救站站长。

这个在大家眼中“走路快、吃饭快、说话快、感冒发烧不算病”,对工作又至精至微的“急先锋”,“最安全、最有效”的医疗服务是她矢志不渝的追求,至于临危受命将会面临多少挑战,开朗乐观的刘畅表现得淡然而坚定。

诚如哲人所说“生活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只要不惑于方向,不惮于行动,相信奋斗的力量,答案总不难寻见。

刘畅说:“这些是我的信念,更是动力。”

急救站运行首日,就接诊了一位附近工厂药物中毒的重症患者,当时患者已经重度昏迷,所幸抢救及时,患者转危为安,但因为首次出车和路况问题,抢救用时还是和刘畅希望的速度有所差距。

凡事都不甘有遗憾的刘畅决定对马寨镇进行一次“大排查”。

于是马寨镇众多没有名字的乡村小路,被刘畅一一写上了编号,哪条路通向哪个村庄,哪条路距离哪条路最近……急救车上的“急救交通宝典”就这样“传世”了。

只要心中有梦想,脚下就会有力量。

郑州市中心医院选派专家到马寨镇卫生院长期坐诊,并指导查房、出诊、会诊、疑难病例讨论等。基本医疗服务品质的提升,同样体现在了马寨镇卫生院的变化中。

风物长宜放眼量。

帮扶、带教和长期坐诊,仅在2013年,41号急救站就接诊11430人次,出诊2126次,转回总部1735人,收住院1133人。同时,马寨镇卫生院门诊人次较2012年增加28.8%,住院人次增加23.5%,业务收入增加34.5%。

经过1年多的合作,2013年12月24日,郑州市中心医院启动了医疗服务同质化及管理人员双向交流培养机制,采取“下派上挂”方式,正式为马寨镇卫生院培养自己的管理及技术人才。

从“输血”到“造血”,变的是马寨镇卫生院管理及技术人才梯队的不断完善,不变的是郑州市中心医院对马寨镇卫生院切实有效的真诚帮扶。

希望从人心的地平线升起,在一寸寸地照亮马寨镇这个小小的卫生院。

刘畅、申愿军是第一批郑州市中心医院与马寨镇卫生院双向交流培养机制的人员。

刘畅兼任马寨镇卫生院的业务院长,申愿军则进入郑州市中心医院医务科、骨科进行学习。

除选派专家长期坐诊外,郑州市中心医院还选派经验丰富的科室主任指导马寨镇卫生院专科建设。

“通过同质化管理、信息化手段和委派专家常驻,既帮助了马寨分院提高水平,也缓解了医院病床压力。”马超说。

2014年2月14日,郑州市中心医院派至马寨镇卫生院的妇产科主治医师朱洁接诊了一位26岁孕妇,经检查后发现胎儿未入盆,根据彩超及体格检查结果怀疑巨大儿可能,考虑相对头盆不称,需行剖宫产手术终止妊娠。

当家属得知马寨镇卫生院可开展剖宫产手术,且主刀医师为郑州市中心医院妇产科专家后,便选择在当地进行手术。

在整个医疗团队的配合下,孕妇顺利产下一名3.7公斤的男婴。该手术也成为马寨镇卫生院二级手术的破冰之举。

医疗服务能力在变,服务环境在变,发展理念在变,精神面貌也在变……

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内“就医—疑难杂症远程会诊—重症向上转诊—病情好转向下转诊”的就医新模式,让昔日寂静的乡镇卫生院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截至2018年5月,郑州市中心医院为马寨镇卫生院远程心电服务共7100余人次,动态心电图服务150余人次,远程影像服务4000余人次,远程会诊中心共计服务群众96人次。

这是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披荆斩棘,稳中有进的亮丽业绩;是破冰探索、一心筑梦的喜人硕果。

这是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医疗与健康相拥、责任与奉献同在的生动实践,是大家奔走于医联体成员之间一个个勤劳的身影,是乡野、村镇千门万户里飘出的幸福笑声……

光阴像电影镜头一样闪过,时间到了2018年5月。

连鸿凯一行再次“把脉问诊”,实地调研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先行先试的“桥头堡”马寨镇卫生院建设及就医环境,并开出了一系列“健康处方”……

“改革传统诊疗模式。技术进步是标志,重症救护是水平,基本医疗服务品质提升是基础。”

连鸿凯的话提醒着双方要时刻清醒地看到医疗形势变化带来的挑战,也要善于抓住合作蕴藏的机遇,全面加大对马寨镇卫生院的技术帮扶力度,建立起完善的双向转诊机制,并派出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优秀专家长期坐诊,按照郑州市中心医院同质化的标准要求,传播理念、帮助技术、带出团队,把“马寨分院”的医疗质量管理及控制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

旧岁已展千重锦,新程再进百尺竿。再一次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历史又一次呈现出新的奇迹,以独特的历史书写重塑了马寨镇卫生院的新形象,验证着“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马寨分院模式”的试水成功。

同时,为推动产业集聚区(含工业专业园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加快由规模扩张向量质并重转变,2018年7月2日,郑州市政府印发《2018年郑州市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目标就是:培育形成四大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产业集群。《方案》明确提出了支持郑州经济技术集聚区创建国家 “双创”示范基地,支持荥阳市产业集聚区和马寨产业集聚区创建省级“双创”示范基地。

无疑,未来于马寨产业集聚区来说,不仅仅要打造成为省会西南生态型产业新城,更将是宜居之所。这里不仅有最高端的科技、最便利的交通、最舒适的环境,还要饱含感召力和凝聚力,让人产生舒适感和安全感,这是软实力。

软实力的构建,不会一蹴而就,而是点滴凝聚。

高端、快捷、舒适的医疗环境,是其中重要的一“点”。只有拥有这一“点”,人的健康才有保障,城市才更具吸引力。

而伴随着郑州市中心医院帮扶马寨镇卫生院的谋篇布局,这样的愿景将不再久远。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