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圈”,生活就是一个圈,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生活永远仿佛地重演。解放后的第二年,我读高小四年级,依然要走两条街、跨两座桥,去金泽中心小学读书。小孩子,还是那个小孩子,只是此街、此桥、此校,非彼街、彼桥、彼校而已。跨过天王桥,走到竹行埭尽头,左转后过百婆桥,就是金泽中心小学,镇上唯一的一所完小。
从天王桥到百婆桥这段的下塘街,本地人称“竹行埭”。小时候,鱼行湾已经不见鱼行,但竹行埭却真有竹行。老远,就可以看见竹行的河埠上,密密麻麻地竖着许多竹子,躺着许多竹排。竹行埭,是下塘街手工业比较集中的地方,有好多家铁匠铺、木业社和竹行等工场作坊,制造风车、牛车和犁耙等农具,锯木声和铁锤的敲打声,整天呯嘭作响。
竹行埭的尽头,是一条窄窄的、直角拐弯的石皮弄。石皮弄的右侧,是董家大院的高墙,人称“典当房子”。面北的高墙上三米处,有一个石龛,内镶一个石头头像,气宇轩昂,两目炯炯有神,凝视着远方的天王阁。每当上学路过,孩子们必驻足仰望,并捡小石子,扔向石龛。据说,能将石子扔进石龛者,视为有运气。现在,高墙已经不见踪影,代之以一堍矮墙,上有一个圆圆的小区门洞。唯独那条石皮路,几百年来,还静静地躺在那里。
根据传说和《金泽小志》记载,公元前506年,春秋后期,吴王阖闾的武将要离死后,墓葬于此。曾有要离墓碑,建天王桥时,被砌于桥内;要离的头像,被镶于此高墙的石龛里。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有四大有名的刺客,是“士为知己者死”的典范,即刺王僚的专诸、刺赵襄子的豫让、刺侠累的聂政和刺庆忌的要离。若果真如此,金泽镇的历史,将推前到两千五百年前,甚是奇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