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缪文中的头像

缪文中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7/15
分享

我的前洪情缘

前洪,历史悠久,自古有刚正勇为、习武崇文的传统。在风云激荡的大革命时期,走出了以吴溶沧、吴溶品、吴溶泗为代表的一批革命志士,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艰难困苦的环境里,为了自由、民主、解放,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革命的壮丽篇章。1926年,前洪村成立了义乌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第一个农民协会;1928年10月,中国共产党义乌县委成立,县委驻地就在前洪村,当年全村有14名中共地下党员;先后有11名村民参加革命斗争被捕,6名同志英勇牺牲;有34位村民赴朝参战,获得54枚立功奖章……还涌现了夫妻上战场、兄弟上战场、三代皆军人的诸多事迹。这些,给前洪人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红色记忆。有位专家在参观前洪红色记忆馆后总结了一句话:前洪的红色资源是独有而不可复制的!

前洪,是义乌革命的重要发祥地、义乌农民革命运动的起源地、义乌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地、中共义乌第一个县委所在地,也是我的外婆家。

前洪地处丘陵,无江河湖泊之利。先人堆塍挖塘,涵养水源才使人口繁衍村子逐渐壮大。至今为止,村子周边还保留着许多水塘。门口塘、高塘、大莲塘、野泉等村子中央的池塘是村民日常洗漱的地方,也是消防水源;三十六顶、俞大塘、张深塘、里井塘、三里塘、胡大塘等遍布村边的池塘在农业以为主的年代,主要是灌溉和抗旱的作用。我外婆家就住在大莲塘旁,儿时,舅舅带我和表弟们在这里洗澡、游泳、摸螺蛳、抓鱼、用破瓦片打水漂......当年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大莲塘是我少年时代的游乐场。

我外公叫吴溶富,跟吴溶沧、吴溶品、吴溶泗烈士一样,是溶字辈。外公兄弟五个,其中两个弟弟都曾参加革命,三外公吴溶浩(小荣)曾参加抗日战争,小外公吴溶维1951年3月赴朝参战。外婆家距吴溶品故居只有六七十米,小时候,我就经常听外公讲吴溶品烈士的故事,所以我对前洪的红色历史既有深刻的了解,又有对烈士们的无限崇敬。我从小在外婆家长大,上高中才离开外婆家!如今,我的两个舅舅和小姨妈都还生活在前洪。在前洪上学期间,因外婆家离学校近,午饭我都会跟着小舅舅一起去外婆家吃,放学也会先到外婆家,找外婆要吃的,而且经常赖在外婆家不肯回家。那时候穷,把草席铺在谷柜上当床,我晚上就和小舅舅睡在谷柜上。久而久之,我对前洪就产生了一种割舍不的情缘!这里,承载了我儿时的诸多记忆,攀爬柿树,池塘抓鱼,小巷避暑,祠堂游戏,青砖涂鸦,石板留迹,花花草草,让我着迷,点点滴滴,镌刻心里。

我是义合村人,但隶属前洪村,人民公社时期我们义合就是前洪大队的第21、22生产队,我88版身份证上登记的住址就是:义乌市前洪乡前洪村义合,所以严格来说我也是前洪人!我们老村和前洪相距不过百米,“鸡犬之声相闻”,“同饮一井水,共耕一亩地”。前洪曾是人民公社和乡政府驻地,学校、邮局、医院、供销社、信用社等公共设施都在前洪。当年,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油盐酱醋都是要跑到前洪去买的。我小学和初中都是在前洪上的学,如今前洪红色记忆陈列馆的房子就是我小学时期的教室。

前洪也是片人文宝地,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历经850年风雨沉淀出的吴氏古村落,民风淳朴,人文荟萃。古老的《宗祠条规》且不说,流传至今的《前洪五景回文诗》和《村居十咏》,在义乌文化发展史中均具有举足重轻的地位。现举《前洪五景回文诗》中有代表性的二例:

堤松挺秀

风霜递翠郁长松,翠郁长松老卧龙。

龙卧老松长郁翠,松长郁翠递霜风。

河清兆瑞(水口庵门前河)

平波泻碧弄光晴,碧弄光晴漾鉴清。

清鉴漾晴光弄碧,晴光弄碧泻波平。

这两首诗从上往下读和从下往上读都很通顺,细细品鉴,趣味悠长,按回文诗的分类属“环复回文”。创作这种回文诗需要具备相当深厚的遣词造句功底,由此可见先贤们在文学方面的造诣。“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高一浪”,先贤们赋予的精神食粮,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前洪人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如今,新一代前洪人,在各行各业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就是传承发展了这种文化精髓。

前洪有集市,时间是每月农历一、四、七。据九六版前洪村志记载,前洪集市始于1946年清明,一直延续至今。以附近村民自产自销的农产品为主,质优价廉,至今兴盛不衰。每逢前洪集市日,周边村庄的人依旧会来前洪赶集。道路两旁店铺林立,路边小摊上,时鲜果蔬,生活用品,农资肥料,五金杂货……应有尽有。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叫卖声、欢笑声、鸡鸭惊叫声,摩托车喇叭声,头顶飞机的轰鸣声……鼎沸而嘈杂。时髦女郎,年轻小伙,提篮大妈,朴实大爷……各种人融合在一起,左提右拿,笑容满面。我也经常会去赶集,主要是买菜。在集市上,经常可以遇见一些老面孔:退休的老师,儿时的玩伴、老同学、表兄弟、堂舅舅......互相问候,聊聊家长里短。现在的前洪集市,已经不止是各类农副产品的交易场所,更成了附近乡民交流感情的一个平台。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很多农民都变成了市民,住上了高楼,赶集这一传统习俗在一些地方已经慢慢消退,但前洪集市却一直兴盛至今。我每次去前洪赶集,总会有些感悟,偶尔还会填词以记之,列举两阕如下:

阮郎归•前洪赶集 (填于2017.05.19 9:00)

熙熙攘攘尽嘈杂,逢集又兴哗。瞻前顾后砍级差,提篮老大妈。

时令菜,土鸡鸭,携妻左右拿。久别好友鬓霜花,相约赏晚霞。

行香子•前洪赶集见闻(新声韵 填于2019.01.22 9:30)

咋似初八,却已十七。转眼间、又是一集。

价格公道,百货均齐。有时鲜菜,新鲜果,大鲜鱼。

旁边购买,前头叫卖,“过新年,选件新衣”。

驼翁催促,媪妪痴迷。但音同腔,步同调,气同吸。

前洪曾有个婺剧团,有一年在金华地区婺剧汇演得奖,因此辉煌一时。义乌电视台老王的父亲王道当年就是前洪剧团的导演,曾在现代戏扮演“江青”一角的吴香娟,至今依然活跃在曲艺界,村民们都以“江青”代替其名,足见其演技之精。老爸任村委副主任的时候管理过剧团,耳闻目染中,我从小就成了戏迷。记得有一次,应该是春节期间,前洪演戏,晚饭后,我丢下寒假作业,跟小伙伴们一起去看戏。因个子矮挤不到戏台前,只能坐在远离戏台五六十米的榨糖厂里面的稻草堆上看。那时候看戏,纯粹就是凑热闹,根本就不懂生旦净末丑和戏里的才子佳人风花雪月。看着看着,我竟迷迷糊糊地睡着了,醒来时,戏台前已空无一人,漆黑一片。由于受前辈们妖魔鬼怪论的影响,胆子也小,所以不敢独自回家,而回家要穿越一段田间小路,路旁还有不少坟墓,只好来到离戏台不远的外婆家敲门借宿。到外婆家的时候,外公外婆和舅舅姨妈们都已睡了,敲了好一会门竟然没反应,无奈只能硬着头皮,半睁半眯的一人独自回家。结果被老妈痛斥了一顿。

今年春节到舅舅家拜年,酒后一个人沿着熟悉的弄堂路,踏上不知走过多少遍的青石板,寻找儿时的足迹。走过吴溶品故居、走过县委交通联络站旧址,一直走到前洪吴氏宗祠。借助酒兴,填了一阕《水调歌头》以抒怀,全词如下:

水调歌头•前洪怀旧(2019.02.10 11:00填于前洪)

年假悄流走,好友再相逢。相约初六,同找痕迹倒时空。

昔日黄毛小子,现已满头银发,形变语音同。

乘酒兴回味,不必论英雄。

老戏台,供销社,大烟囱。晞光浸染,仍有嚼劲在心中。

舅舅呼声依旧,逝去外婆安好?时蹇路还通。

若问此间事,屡次梦前洪。

四十多年时光,一晃而过。词中的老戏台依然还矗立在那里,却失去了当年的风采,成了堆放杂物的仓库;供销社只剩下一具躯壳,那些残留着刻痕的青砖似乎还在述说着曾经的繁华;老医院已大门紧锁,透过门缝,依然可以看见院子里的那眼水井,而井边已布满厚厚的青苔,医院已转型升级后迁到村西公路边,改成了社区卫生服务站;糖厂的高烟囱和沿街的碾米厂已消失,在岁月的流逝中演变成了超市和商铺;至于三十六顶坝下的砖瓦厂、现前洪粮仓所在地的窑厂、我们义合山背的菌种场......只能在记忆中去寻找了!只有信用社还在老地方一如既往的为前洪人民服务。吴希荣的“大话”仍在耳萦绕边,庆丰年时迎龙灯的锣鼓声还未远去,外公外婆却已相继离去,舅舅辈的好多人已年过花甲,儿时的玩伴都已知天命。思绪茫然时,一个穿着时尚,电话里说着本地方言的年轻人从身边走过,他停下来朝我看了一眼,又转身离开了,我也认不出他是谁?走到拐角遇见堂舅,唤刚才那个年轻人过来跟我打招呼,才知道是表弟。“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我偶遇“未问客从何处来”的表弟,尴尬之余,不由感叹世事变迁,岁月无情!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农村的发展,前洪这个吴氏古村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前洪人骨子里的坚强和自信没有变,血液里流淌的红色基因更没有变!前洪儿女不仅在大革命时期做出了牺牲,在抗美援朝期间也涌现了一大批热血男儿,在新的历史时期,前洪人民更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两年前,为配合国家重点工程-义乌机场扩建,前洪人民发扬“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给国家建设让路,村东北角的姓季区块大部分村民从世代居住之地搬迁到了和聚园。可以说,义乌机场的成功扩建,离不开前洪人民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奉献!如今,原姓季地块已变成机场跑道,每天有十多架飞机在这里起降。扩建后的义乌机场,已成为义乌联系世界的重要纽带,不仅提高了义乌在国内国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更助推了义乌经济的二次腾飞。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这片鲜血染红的土地上,新一代前洪人将在党旗的引领下,继承优良传统,发扬革命精神,紧跟时代步伐,在奋斗的号角声中坚定而有信心地去建设一个新前洪!

作为一个前洪人,我必须以微薄之力为前洪村的发展鼓与呼!有责任将前洪的红色资源利用好,将红色基因传承好,将红色传统发扬好。只有这样,才无愧于革命先烈,无愧于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无愧做前洪的外甥!


注:部分资料来源于前洪红色记忆馆和九六版《前洪村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