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侯耀宁的头像

侯耀宁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7/02
分享

磨坊记忆

磨   坊   记   忆

磨坊,在我们农村中再普通不过了,留下的记忆却犹为深刻。

我出生的年代,已经结束了石磨时期的原始状态,但在大场的老窑里,仍可看到石磨的古老装置,时常和小伙伴们在上面跳上窜下,玩捉迷藏儿…

那时,队上有一台电碨子,供方圆十来里的人们磨面来维持生计,真的能算上一个缺物了,由长着山羊胡子的胜娃爷看管,老人面容慈善,老是乐呵的笑着,随着电磨的咣当声,也耗尽了老人的暮年岁月,接下来,又由十三爷接管了,老人更是一付热心肠,精心呵护着这台大宝贝。

磨坊座落在大场老庙的旁边一间庵房里,紧挨着北边有一颗硕大笔直的椿树,家征着这儿似乎成了村里一个标志性建筑。

那时的天空很蓝,没有一点污染,更没有多少噪音,唯有这隆隆的电磨声陪伴着村人们进入梦乡。

那时,磨一次面,是要好长时间的。把装在口袋里的麦子用架子车拉进磨坊,卸了倒进白铁皮桶里,提上高高的石阶,倒入电磨子的口中,随着十三爷拉下电闸的刹那间,机器开始轰鸣运转,下面的出口处也徐徐流出破碎的麦颗粒,即刻用一铁桶接满,又用另一铁桶来接,而提满桶又踏上石阶倒入口中,中间的下面出口处也慢慢的流出白色的面粉。

磨坊的墙壁上布满了白色的粉尘,一回面磨下来,人也变成了白色,十三爷忙前忙后,一会紧紧辊子间隙,一会给皮带上倒些松香,一会又用木杷把木箱中的堆状面粉拉出。

那时,队上分到人们手中的口粮是有限的,经常接济不上,弄饥荒也是必然的,磨一次麦子是很奢侈的事了,更有点兴奋劲了,虽然要忙上大半天时间,但总是没一点儿累气。

偶尔来了外村的磨面人,村里人定会热和的上前帮忙,完毕还要邀请到家里做客,虽然没有什么美食佳肴招待,一顿粗茶淡饭足以让外村人心里暖暖的回家去了。

记得一次,村里一位大姐磨面完毕,担着两铁桶白面往家走,不慎担子滑掉了,白哗哗的面粉撒倒在土路上,大姐急得哭开了,慌乱跪在地上用双手掬起面粉,众人看到了也纷纷上前帮忙,不少面粉里面有了尘土,没发拾了,大姐心疼的泪水直往下掉,另位大哥担起铁桶把她送回了家,且不断恳求家人莫再抱怨大姐的粗心了...

 后来,农业社散伙了,村民每户人家分到了几亩良田,精心管理之下,年年丰收有余,温饱彻底得以解决,磨坊也承包到了私人手里,每天轰鸣不止的运转着,磨面的人面排起了队,特别是进入腊月,更是到了门庭若市的程度,人们为了过好春节,已把磨面作为头等大事来准备了。

那家要磨面了,头一天先选个艳阳高照的日子,便打开粮仓,装上两三袋子麦子,准备簸碨淘碨,先用簸箕把麦皮去掉,再在院子中央支起一口铁锅,倒入一桶水,倒进些麦子,用笊篱不停的搅伴,使麦子上的尘土分离出来又沉淀到锅底,后打捞出来移到竹筛中,使其水分控完,在院里铺开一张大塑料纸,把湿麦倒在上面拉开来,让其晒上一会,然后仔细捡拾里面碎石杂物,差不多了,便装入袋子让其入敷半天。

第二天,便可拉到磨坊排队等候了。

天刚露白,磨坊主人已早早起床稍作准备,按照麦袋摆放的先后顺序便开机运转,磨面的人们也会一一来到主人家里,有人喜欢吃白面,就提前把白面装了,后面的面粉比较黑,有人愿意以箩到底,就最后把木箱里的面粉全部搅拌均匀,也有人愿意多磨几次,能多收些面粉,少些麸子,主人对这样的人主虽有些不满,也不露声色,忍气吞声罢了。

 一家磨完了,机器也停止了运转,人的耳根也一下子清净了许多,继而急急的把面粉装袋了,这时后面磨面的人也会帮忙收拾的,不多时,机器又轰鸣开了。 

当然,机器也有耍脾气的时候,有时磨的面粉做的面食一点也不好吃,定是机器有了问题,不是辊子磨细了就是面箩底过粗了,实在搞不下去了,主人会拆下两个辊子拉上架子车去县城修复或换上细箩底。这样一来,需要好几天时间等待,家里没面的人们会一次又一次去磨坊询问结果呢。

按照老母亲的惯例,我家磨面是很少最先磨的,第一家磨的时候,机器里面全是空的,面粉要布满各个角落后才从出口流出,当然损失不少面粉,而后面磨面的人,就没有了这个损失,这就是母亲不愿第一家磨面的原因,不知这个逻辑成不成立,但磨坊主人后院中养的两头肥猪可以作证,说是到了晚上机子停下来之后,主人便用小扫帚把里面各个角落的面粉和麸皮扫出,足有半袋多呢,要不这两头猪怎么这么肥呢?主人不仅收取了加工费,还有了额外补贴,不几年,盖起了新房,添置了新式家俱,真正发财致富了,也因此眼红了不少人,即刻,村里多了几家磨坊,而且机器改进的越来先进方便了,叫升降机,就是麦子倒进去之后,不用人来回走动接接倒倒了,只管最后装面粉了,这可帮了人们大忙,许多人还不相信,争相跑去家里看机器是如何构造的,看后不住的夸赞着机器的先进功能和实用性了...

每一样事情,没干过的人,不知里面有多少辛苦和酸楚,开磨坊也不例外,不知有多大的利润和甜头,只有实践一回就知道了,原来开磨坊也是个苦差事,投资一大笔钱不说,还要舍得力气,懂得经营,善交人脉,每天起早贪黑,光一天到晚的轰隆声一般人都是受不了的,没过多久,村上的几家磨坊便中途关门大吉了,仅留下一家维持着,又过了些时候,这家也停止了经营,原来是邻村新开了一家磨坊,且带有剥皮机,就是不用人淘碨了,机器把麦子筛的干干净净,只需加些水,搅拌一下,装袋入敷第二天便可上磨面机了,村里人们图个方便,宁愿拉上车子去邻村磨面了。直到现在,家乡三千多号人三个堡寨仅有两家磨坊还算兴隆经营着,我所在的村子未曾再有过…

前几年,我在孙塬村干活,住在大姐的老屋里,平日磨面也在孙塬了,村里有三家磨坊,孙塬也是个人口三千多的大村,个个磨坊每天人来人往,机器运转不停。

 主人为了提高知名度,招揽客户,也使了不少招数。先是自己买个三轮车或工具车,当时电话已经普及,把自家电话号码发布出去,只要那家要磨面了,一个电话,车子一会便到家里来接麦袋,磨完后又用车子送回,这给人们带来了极大方便,就是加工费多几块钱也无所谓了,特别是只有老人或妇女的家里,可谓雪中送炭了,有力气人出了远门,一时没面吃了,干急没办法。

此方持续了三四年又取消了,可能是因为油费贵了,出一趟车,算下来亏不少呢,所以也终止了,人们磨面又恢复用车子拉了,没有力气的只能几家人合在一起,拉上车子上磨坊了,有什么办法呢,再重要的事也抵不过把嘴挂起来吧。

 时有槐庙村一家磨坊生意还算兴隆,连孙塬也有人去那儿磨面了,原来,这家人使的招数也很特别,就是来磨面的人可以免费吃一顿饱饭,这对离家远的人可是个极大诱惑啊,有不少人就冲着这一点去这家磨面了。

也有的磨坊主人用不收加工费只要麸皮来吸引客户,就有人不愿要麸皮,一番计算之后,还退几块钱,何乐而不为呢,而磨坊主人又把收下的麸皮高价卖出觉得有利可图,也可谓两厢情愿的事情了。

有的村子磨坊也与时俱进,成了面粉加工厂模式,就是收购大量小麦,用机器磨出面粉,继而出售面粉,这也方便了不少人,你可以把麦子全交给他,随时去取面粉,这也可能是以后最有前途的一条路径吧…

磨坊之路,也在探索中…

磨坊,不断的更新换代,但给人留下的记忆还是那么深刻。


我也说几句1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
最新评论

祝贺!

翠竹青青   2018-07-03 0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