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杆
廖春波
1981年9月,我考入万县农业学校农学专业时,刚好十六岁。进校后,写了一篇作文,名叫《一个人的成长》,实乃愤世疾俗之作。主要记述自身遭遇,慨叹命运不公,多属无病呻吟,正所谓“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作愁”。语文教师胡万琼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不久,年近三十而未婚,忠县人,口音重,但温柔,才华好,字写得美,文章绝佳。她用红墨蘸水笔写下很长一段批语,首先肯定我叙述能力强,不愧是文学爱好者;其次勉励我刻苦学习,坚持做生活的强者;最后附录普希金的一首小诗,嘱我正确对待不顺心事。第一次读到此诗,我就被深深打动了。不知译者是谁,后来查阅诸多译本,也不觉得有更好者。今天,我还能默写出来: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欢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
快乐的日子一定会来到!
我们的心儿永远憧憬着未来,
尽管活在阴沉的现在。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
而那逝去的又将变成美好回忆。”
1978年9月,我升入大田小学读初中。班主任张成寿兼教语文课。每天临近放学,他都要在黑板上写下一段名人格言,让我们用专门笔记本抄写背诵。四十年后,这些名言大多记忆犹新,尤其首推梅益翻译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那段誓言: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1973年9月,我开始入仙鹤村小读书。语文老师魏太荣兼班主任,他不会拼音,最初教我们识字就指认挂在墙上的马克思像下的一个警句,全班五十多名同学挤在风雨飘摇的破旧教室跟读和朗诵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那励志的话语相信不少人耳熟能祥,应属于中央编译局的集体智慧结晶,译得如此精湛,可谓定本之作:
“在科学的大道上,没有平坦的道路。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普希金、奥斯特洛夫斯基、马克思的经典译作无数,但真正激励我一路前行的惟上所述,这得益于三位语文老师在我幼小心灵播下的良好种子,使我从小就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思想的文字,读者过目难忘;有情怀的恩师,学生终身铭记。现在,每当翻译写作之余,我都清醒审视自己,不光指为文,还包括做人。因为在我心中,早已有了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