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蒙自市草坝镇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攻关试验纪实
捋袖上阵“娘子军”
事无巨细,千头万绪;树上百叶,话分两头。
蒙自草坝试验基地将把袁隆平院士专家团队水稻育种最新成果与栽培技术采用农学家、水稻栽培学家凌启鸿教授的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进行有机结合,这无疑是一种珠联璧合。
2017年早春二月,这一意义非凡的大戏,就在蒙自市徐徐拉开了序幕。然而,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的试验,虽然很多年来在全国许多地区都在开展工作,红河州个旧市等部分地区也有,但对蒙自来说,却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这的确会让人感到有些迷茫,有些手足无措。
毫无疑问,科技农业这一艰巨的重任,就落在了蒙自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肩上。说来也巧,这个部门的几个技术人员几乎是青一色的女同胞,于是就有了上阵“娘子军”之说。
“怎么做才能达标呢?”面对2017年产量17吨/公顷的目标,除当时的科室主任屈强兵和副主任倪忠泽感到手足无措外,都40余岁,中等身材、个子相差无几的杨柳梅、韦亚等项目成员面面相觑,心里打着大大的问号。这是从来没有做过的项目,她们不由得有些抓耳挠腮。
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时间不等人啊,边干边学吧!”她们下定决心,开始了如饥似渴的学习。一边积极参加各种培训,迅速消化大量的知识,抱着相关书籍,废寝忘食地吸吮其精华;一边马不停蹄地奔跑在驻红河州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原育繁示范中心,以及州内附近的试验田参观了解,丝毫也不敢倦怠地向各级专家和当地人取经……
参照已有的技术数据,她们结合实际,制定了这一年的片区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方案,并决心做好观察测定、收集资料等工作,把方案落实到水稻生长的每一个阶段。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当第二代杂交水稻种子飞越万水千山,从湖南长沙运抵云南,来到草坝前进村之日,就是第一场实战——育秧苗正式开始之时。
各路人马纷纷上阵。一边,农技人员按要求操作,一天天宝贝似地照顾着这些远道而来的种子,几天后,经过浸种消毒的一粒粒种子,发出了拖着长长尾巴的可爱芽儿。另一边,村民们把经过称重的底肥按比例均衡地施在了一块块土地干湿度适宜的育秧田里。
育秧现场,农技人员们拉来一袋袋长着芽儿的种子,几十个村民各就各位,在干燥的田间干脆利落地均匀抛洒着种子。不久,黄色的土地上就被一层密密麻麻的小白点所覆盖……尔后,完成浇水等后期工作,盖上保温保湿的白色薄膜,育苗田地顿时换上了洁白的素服。
“长出的秧苗会怎么样呢?”第一次做这样的试验,杨柳梅心中无数,不由得忐忑不安。
几乎每天,她们都会来观察秧苗的情况,几天后,当她们再次来到田中,手摸薄膜时感觉很烫,不由得有些惊慌失措,外面这么烫,里面不知温度有多高啊。
清瘦秀气的杨柳梅紧张地轻轻掀起一处薄膜,用手一探,不禁一惊:“呀,好烫!”
健美爽直的韦亚也慌忙探视后急躁起来:“怎么办?”
“尽快散热,这是唯一的方法。”
她们从村里叫来少量的人,拿出工具。“噗、噗、噗……”在一阵急促的有节奏的声音里,大家把白色的薄膜刺破了一排排洞。
一转眼的功夫,15天左右的育秧时间过去了,到了3月底的移栽时期。一大早,参加拔苗的近90名村民们就位。
她们打开当天准备移栽秧苗的一块块薄膜,大部分秧苗都绿油油的逗人喜爱,但还是有一小部分黄了,被烧坏了。坏的秧苗多的话,势必会造成减产。
“第一次,是要交学费的。”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但瞅着被烧坏的秧苗,杨柳梅还是一阵心痛,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差点就掉了下来。
其他技术人员也心情沉重,一时间沉默不语。短暂的痛惜之后,大家抖擞精神,投入到指导村民们拔秧苗的工作中。
一向风风火火的农艺师韦亚像个生汉子,也加入到劳动中,只见她肩背手提着一袋袋秧苗,将它们从田头移到地间,看起来一点也毫不费力。
夏去秋来,到了“十黄九收”的日子。经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原育繁示范中心邀请省内外相关专家对试验示范片进行测产验收,专家组考察了百亩攻关现场,随机抽取了3块攻关田进行现场验收,得出2017年百亩片平均亩产963公斤的结论。
果然不出所料,计划目标未实现。但专家们却鼓励她们说:“第一年,取得这样的效果也不错了。”
“来年加油!”她们暗暗下定了决心。
同心合力“把好脉”
“产量18吨/公顷,即每亩1200公斤。”这是2018年的目标。
看着这个比去年有所提高的数字,农技人员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虽然有了上一年的经验,但在去年未达产的基础上增加任务,困难可想而知,加之这种在大自然中的试验,有很多不可预见性因素存在,她们一时间产生了畏难情绪。
“大胆干吧!我们支持你们。”高原育繁示范中心、湖南分中心的各级领导和经常前来指导的市政协主席李堂兴、常务副主任李文友等人的支持,让她们鼓起了勇气。而个旧新瓦房12年的试验栽培技术,有了育苗、移栽、病虫害防治、精确定量等实施过程中的参照技术数字。虽然不同地区有所差异,但她们明白,这在试验中能减少许多麻烦,重要的是要积累本地区的种植经验。
“作为一名党员,就要不畏艰难险阻!”杨柳梅、韦亚暗暗下定了决心。
每年的5-8月,是病虫害的多发期。2018年6月的雨水天,是个让人难以忘怀的时节。在每5天一次的掌握杂交水稻生长期、长势、病虫害跟踪调查中,她们发现多亩稻田出现了病虫害情况,决定打药灭虫。
可老天爷好像故意跟她们作对似的,打了一个星期的雷,下了一个星期的雨。下雨天打不了药,因为即使强行打药,在稻叶上药会马上被雨水冲走,根本起不到作用还白白浪费了农药。打不了药,灭不了虫,虫子就会肆无忌惮地危害农田。原本这次的育苗在她们的精心照料下死苗很少,想着可以保产了,想不到又来这一出,病虫害不除势必减产,她们心急如焚却毫无办法。
一个星期后,终于迎来了天短暂放晴的时间,她们迅速配好农药,与村负责人联系好,安排村民们抓紧空隙时间争分夺秒地打药。在18-20日的三天里,每天都是上午11:00时至下午3:00时下雨,此时“哗啦啦”下个不停的雨着实令人烦恼。好不容易雨停了,等雨过天睛稻叶上的水淋干后4:00时至7:30的时间,成了打药的黄金时间。此外,稻花开花授粉只有18天的时间,她们得做好各项工作。
这段时间,她们都是等下午打完药,检查记录好,或调查核实好各种情况后,晚上9:30时才能回到在城里自己温馨的家。此时此刻,蒙自城早已被夜色笼罩,璀璨的灯火映照着车水马龙的街道和一幢幢高楼大厦。
她们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这次的虫害不要对水稻造成大的危害。就连在梦中,她们满脑子都是飞舞着金灿灿的水稻……
搞技术的她们和参与实际田间管理、栽种的他们并非孤军奋战,怀惴蒙自“乡村振兴”梦的人比比皆是。超级杂交水稻示范基地让各级领导和专家们牵肠挂肚。
6月9日,高原繁育示范中心相关专家领导陪同袁隆平团队工作人员一行,在其秘书辛业芸和研究员邓小林的带領下,来察看长势并指导田间管理。同月21日和7月14日,87岁高龄的著名农学家、水稻栽培学凌启鸿教授,先后两次在40余岁的南京农业大学农学博士李刚华教授和高原育繁示范中心领导的陪同下,顶着炎炎烈日前来考察指导。
8月3日,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丁艳锋前来考察指导;4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玉烛、研究处处长徐秋生等领导和专家,前来考察田间长势及摸底调查产量。
其间,省财政部、省委组织部领导,红河州州委书记和副书记、州人大主任等,以及蒙自市委书记、市长李梅等领导先后前来调研指导。
更鼓舞人心的是,9月1-3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国作物栽培委员会,在个旧大屯、蒙自草坝先后召开“2018年超级杂交稻高产示范现场观摩指导会”与“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超高产现场观摩交流会”,谢华安、罗锡文、朱有勇、张洪程四位院士莅临示范基地指导,参加观摩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水稻知名专家、学者和省、州、市领导和农技人员100多人。
这些都让人有了被重视、被关注的欣慰,她们不由得有些喜不自禁,这既是鞭策,也是激励。
时间的脚步匆匆行走,在农技人员和前进村管理人员的期待中,超级杂交水稻百亩高产攻关片检验成果的日子到了。9月20日,高原育繁示范中心邀请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梁研究所熊洪、中国水稻研究所张玉屏、云南农业大学段红平教授、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杨从党、红河州农业科学研究院李勇成等研究员组成的省内外专家组进行现场测产。专家组随机抽取了三块攻关田进行人工收割、机器脱粒、实打实收,总收面积648.78平方米,百亩片平均亩产1131.8公斤。
“亩产超千斤!”这对一年来尽心竭力地战胜了无数艰难困苦的她们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大家的努力没有白费,她们不由得有些激动得心花怒放。
杂交水稻的栽种试验,带动了其他农作物的现代化作业。“嗡嗡嗡”2019年5月上旬的一天,一架大型无人机在前进村的农田边腾空而起,往来穿梭于其它优质米稻田的田间,按照既定的轨道撒下稻种。前来参加云南省农机化暨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培训会的农机处处长可斌、蒙自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杨宁和各州市农机都门的60余名相关负责人,在交流了精确定量栽培、规范化条栽、测土配方施肥、科学管理水分等专业技术后,参观了袁隆平超级水稻基地,观摩蒙自市水稻机械化育秧、耕地、插秧、施肥等。目睹了这一景象的他们,许多人都心潮澎湃。
看着操作人员将准备好的稻种装入无人机装载盒,开机、起飞、播撒……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不到三分钟就完成一亩地的播种,不由得感慨万端。是呀,想想人工栽插需多少时间,现在一会儿功夫就搞定,心里自然十分高兴,这飞播技术有着多么广阔的前景啊。
其实无人机的播种,这几年已经在蒙自市得到广泛运用,就在4月份还播种了一次呢。无人机空中飞播的情景总是给人予一种震憾,而许多科技成果的进一步推进,将给蒙自带来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