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在老家的村子、水塘、沟渠、农田等地方,都可看到青蛙的影子。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南宋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里的词句。这是多么熟悉多么怡人的田园画图!如斯情境,谁个不向往?
炎热的夏天,青蛙一般都躲在草丛或水中里,偶尔喊几声。如果有一只叫了,旁边的也会随着叫几声,好像在对歌似的。大雨过后,是青蛙叫得最欢的时候。每当这时,村里村外可听到青蛙“呱呱呱”的叫声,此起彼伏,汇成一曲大合唱。
青蛙,也叫作“田鸡”。为什么叫田鸡呢?小时候曾好奇问过大人们,但谁也说不清。后来查词典,说是“对青蛙的通称”,也没有解释清楚。我想,大概是因为它们主要是生活在田里的缘故吧。
乡村听蛙鸣,是一种享受,一种平淡归真,回归自然的感觉。难怪有诗人写出“雨润露滋花艳美,蛙鸣溪野赛黄莺”的诗句。
然而,在过去那艰苦的农村生活里,人们爱捉青蛙,改善伙食。
雨后的夜晚,是捉青蛙的最好时机。村里的大人或小孩子三三两两到村里的水塘或村外的农田捉青蛙去。
姐姐也带我去村里的水塘边捉青蛙。我拿手电筒,她带小竹篓。出门前,她会说:“快到塘边时,要轻手轻脚,别吓走青蛙。”
我说:“知道了,快点走,我听你的。”
到水塘边了,我用手电筒往塘边一照,看到在塘边的青蛙真不少。把手机筒照住其中一只大的青蛙后,姐姐便蹑手蹑脚,悄悄走上前,乘其不备,立即把青蛙捉住。有的青蛙很机灵,稍有风吹草动,便立刻噌噌噌地跳进水里或草丛里,霎时间没了踪影。虽说青蛙不好捉,但我们每次出去,总会有小收获。
大人喜欢到村外的农田里捉青蛙。大雨过后,水田成了青蛙的乐园。大人晚上出去两个小时,往往能捉到半袋子青蛙回家。
村里张家兄弟俩,当时十多岁的年纪,平时喜欢用竹杆扎青蛙。村里的北边和西边,有三口分别有占地面积近半亩的池塘。炎热的夏天,青蛙喜欢泡在水里消夏,在水面只露出两只圆鼓鼓的眼睛。张家兄弟俩手持一支尾部装着一尺长尖铁丝的长竹杆,常到池塘扎青蛙。一发现水里有青蛙趴着,他们便悄悄放下竹杆,紧帖水面向青蛙推去,快接近目标时,猛地用力一戳,随着“吱吱”一声凄叫,青蛙便被牢牢扎住了。
下池塘扎青蛙,既要悄然无声,又要眼疾手快,青蛙一受到惊动,立即没身水底,逃之夭夭,让人空喜一场。张家兄弟俩扎青蛙虽不是一个扎一个准,但常有收获。
一个夏天中午,我下地回来,草草吃了饭后,搬来竹椅,在村西池塘旁的古榕下休息。此时,池塘里几只青蛙正趴在水里,露出两只圆鼓鼓的眼睛。张家兄弟俩操着竹杆,又扎青蛙来了。只几分钟,便扎到了三只青蛙。我颇感奇怪:青蛙被扎时,都会哀叫一声,为何其它青蛙不受惊动而逃命呢?
青蛙有时候是不是也会犯傻?
青蛙的确有犯傻的事。钓鱼是我们生活中常有的事,而青蛙竟也能上钓。
有一次,邻村一同学带我去钓青蛙。钓青蛙其实和钓鱼差不多,这位同学找一条约三米长的鱼线,一端绑住一只小青蛙,另一端绑在一根小竹杆的末端,做成了钓青蛙用具。在水塘边,他右手执钓竿,左手放在嘴唇边,“呱呱呱”地叫着,并不停地抖动钓饵,不一会就有一只青蛙上钓。一般情况下,青蛙是不会轻易放弃到嘴的美味的,它会紧紧咬住不放,青蛙就被轻易钓到了。
上世纪70年代,食物贫缺,能有田鸡肉吃算是大大地改善伙食了。捉到的青蛙常成为农家的美味佳肴。炒青蛙是农家爱做的菜。而用青蛙肉煮粥,味道很鲜美,小孩子最喜欢吃。
青蛙是一种两栖动物,它们既能在水里生活,也能在陆地上栖息。据有关资料介绍,青蛙每天能吃50多只害虫,能较好地控制农田虫害,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它是当之无愧的“农田卫士”。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由于农村在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环境受到污染,田野里的青蛙已经越来越少了。作为国家保护野生动物,青蛙保护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近几年,我多次回到村里走一走,住一宿,聆听鸟语和蛙鸣,让乡村那份野趣和宁静,长留于心灵的最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