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转眼就到头了。寒意四起的时节,初心蕴冬深,新意飞春晓。严冬虽寒,望春则暖,转过年来,山河解冻,春天便会降临。
忆起2016年初春时节,到浙西山区和杭嘉湖地区开展部委“百乡万户”调查。“浙”里,诗画江南,鱼米之乡。2005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在这里萌芽。春光明媚“浙”里行,春雨润物细无声。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现在想来都激荡人心,足以温暖绵长冬日。
一
甫到“浙”里,第一站到的是浙西山区衢州市所属的一个县城。初春的浙西山区生机盎然、草长莺飞,一行人风尘仆仆来到远离县城、位于山脚下的酒店安顿下来。
作为调查组组长,我找来同为调查组成员的省厅老徐,跟他说按照此次调查工作要求,调查组最好住到乡下的村镇,安排在这样的酒店恐为不妥。
老徐是资深的省厅副巡视员,政策精通、情况熟悉,实际工作经验丰富。听我说完,他伸手一指窗外,遥望远在田野与丘陵之外的县城,不假思索地说:“你说这里是城还是乡,我浙江早就城乡一体化了……”
到现在,我都记得老徐当时说这话的举止神态,那简直就是一省之长的果决干脆与底气十足。难怪老徐当时说这话的气度格局如此不凡,根本在于“浙”里非同一般。
三年后的部委干部大会上,时任部委主要领导作报告时说,今年随团参加金砖国家领导人大阪会晤(2019),隔二十年再去日本, 专门去日本农村地区考察,日本农村面貌真好,早已是城乡一体化了。但是,他们的农村还赶不上我们的浙江农村好!
一个月时光里,在浙西山区的山地丘陵,在杭嘉湖地区的江南水乡,我们实地见到了“浙”里诸多的城乡一体化盛景。每到一地乡村,在醉心其如画般美景的同时,总要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完善而发出赞叹。
按照“让村里人像城里人一样全面享受公共服务和生活便利”的要求,“浙”里统筹推进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为乡村提供优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形成城乡全面覆盖、全线贯通的基础设施网络……
村内的硬化公路通到家门口、地头边,视线顺着一条条美丽公路延伸开去,不管多么偏僻,总能到达想去的地方。夜间行路,连片的灯海总会不经意间闯入眼帘,电力配套设施的改造升级,极大提升了现代乡村生活的品质……
“跟以前相比,城乡地理分界已经没有那么清晰。村里家家户户住楼房、开汽车,城里人反而羡慕农村的绿水青山。我们真是赶上了好时代!”记得当时,安吉县余村党支部书记笑着说。
回到北京,谈起“浙”里行的见闻与感受,同组的一位都市长大的八零后动情地说,真心感到浙江的农村比县城美好,县城比地市美好,地市比省城美好。
在不同的场合,的确听到这样众口一词的说法:都说浙江发展得快,不亲眼看看,不知道发展得那么快!尤其是浙江农村,那个发展,已经超越了我们一般理解的发展了……
“浙”里行给我们的启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是要把乡村变成城镇,也不是要把农民都变成市民,而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美丽的乡村。
在我印象里,无论经典理论还是国际经验,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三部曲”,即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阶段,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形成,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
从2017年起,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不仅是浙江,在全国各地,城乡融合发展的探索实践愈发深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从沿海发达地区到广袤的内地,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正不断向更高水平、更广层面迈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二
我们“浙”里行的第二站,来到富春江畔的桐庐县,在“快递人之乡”的钟山乡考察蜜梨合作社生产基地。
春光里的山地果园生机勃发,匆匆驱车赶来的老李是合作社牵头人。让人想不到的是,他还是一家全国性快递企业负责江皖两个省区业务的公司老总。听他介绍,他本人更倾向于把这几百亩的山地果园看作是家乡里的“后花园”……
在钟山蜜梨合作社生产基地,一筐筐品相佳、甜度高的蜜梨被送上机器分拣,满载蜜梨的“三通一达”(申通、中通、圆通、韵达)快递专车,将当年第一批蜜梨运送到各地。对于合作社梨农来说,有了“三通一达”的销路,丰产即丰收。
如今的钟山乡,已成为浙江省最大的蜜梨生产基地之一,蜜梨种植面积达12000多亩,年产量在4000吨以上。在这背后,得益于一个共富联盟,联盟成员在项目引进、农产品帮销等方面形成合力,促进村集体和农民增收。
在钟山乡的基础上,共富联盟成员正在扩大。桐庐纳入有意愿参与乡村振兴帮扶的乡贤,包括“三通一达”快递企业“掌门人”在内,形成服务全县的乡贤共富联盟,推广“乡贤+合作社+农户”富农模式,“桐庐味道”蜜梨的名气越来越响。
桐庐,杭州市下辖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地处钱塘江中游,富春江斜贯县境。山的伟岸,石的气势,水的灵韵,林的秀色,构成了山水洞天色彩斑斓的景致与诗画般的意境。范仲淹赞之为“潇洒桐庐”,黄公望名作《富春山居图》所画景致70%在桐庐,被称为中国最美县城。
在20世纪90年代,以丘陵山区为主、平原稀少的桐庐并不富裕。桐庐距离杭州85公里,距离上海270公里左右。上海的外贸,杭州的电商,衍生出了巨大的物流快递需求,四面环山的桐庐县区位优势明显。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三通一达”等快递企业“无中生有”,从山里农村走出的最普通的一群人,创造了物流快递行业一个独特的民营经济传奇,为桐庐赢得了“中国快递之乡”的金字招牌。
在民营经济活跃的桐庐,这是一个最为脍炙人口的故事:占据中国快递业“半壁江山”的“三通一达”4家大型企业,创始人出自同一个县,甚至有些还是一个乡。这个县就是桐庐县,这个乡就是钟山乡。
很难想象,这个位于富春江畔的小县城,竟会成为“中国快递之乡”。更难想象, 如今桐庐人创立的“三通一达”四家快递企业合计占据了中国快递市场份额的6成以上。
随着圆通、中通、申通、韵达成功登陆资本市场,“三通一达”快递及关联产业占了桐庐县整个一年的税收1/7左右。在钟山乡,一栋栋小楼林立,当地人说“盖的漂亮的都是做快递的”。投入到这个行业里的桐庐人,确实发了家致了富。
致了富的这群人,不忘回报家乡,也不忘投资家乡的土地。正是他们倾心尽力打造家乡的“后花园”,成就并光大了浙江省最大的蜜梨等特色产品生产基地,使得“桐庐味道”成为无论身在何地都记得住的乡愁。
三
到了“人若德行,如水至清”的德清县境内,所见所闻是以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兴起于环莫干山区域的“洋家乐”。
德清以高端化、精品化、主题化、文旅融合的“民宿+”引领行业发展,使环莫干山区域成为中国民宿经济发展的样板地、标杆地。
德清位于杭嘉湖平原,隶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诞生地湖州市。地处长三角腹地,东望上海、南接杭州、北连太湖、西枕天目山麓,距长三角核心城市上海、宁波、南京均在2小时车程以内。
莫干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德清县境内,从2007年起环莫干山区域依托自然、人文、交通等优势,鼓励发展“洋家乐”、农家乐,打造具有德清特色的、以精品民宿为代表的环莫干山度假胜地。
“洋家乐”,是指在莫干山等地,许多外国人租借当地乡村的民居,改造成休闲住宿场所,吸引了大批户外运动爱好者和向往健康生活的高端白领、外国游客,由此诞生了一种由国际文化与中国乡村文化紧密融合的乡村旅游新业态。
在发展“洋家乐”的同时,德清县大力发展乡村民宿旅游新业态,保持原有村居风貌和引入现代元素相结合,让诗与田园永在、乡愁乡情永续,让“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变成了现实。
独具内涵和特色的民宿产品,既继承了江南乡村文化的“魂”,又有新时代田园乡村的“味”,深受国际游客、国内精英团体以及都市白领的青睐和推崇,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作为“洋家乐”发源地、国内第一部县级民宿地方标准的诞生地,近年来德清依托莫干山这张“金名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聚焦以“洋家乐”为代表的民宿新业态,大力推进全域旅游特别是民宿经济发展,实现了多个“全国首创”,引领了浙江省乃至全国乡村旅游新业态的发展。
从2007年诞生首家“洋家乐”至今,德清县民宿总量已近千家,年接待游客超700万人次,营收超30亿元。如今,德清县深度适配后疫情时代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需求,通过将江南文化、游子文化等基因解码至美丽山谷,让传统农事、非遗文化丰富产品业态,持续拓展乡村度假的产业边界,全力打造全国乡村旅游度假“首位县”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以莫干山“洋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为什么这么火?莫干山镇何以成为国际乡村旅游小镇的湖州样本?以“洋家乐”为代表的高端民宿为什么会首先在德清出现?
据当地人士分析,这得益“区位优势+战略融入”的叠加效应,“自然禀赋+风貌品质”的美丽加成,“东西融合+包容开放”的人文底蕴,还有“敢于改革+勇于创新”的固有基因。
莫干山以山胜,以仙名,以人传。历史悠久,景色宜人,人文历史深厚,让名人、洋人背书。莫干山风景名胜区属天目山余脉,山峦连绵起伏,风景秀丽多姿,虽不及泰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却以绿荫如海的修竹、清澈不竭的山泉、星罗棋布的别墅、四季各异的迷人风光称秀于江南,享有“江南第一山”之美誉。
莫干山上点缀着200余幢西欧田园式乡村别墅和中国古典式建筑,这些建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别墅群,建筑特色或庄重、或轻巧、或舒展、或雄浑,被誉为“世界建筑博物馆”。
莫干山可以说是江浙沪的后花园,依托“莫干山”名山效应,背靠江浙沪超级经济圈(这个经济圈内的富人,应该占到了全国富人的百分之二十),按照“原生态养生、国际化休闲”的理念,大力发展精品民宿、户外运动、农业休闲、文化创意等产业,逐步培育形成了以“洋家乐”为代表的多元化度假产业融合发展格局,打造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国际乡村旅游度假目的地。
莫干山“洋家乐”为代表的“民宿”开发蜚声中外,成为吸引高消费人群为主体的度假目的地,与长三角市场的消费特征密切相关。正是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风景名胜与超级经济圈辐射,使得莫干山成了江浙沪这长三角中心城市再适合不过的度假胜地。
以莫干山镇为实践样本,德清在全国率先发布中国首部县级乡村民宿地方标准规范《乡村民宿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使乡村民宿走上了规范化、标准化、正规化与品质化发展路径,为乡村民宿发展提供了“莫干山样本”。现在德清还以争创世界级旅游度假区为抓手,通过打造外国游客集聚区、承办国际会展赛事等举措,让莫干山民宿经济形象更具国际范儿。
今年,是莫干山民宿发展的第16个年头,德清依托当地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通过改革推动农村人、地、财等核心要素高效配置,实现了莫干山民宿业的跨越式进阶,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之路。
莫干山上曾经被散乱废弃的农房,现在每栋30年的租金高达100万元。衍生而来的配套产业、出租农房和流转土地等方式,让村里的沉睡资产变成了现实资本。仅莫干山一带的60多家“洋家乐”,带动的农民房屋出租收入、流转土地收入等财产性收入超过1.83亿元。如此莫干山民宿越发展越具凝聚力,这是莫干山文化旅游度假新业态长续发展的经济基础。
德清作为中国民宿经济发展的样板地、标杆地,引领了浙江乃至全国乡村旅游新业态的发展。凡是到过德清的人,无不惊叹德清以“洋家乐”引领全域乡村旅游新业态,以高品质乡村旅游度假产品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小民宿推动大产业,以民宿经济为切入口来推进乡村振兴,成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共富发展之路!
四
“浙”里行还让我们看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牛栏咖啡”“猪栏茶吧”……
在乡村旅游的带动效应下,在桐庐、在德清,“猪棚变金棚、叶子变票子”。“牛栏咖啡”与“猪栏茶吧”,让初来乍见的我们印象特别深刻。
“南望天子岗,北眺富春江,森林在中央,松涛路边响。”桐庐江南镇荻浦村,历史悠久,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村中古建筑至今保存良好,多以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为主。村内有宋代的范井,明代的水系,清代的石坊、庙庵、祠堂、民居等文化遗产。
牛栏猪舍曾是传统乡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它们是农耕社会的见证。它们大多是石头垒砌或土坯建造。与其他传统村落一样,荻浦村也留存有牛栏和猪舍,大多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在当时,牛栏变成咖啡屋,大家都会觉得匪夷所思。但事实证明,这个创意实属精妙。
由牛栏改建的咖啡馆,是狄蒲的一个品牌,据说还是很红的网红店。来牛栏咖啡前,恐怕没有人想到,乡村的“土”与咖啡的“雅”,能够碰撞出如此异彩纷呈的火花。江南镇荻浦村“牛栏咖啡”在当地“美丽乡村”建设中应运而生,甚至登上了《新闻联播》,成为 “最美乡村”的网红打卡地。
这家土到掉渣的咖啡馆,就开在桐庐深澳古村群中,藏在荻浦村屠氏宗祠旁。昏暗的牛栏,低矮的土墙,看上去毫不起眼。然而走进其中,却是另一番光景:柔软的皮沙发,质感十足的卵石墙,时髦的吧台,仿古制作的招牌和装饰等,无一不充满了别样风情。
“猪栏茶吧”将原本用于养猪的石头房子清理改造,既保留了老房子的古朴,又增加了精巧气,营造出闲适惬意的氛围,变身成为带有浓厚怀旧色彩的乡村茶吧,曾经的破败房子重新焕发生机。自开业以来游客络绎不绝,成为当地美丽乡村建设的另一网红打卡地。
“牛栏咖啡”和“猪栏茶吧”,可谓是传统乡村气息与现代城市情调的“联姻”,中西合璧、雅俗共赏。一改传统农家乐式的做法,将文艺、小清新、小资这些属于城市人的品质带入乡村,形成特有的“乡土文艺范”。
“牛栏咖啡”“猪栏茶吧”的整体设计,充满了怀旧气氛、乡村和世俗的轻松、愉悦。最出色之处,是主人化腐朽为神奇,让“历史”延续并赋予了它新的生命。世间万物,新旧更替,美丑变迁,唯一不变的,便是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即使是在混杂着泥土芳香的牛栏、猪栏里。
《庄子•知北游》云:“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化腐朽为神奇”,把没有生机的物质或精神变得奇妙,出乎人的想象。“化腐朽为神奇”最常用在文艺鉴赏中,赞叹艺术家思想的深邃、空灵或艺术手法的精巧和独到。
在“浙”里,“牛栏咖啡”“猪栏茶吧”的创意与实践,则是将“化腐朽为神奇”的意义又扩展到最一般的生活中,让传统农村看似无用的或是平凡的事务发生惊人的变化,并融入现代旅游休闲生活中。
“浙”里的人们,正是凭借底蕴深厚的乡村文化, 坚持发展“乡村人文美”,立足于文化消费的历史性和民族性, 通过不断挖掘与传承, 以文化打造美丽,以各具魅力的文化景观和文化现象,吸引外来的消费。
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的兴旺,有效连接了江浙沪城市消费需求和“浙”里后花园乡土资源,即使“浙”里传统乡村的“牛栏”“猪栏”,也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城市化逆袭。乡野原生态加持现代社会需求,日益呈现一副更具生机的面貌,发挥出了惊人的发酵力!
五
阳春时节的安吉余村,青山环抱,竹山茶海,林木葱茏,“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这里,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发源地。
安吉县隶属浙江湖州市, 位于浙江西北部。20世纪90年代曾一度位列安吉县首富的余村,靠的是村里的石灰岩矿山。 然而,山养了余村人,也伤了余村人。开矿的炮声震撼着大地,村民家即便关着窗户每天都会落下厚厚一层灰。村支书告诉我们,当时虽然家家都盖起了楼房,但粉尘飞扬闹得家家都要用塑料布把楼上阳台罩住。
经济开发就要把生存环境破坏成这个样子?发家致富就要过这种日子?粗放型生产环境压力开始显露,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让世纪之交的“浙”里遭遇到“制约的疼痛”。最先遭遇这个世纪之问的,就是这些发展水平领先于全国的沿海地区。
昔日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余村,被国务院列为太湖水污染治理的重点区域,从20世纪末的国家“太湖零点行动”开始,着手关停矿山和水泥厂,早期的粗放型发展被及时遏止,为提升农村品质和开发生态资源奠定了基础。
20年后的今天,安吉县域内的空气、水土等均是优良等级,余村靠竹海碧波、养生疗养、农家乐旅游等,实现了由“卖矿石”到“卖风景”的华丽转变。一座座废弃矿山变身休闲旅游网红打卡地,一片片农田长出绿色农产品,一个个村庄吃上生态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立在余村村头的石碑,见证着发展理念的一种凤凰涅槃般的转型、嬗变。绿水能生财,青山也能生金,一幕幕故事生动诠释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就是我们当年“浙”里行亲眼所见的真实情景。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随着“两山”理念的持续深化,“浙”里十几年来久久为功,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互促共进,美丽乡村成为“浙”里一张靓丽的“金名片”。
理念来源于、提炼于实践。从2003年起,“浙”里开启全民参与的造福农民群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千万工程”)。如果说“两山”理论是指导遵循,“千万工程”就是改造现实的实践活动。
“浙”里的转型、嬗变,得益于持续深化践行“两山”理念,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千万工程”。这些年来,“浙”里的乡村实现了从脏乱差向美丽的蝶变,青山绿水正源源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和“美丽乡愁”,生态环境优势转化成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迎来令人惊叹的生态和经济融合发展的乘法效应。
“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支撑起“浙”里乡村的一次又一次迭代升级,为实施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启示。2018年,“千万工程”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
“浙”里乡村的美,已是人尽皆知。在为人们献上视觉盛宴的同时,业已成为中国美丽乡村的样板。现在,从“浙”里策源的“两山”理论,已成为中国绿色发展的时代主题词。“两山”理念,为“浙”里发展换了新“活法”,更为中国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因此,从一省实践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国样本,就变得如此自然。
六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钱塘潮涌数千年,见证了“浙”里的人们山峻谷深的厚重深沉,追波逐浪的上下求索。
令人叹为观止的,不仅仅在于“浙”里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创造的发展奇迹;更在于时刻展现出与旧思维迥异的守正创新,总在探得发展先机,善于将改革的精神融入发展的方方面面,并转变成建设美丽乡村和培育美丽经济的助推器。
在“浙”里,聚焦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勇立潮头谱新篇,打造“望得见青山,记得住乡愁”美丽乡村的同时,农民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转化为现实。
在“浙”里,历史底蕴与现代文明交融,乡野气息与城市呼吸并存,创意并形成数字经济的高地,创业创新的热地,生态宜居的福地,休闲旅游的胜地。
在“浙”里,聚焦兴业富民,深入挖掘农业多重价值、乡村多种功能,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农村居民收入来源更加多元。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247元,比十年前翻一番以上,连续37年领跑全国。
在“浙”里,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12年的2.37缩小到2021年的1.94,连续9年呈缩小态势,成为全国城乡收入差距较小的省份之一。
在“浙”里,实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取消城乡户籍差异。城乡低保标准同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建立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30分钟公共服务圈、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
在“浙”里,200人以上自然村公路通达率达到100%,弥补了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短板;新建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基地,整合改造提升县乡村三级物流中心、站点,实现快递进村全覆盖。
在“浙”里,农村供水水质达标率超92%,农网供电可靠率达99.9%,实现行政村4G和光纤全覆盖、重点乡镇5G全覆盖,基础设施城乡互联互通、共建共享,领先全国水平。
在“浙”里,美丽中国的浙江底色愈加鲜明靓丽。在建设全域“大花园”理念的统领之下,正全力以赴,创造乡村美丽新高度,不仅拥有10.55万平方公里的“步步皆景、村村若画”,更塑造了6000多个村“移步换景、争奇斗艳”的多样风情。
在“浙”里,全面启动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创建行动,积极推进美丽城镇建设,把全省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将浙江全域打造成为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把“千万工程”这张“金名片”擦得更亮,在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中继续走在前列。
在“浙”里,给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是:这里不仅富庶,而且和美。实际接触与交流过程中,从基层农村百姓到各级领导干部,留给我们真挚深切的感受就是:“浙”里的社会是富裕后的文明,“浙”里的人们是发自骨子里的淳朴!
作为领跑者,“浙”里为何能成为中国的“超一流”?从发展历史来看,成功的秘密就像业界元老名宿所描绘的如下画卷:释放民间力量的精灵,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弱及强,并最终汇聚而成如同浩荡钱塘大潮一般的自发扩展的秩序。如水银泻地,无所不在;如精灵翻飞,魔力无边。
很多情况下,活泼泼的改革创新率先在“浙”里生发,进而绽放中国。有人说,在“浙”里看到的,就是未来中国的模样,甚至是未来世界的模样……
今天,作为全国首个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浙”里要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在中国大地上率先展现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基本图景,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