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宗辉的头像

陈宗辉

网站用户

小说
202101/18
分享

榕树下


                                一

在我们这个小县城里,除了读书进学的中小学校园,人们进进出出百游不厌的地方莫过于城东隅的保安古寺,人们最为好奇的莫过于寺前的那棵大榕树。县城的大街东起清真寺,途经保安寺老榕树南、中医会所、中心小学、图书馆、基督教宣教堂,直至西郊的演武场,全长两公里左右。走近那棵大榕树,人们实在难以分清到底是一棵还是两棵,因为相距五米的东西两边各有一株,巨大相仿的树干,需要五六个大人才能合围抱过。这分明不就是两株了嘛,还怎么难以分清?别急,在四米多高的地方有一根粗壮的横枝把两棵树干紧紧连在一起,粗细均匀,看不出是东边长向西边,还是西边长向东边,仿佛是两根大门柱上的圆形门楣似的。你能说是一棵还是两棵?

这一榕两株的树龄有多长?没有人确切知道。有人说长于宋代年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有人说植于元末明初,到明代中叶已被当地百姓当作神树,时常有人在树下燃烧香烛,树干上还披挂红布条以寄寓深愿。民国初年,西边一株垂裂了一个旁枝,当地士绅富商当即自发组织筑台顶撑,气根柱根共长,老树新枝,垂裂之枝又郁郁苍苍,生机勃发。后来,士绅富商又集资环绕树头外围砌起九层花岗岩石阶,供远近游人歇脚聊天。于是这里留下了无数的故事,老榕树可以作证。

                              二

民国时期,有一对初中毕业生男的叫沈志奇,女的叫骆清香,两人同庚,清香大志奇两个月。在初中三年,他们在这棵榕树下不知聚过多少次。他们每次到保安寺也只是走走看看,没有烧香燃烛,更没有磕头跪拜神佛,从寺里出来在树下坐坐聊聊,说来说去,最后离不开自己的前程,自己都十七八岁了,能为父母做些什么呢?清香问志奇,你最想做什么?志奇说,我想做生意赚大钱。清香说,除了生意还想做什么?志奇说,这只有挣够了钱才能说。

战乱时,他们曾经到城乡宣传演出,募捐粮款。见过国破家亡,历经苦难艰辛,心中梦想多多,可是真要说却一时还是懵懵懂懂迷茫不清。

志奇一次看到爷爷戴着老花镜拿着一本线装手抄本在看,那上面的小楷字可好啦。他凑近一看,原来是《香洲沈氏族谱》。志奇还不太清楚,就问爷爷族谱是干什么用的?爷爷告诉他,族谱是记录家族的源流、繁衍、迁徙和发展壮大的书。爷爷翻到自己祖上的那一页,告诉他高祖父、曾祖父还有祖父的讳名。志奇第一次知道祖上的许多名字。爷爷翻到艺文部分给志奇讲高祖的诗作,以前他只看过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王安石、苏轼、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的诗词,没想到自己祖上也有诗人。爷爷还说,我们的县城虽小,但也不乏许多名人轶事,说着就翻到族谱邑中轶闻杂记部分,他这才知道保安寺前的老榕树竟有许多美丽的传说。

他的这位会写诗赋词的高祖沈正锋曾经担任过明代两广监察御史。居官勤政廉洁,乐于救济贫苦,还教育手下人员立正心,做正事,走正道。晚年回到老家两袖清风,故居破落不堪,靠亲朋好友帮工在邻近山麓新建几间平房。为了表示谢意,他写了不少的条幅赠送给亲朋好友。刚刚收到他的手书,大家觉得是珍品,可是时间一长,十有八九丢失了。几十年后没有丢失的也被蟑螂虫豸吃掉了。沈氏族谱中也已被虫蛀了许多破洞,字迹难辨,漏字难补。会看的人觉得万分可惜,看不懂的从来跟他没有半点关系。

                                  三

保安寺建于唐朝末年,具体年月不详。当时寺院规模很小,住持一波来一波去没人记得。传说在明朝的时候,一个和尚出家前觉得劳累难当,到寺庙住久了又觉得跟几个老人相守很寂寞。一天午后,寺里比较清闲,这个三十多岁的和尚走到大门外的榕树下,对着榕树随风飘荡的气根和密密麻麻的柱根沉思:一棵树怎么会长这么多的根?通常的树根都长在地下,它怎么长在枝上呢?紫黄的气根怎么会变成树干呢?他一会儿摸摸气根,一会儿推推柱根。他像一下突然醒悟过来一般,跑到附近挖了一棵小松树紧邻着榕树种下。他怕别人摇晃,就把松树绑在榕树的一条柱根上。他想,松树的生命力很顽强,枝叶集中在树梢部分,和榕树共生共长说不定会相得益彰呢。松树像榕树一样迅速长高。榕树的气根在松树的干上缠来绕去,松树在长大,榕须在紧勒,没有几年松树被榕须缠死了。和尚十分惊讶,静静的榕树怎么好端端把松树绞杀了呢?

有过这样的经历,和尚对榕树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他天天都会在树下走一走站一站,觉得树下比寺里凉爽好多。他就在树头简单搭了一个架子床,两头磊上长石块,劈一些竹片平铺上去,闲时可以在这里坐一坐或者躺一躺,好不惬意。他自己喜欢在这里歇息,逛寺庙的路过的也会在这里歇歇。夏天的一天晚上,他早早躺在这里纳凉,微风吹拂,他躺在树荫底下,心却像树上的快乐小鸟飞到云空之上了。他坐在一条小船上,划过湖边的静静碧波。他躺了下来,让小船在水面自由漂流,漂到一棵大榕树下,小船停了下来。榕树的无数根须向小船垂挂下来,有的探进水里钓鱼,有的绕过小船牵拉,有的绕过他的手和脚,很快就把他捆绑起来,有一条气根的白色前端竟然穿过了他的耳朵和鼻子。虽然没有一点痛感,但又是多么可怕的呀。他拼命挣扎大喊大叫,可是手脚动不了只能啊啊乱叫一番。醒过来发觉自己双手抱在胸前,原来是自己做了个怪梦。

这位年轻的和尚不知道梦境要给他什么预兆,独处时自己常常会想起这个梦,想起梦中被树根缠绕手脚以及贯耳穿鼻的情景,不禁觉得有点害怕。一次坐在师傅旁边,几次想问又不敢开口。师傅问他有什么心事,直说无妨。他就把梦里的情景说了,师傅略作思考说到,无碍无碍,这个梦境告诉你,投身佛教就像耳提面命,做事要多思考,谨慎谨慎再谨慎,不要擅自轻举妄动。和尚想,师傅虽然是根据他自己警示徒弟的心理说的,但仔细想想也不无道理啊。

从那以后,和尚晚上很少独自到榕树下纳凉小寝。他一心一意向佛,遇事总是向师傅请教,深得师傅信任,最后当了保安寺的住持。

                                 四

过了几天,志奇在《香洲沈氏族谱》里看到,明朝末年,地方文人探古寻幽,热衷写作诗文,有《香洲十景唱和诗集》传世。志奇问过许多老一辈的人,谁有这本十景唱和诗集。后来一位老中医说,他家保存有这本诗集,但他从来不愿出借。要是有人真心喜欢,可以到他家里浏览。

志奇只是个初中生,对那些古体诗大都看不懂。但他很想从中了解一些传闻,所以留心诗前小序和诗后注解,看着看着,他不禁大为吃惊,大榕树下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爱情故事?旧社会里不是男女授受不亲嘛,那些故事简直比当今社会青年还浪漫。他马上联想到自己和清香的关系,虽然两人从来不曾说过一句越界的话,但内心里不是也有过一次又一次的潮起潮落吗?诗注中有一条说,明代末年就有一对青年在古榕树下私定终身。双方家庭知道后,甚为惊讶,认为孤男寡女在神树下牵手定终身,有辱门风,双方宗族长辈准备按族规惩处。城中消息灵通的老中医暗中知道了,马上想了个解决的办法。遣家中晚辈悄悄唤两个男女青年来他诊所。到了他那里,老中医分别附在男女青年的耳旁训导如何如何,他们听了连连点头不止。老中医告诉他们,家族规矩确有必要,但使用不当常出人命,望你们冷静坚持到底,不出半点差错,确保平安无事。

那天晚上,双方家族已备好绳子木棒将处置这对败坏家风的年轻人,可是人呢?男的躺在楼梯下的尿桶旁边,口吐白色唾沫,神志不清。女的在房间里哭不像哭,唱不像唱,族中一个女人进去,看她敞开着胸怀,披头散发,乱跳乱舞,赶紧出来,吃惊地说莫非疯了?双方家庭都马上请老中医出诊。老中医咬着牙说,你们家中有事我本该立马赶到,可是不巧得很,下午我下台阶时崴了脚,一时行走不便,你们把人送我这里吧。大家看了老中医坐在靠背椅上,脚上缠裹着厚厚的草药,确实不便行走。只好回去把病人送来。

双方家庭很快把病人送到老中医的诊所。老中医察看气色,翻眼皮,看舌头,切脉象,惊奇地问,你们孩子受到的惊吓太厉害啦,不会吓破了胆吧。现在,你们双方母亲留下来照顾,其他人回去不要再惊动他们。吃过中药,灌过米汤,两个还是迷迷糊糊的。老中医轻声问,到底什么回事?两个母亲流着泪说了经过。老中医叹道,你们也是,年轻人的事父母好好引导一番即可,何必这样大动干戈,催人性命?

老中医跟两个病人的母亲说:这么大的人相好,促成他们成家就是了。两个母亲说,何曾不想呢,可是老人抱着族规不放啊。老中医说,老糊涂啊!老糊涂啊!

志奇看到这里,思绪早已飞到了清香那里。回想他们在农历三月十五第一次来保安寺,恰逢星期天,寺里寺外人流如潮。他们两人不管走到哪里都是紧密相随着,穿过人多的地方还牵牵手,从那以后,他们来榕树下倾心相谈,连自己也不知道多少次了。如果在明代会不会被族规惩处?想到这里,他不禁微微笑了起来。

志奇继续看书,发现有一首诗是知县写的。他写的不是律诗也不是绝句,而是采用古风的形式,内容是劝诫居民珍惜女婴,爱护女婴,严禁溺女,题目就是《溺女歌》。内容通俗易懂,有编者加注,古代乡间来了一个穿着破破烂烂的人,乡民不知他是仙人,误以为是乞丐,只有一个嫂子待他似亲人,仙人让她门口的井水变成了酒泉。志奇想,这种事在古代可以理解,他自己一次跟清香坐在榕树下,看到一个很邋遢的外人经过,当时自己也颇为轻视他,不知那人是神仙还是乞丐,现在流落到了哪里?

志奇看着眼前的书,心一直都在清香身上。他放下书悄悄溜出家门,找清香去了。他们的家相距不远,不过两三百步而已。才走到一半,就在路上遇到清香。志奇说,我有好多的话要跟你讲。清香说,今天哪来的话那么多?自家产的还是路上捡来的?志奇一愣,清香变调皮了。于是肩并肩东行几分钟就到了榕树下,两人坐了下来。清香问,你不是有很多话要说吗?志奇却撮着手不知从何说起。

过了好久,他才把在家里看过的故事讲出来。清香说,那个躺在楼梯下尿痛旁的不会是沈志奇老先生吧?志奇说,我讲故事,你还取笑我?不说了,话不投机半句多。清香说,看书讲故事,就要胸怀宽广,一句话受不了还想做大生意,孔方兄看到你都跑了。说得志奇有点不好意思。他想想刚才说过,有很多的话要跟清香说,于是赶紧编造了自己的一个梦:

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我们相约来到这棵榕树下,树上的鸟儿可欢快啦,叫啊跳啊。我们牵着手坐了下来,不时抬头看看树上,我们好像也慢慢飞了起来。你猜猜看,我们飞到哪里去啦?清香说,听说你飞到月球上去了,可是,你瑟瑟缩缩的,被嫦娥抢白了一顿,坐在门槛上哭鼻子呢。说着,两个人都笑了。志奇继续说,你总是灭我的志气啊。清香说,你的志气这么容易就被灭啊,不够坚强啊。请你继续吧,洗耳恭听。我们双双到了一个叫青州的地方,那地方环境十分优雅,四周的远处有起伏的环山,山野郁郁苍苍,环山之中的青州一马平川,草木青翠,坦荡如砥。高低错落的建筑在林中隐隐约约。中间一个很大的湖,湖中一个像一朵巨大荷花状的洲岛,瀑布、野花、鸥鸟、水车、梅花鹿等等。我们美丽的双层小楼房就在这个洲岛上。清香说,好一个美梦啊,不过下面的故事我也能猜出七八分了。志奇说,你说说看,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清香说,你在这里隆重举行婚礼,生下孩子,男的女的都有,可是转眼一看,老婆不怎么可爱了,赶紧娶个小的,小的也老了,再娶个更小的。扩建房子,儿孙满堂,自己也老了,高枕无忧,干什么去呢?躺在床上抽鸦片烟!这叫什么理想志气?顶多是渔夫故事的庸俗版。

志奇编造的美梦被清香否定了。他有点失落地说,那就展现一下你的宏伟志向吧。清香说,我一个小女子,不敢奢望住在那样一个神奇清幽的洲岛仙境,只能继续住在县城一隅,虽战火未息,但不敢忘了学习。争取得到家庭亲友的帮助,到省会继续读书。将来若有出息,我要办一个好学校,招收城乡所有孩子入学,再开一个诊所,聘请有经验的医生,为大家治病。将来自己老了,把多年来写的短文好好整理一下版印出来,给子孙的生活留一个参照。看不看是他们的事,我留下了,自己心里没有遗憾。志奇说,你的志向确实比我高尚。清香说,高尚不敢当,说出来与你共勉。

                                 五

志奇与清香再次在榕树下相聚时,台阶上已经坐了几个年长的人。虽不认识,但从口音判断也是本地人。

一个头发花白但声音洪亮的老汉说:从我们马氏族谱的记载看,比现在任县长更重大的事迹还有呢,现任县长的马家人被军阀挟制着,处处低声下气,而从前我们的马家生意人马骏、马道驰叔侄等人却是促使官家筑城辟街的重要人物。据说,就在这株榕树下,马骏、马道驰等几个人一商议,就到县衙向知县提议,外筑城墙内修大街,知县还在犹豫,我们的马家祖先就说,要是县里筑城经费拮据,县里负责派工,我们负责出钱吧。知县的迟疑被生意人将了一军,马上答应筑城防贼,开辟门前大街。说实在的,那时确实困难不少,可是,知县真的下了决心,那有什么做不到的事?县里直接要求各乡投工,当即分解任务,筑城工程很快开工。两年竣工后,夜里几个城门一关,大家高枕无忧啊。地方匪寇侵扰,城墙上的巡逻队放几支箭就把他们赶跑了。

衙门前的那条街道,原本曲曲弯弯,像一条深秋的蛇在草丛中匍匐。抬大轿子过街还要防备碰着居家的围廊。一不小心就会撞落晒衣服的竹竿,引起居家的大大不快。我们马家富商主动带头出让三尺,各坊间动员居民改直门前走道,一条大街很快拓宽取直,路面铺上了石块,还根据明朝的年号取名宣德街。从那以后,正月里的迎龙舞狮队伍,经过宣德大街时是多么壮观啊!那龙头一会儿高高昂起,一会儿左右戏珠,比居家的楼顶屋檐还要高,站在楼上的居民乐呀,在迎龙舞狮的队伍还远远没有到来时,就燃放爆竹,端着点心盘子站在门前等候。有的富裕家庭还拽着红包在门前恭候,恳求舞龙队在门前停一停,甚或点三下龙头,迎福纳祥。那些收了红包的青年,一路狂舞不止,长龙像穿过浓雾一般,时隐时现;群狮相争,锣鼓助阵,好像千军万马战沙场。

那时节家家灯火通明,连大街两边都挂满了灯笼,有的居家还有走马灯呢,说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一点也不为过。志奇和清香听了,本想问问老汉,你们马家祖上真的见识旧城改造的事吗?话还没出口,另一个老汉抢先说了。你们马家筑城有功,我们牛家掘井探水也是功不可没啊。什么金鱼井、银龟井、鲫鱼井、罗汉井等,那一口不是跟我们牛家相关联?另一个老汉说,要是说旧城改造跟你们祖上风马牛不相及当然不对,但说功劳都在你们两家更不对。我们的县城能在明代获得扩建,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明代中叶以后社会的进步,经济体制的重大改革,譬如“一条鞭法”的实施,将赋和役分别合并,又将赋银和役银合并征收,让纳税人可以通过白银来履行对国家的义务。这对国家和地方建设十分有利。而在这之前,县城建设就要困难得多。我们香洲在唐朝就建县了,为什么不按唐时的年号叫贞观街、按宋时的年号叫庆历街,就是建设太艰难了。有明一代,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社会的变革,这在当时是深得人心的。

清香悄悄对志奇说,这个老伯说得在理。志奇说,这种故事可能不少,我们留心收集一些,说不定将来有用呢。

                                  六

暑假里,城区小学有两位老教师退休,一位老师距退休不足半年也不再安排他上课。志奇、清香一起被城区小学聘为代课教师。

星期天上午,两位年轻的代课老师又到榕树下了。他们想好好交流一下教学心得,备课、上课以及跟学生交往的艰难和乐趣。短短一周,他们的心里已经有许多许多的校园故事了。站在讲台,虽然还是在教室,但他们观察的角度不同,思考的内容不同,还有看问题的高度不同,他们对校园跟学生时代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当学生时,他们心里想的是把书读好,对老师要有礼貌,对同学要和好,否则会被老师批评。现在当老师,心里总是想把书教好,希望给领导和老教师留下好印象,获得学生的普遍尊敬,将来转正成为正式的教师。他们的小学距这棵老榕树很近,过去不时往这边观望,看看有什么鸟在树上栖集,有什么人在树下经过。现在,他们不时往校园看,那是他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他们在那里读书几年,不要说校舍有几座,就是门口的台阶有几阶也一清二楚。可是,站在讲台上,面对几十个孩子,对他们的学习和表现都了解吗?他们的追求和爱好都知道吗?为什么自己课堂上讲过多次他们的作业还会做错呢?他们在老师面前都会说实话吗?

他们讨论着争论着,老人也来了几位,老人家在台阶坐下,话题很快就说到了家计和健康,这家缺钱那家缺粮,自己怎样多病苦痛。他们说得面无表情,说得凉气飕飕。志奇和清香好像认出来了,刚才说缺粮的那个老汉捐款很爽快,他没有半点迟疑,还说实在拿不出,不然应该多捐点。志奇和清香正当小声议论着眼前的情景,突然几十步外的一家店铺门口拉拉扯扯,打玻璃砖、敲击柜台,吵得不可开交。清香说,那店不是县里的要员开的吗,怎么吵闹得那么凶呢?志奇说,是呀,听声音好像是因为买布而吵闹。我们走过去看看。

志奇和清香赶到店铺门口,发现和店家激烈冲突的顾客竟然是初中的学生,也就是他们的校友。为什么学生和店家吵得这么厉害呢?商会的人来了,了解了吵闹的原因。原来是这家店铺代售战时省里下拨给中小学生的平价救济布匹,按规定购买期限十天,可是店家为了发国难财,还不到三天就贴出告示拒绝学生平价买布。初中学生多人责问店家为什么手中的票还没有过期就不让买?店员拿起关门的长板重重把学生平推出门外。学生急了,把柜台上的玻璃砖砸了,店家要关门,学生不让关门,双方多人当场扭打起来。县商会碍于情面,不敢秉公处理,一味把责任推给学生。

县里抓了几个学生,全校的学生都愤怒了,他们把这件事反映到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商会,同时在城区各个路口发动学生,全校罢课。后来根据县里意见,学生代表跟店家、商会谈判,获得社会的广泛支持,特别是外校学生罢课助威,上街游行,给企图发国难财的店主以有力的回击。作为代课老师的志奇和清香,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七

当地军阀长官从外地购买了一辆小型车,船运到县城后,只能天天在几百米的街上疯跑,弄得走路的居民提心吊胆。为什么车子不开远一点?车到家门没有路。民国县政府发出布告,决定从县城东门向省会方向修建公路六十公里,向各乡(区)分派专项经费,同时向社会各界募集捐助资金。

根据学校要求,志奇和清香在小学里也向学生宣传,要求学生把零用钱存起来捐给县里,以后公路修好了,大家去省里念大学坐车就方便了。小学生本来就没钱,更何况适逢战乱年代?可是所有的老师说了,修建公路利国利民,谁能不做点贡献呢?学生手上没钱,学校要评比,班级要评比,个人也要评比,只能向家长要了。可是几个家长有钱呢?

根据安排,老师只好带领学生拔草药卖给城区药铺,砍火薪卖给富户或饮食店。筹集银两多少,城区居民不知道,学校的老师不知道,学生更不知道。东门外真的开工了,学校觉得募集资金很困难,要求县里划一小截路段给学校,让师生集体劳动慢慢挖掉。当师生第二次到工地劳动时,那些从全县各地调集来的民工没有口粮没有工资全部跑回老家了。

公路一直没有继续开挖,别说六十公里,就是六十米也没有开通。老师有时也想,那些募集而来的专项资金呢?

                                八

志奇和清香代课三个多月了,天天早出晚归,刚刚走进课堂虽说经验不足,但他们的工作热情可高啦。家中父母悄悄问起代课工资,他们说我连工资的影子也没见到。他们每天在家里吃住,还能分得一碗稀粥。外地老师拖家带口的怎么办?每天喝点清粥,怎能教好朗诵,教好唱歌,怎能组织好学生的体育健身活动?

一个早上,清香从邻居那里得知,其他部门的工资都发了,只有学校的老师没有兑现。身材高大的匡校长听了半信半疑,他叫几个老师仔细问个明白,当情况得到证实后,匡校长马上到县衙找伍县长去。到了县长办公室,匡校长要求县长马上兑现老师工资,伍县长以县里财政困难为由,没有答应怎么兑现工资的事。匡校长生气地责问:你作为一县之长,为什么这样歧视老师?但他万万没想到,伍县长竟然说我就不答应你又能怎么样?

匡校长愤怒了,在伍县长的桌面上狠狠擂了一拳,一边骂道“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一边把这张官桌翻了个四脚朝天。然后,匡校长站在县长面前大声喝问:你说到底管还是不管?县长赶紧说,管,我管。匡校长说,明天上午我再来找你。匡校长走后,县长一连骂了几句匡疯子,然后就遣人立即做好工资表,马上签发。有人问,县长今天这么急啊?县长的怒气还没有完全消失,没好声气地说:你们知道我的苦吗?差点被那个匡疯子吃掉啦!当天下午,全校老师如数拿到三个月的工资。

老师们得知校长在县衙翻桌子的事,纷纷感叹道:县老爷也是欺软怕硬啊,还好匡校长有骨气,敢跟他叫板,不然我们成了义工。

                             九

时间如流水般无声无息地过去,志奇、清香都二十一岁了。

在外人看来,志奇和清香该是很般配的一对儿,志奇何曾不是这样想过无数遍。清香呢,经历过培训和工资的事,她也失却了先前那股对教育的热情。说心里话,她是喜欢志奇的,几年来,相互关心,无话不说,不曾争辩过一句。这是多么难得呀!可是,她的父母看中了县衙里的科长儿子,没有经过清香同意,就答应了儿女亲家的事。清香心里痛苦极了,口口声声说爱她的父母竟然这样?志奇不用说抵挡不住,她干脆谁也不告诉,就私自悄悄随一条货船逃到福州。

清香家里一片混乱,有找到志奇家吵闹的,有内部互相怪罪的,也有骂清香无情无义的。志奇找不到清香,平日里那种如影随形的友情更是升高到极限。志奇不在自己家里,不然那么痛苦的情状一下子也被人发现,他独自在榕树下坐了一会,可是越想越不知去哪里找清香。他一改平时常坐榕树下的习惯,跑到西门清真寺去,想在那里静静过一夜。志奇的父母也找到清香的家,可是那里有志奇的影子?

志奇又想,躲在寺里不是办法,清香不告而辞,说明了她对自己的不信任。他想到这里,睡到半夜就回到了自己的家。他睡了一天,又精神抖擞地做自己该做的事。到了星期一,他仍然到学校代课,当好每一天的老师。

他想自己当街而住,过去常常怨太吵,现在突然发现这是自己发展的一大地利。半年下来,他把积聚的代课金拿出一部分定做了一个曲尺形的柜台,摆在当街的房间里。架子上摆上一些果品、食杂,干货,地上灌几瓮酱油红酒,选上一个好日子,奇志食杂店开张了。他像当老师对待学生一样对待客户,店里备有免费茶水,兼营对联,出租图书。小生意越做越好。他会教书,又会做生意,为人又好,没过多久,城里几个姑娘都看上了他,有意跟他结百年之好。

                               十

志奇白天上课,食杂店交给父母亲,下午放学后从外面带点东西回来自己经营。晚上没有顾客时,他就备课、看书,人来了,他就谈生意。他家境一般,清香家里长辈对他没有好感,他也不敢前往探听。时间长了,慢慢淡忘了清香。

他家对面一个陈氏大伯,不管有事无事,每天都会到他店里坐坐。他家有个秀气的闺女玉华也常来店铺买点零食。一来二往,两个青年人心里的种子就慢慢发芽了。沈家不时会留玉华吃餐饭,玉华也不客气,大大方方帮他看店铺,对志奇父母以叔婶相称。两家看到年轻人有意,就正式谈婚论嫁,沈家请人选了好日子,准备购买瓜果点心定亲。玉华更是每天都在志奇店铺帮忙。志奇父母看玉华完全能把店铺看好,他们就每天早上做点馒头包子,以及炒点小菜外卖,吸引了不少顾客。

学校教学工作和经营生意兼顾,还有一个漂亮的姑娘在身边陪着,志奇实在太忙了。忙得对外面的事很少关心了,别说榕树下不到,学校的课一上完也就匆忙回家。有一天下午,他从大门出来,有个老师拿着信追着叫他志奇志奇,他好像没有听到一样跑出来。直到家里把东西购置齐全准备到玉华家里正式定亲那天,那位老师把信赛到他手里他才带了回家。信封皱皱巴巴,没有写明寄信地址,志奇也不介意顺手把它丢在桌上。

第二天,志奇跟玉华正式定亲了,他是多么高兴呀!他不时跟玉华相视一笑。他看到那封皱巴巴的信本想把它丢了,可是春风得意之时怎能不把它打开看看。他看着看着,眼睛都睁大了,信只有短短的几行,但这字迹他又是多么熟悉呀。

志奇:

见信如晤。迫于无奈,我们快两年不见了。现在,我已经帮你找好了工作,一切安排就绪。见信后,你立刻乘汽艇到福州轮渡码头门口,我到时会前往接你。此事不得告诉任何人,包括你我家人。待我们的事一切办妥,即所谓“生米煮成熟饭”,才能对他们如实相告。切记切记,不得出任何差错。

顺祝

一切顺利

清香依旧

如果当时扔了这信就好,可是志奇一看心就像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五味杂陈,回想几年前榕树下来来去去的情景,不知道如何是好。

这天晚上,为了给志奇定婚助兴,家里的酒菜很丰盛。志奇对着一桌酒菜却没有食欲,他的父母紧张了,志奇是病了呢,还是对婚事翻悔了呢?玉华也看在眼里,几次问他,你怎么啦?可是,志奇只有苦着脸,轻轻地摇摇头,不说一句话。这使他的父母、未婚妻更加担忧。

大家吃完饭,志奇乘玉华不备,悄悄溜到榕树下。他一个人站在树荫下,叫一声“我可怎么办啊”?玉华很快赶到那里,志奇已经迷迷糊糊地躺在地上了。玉华抱着他,坐在地上泪流不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