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燃爆竹、饮屠苏、换桃符、齐欢聚、寄新愿……这是古老的中华民族多么朴素的过年风俗与愿景——除旧布新,祈愿纳福,安康顺意。千百年来,年已成了每个中国人沉淀在骨子里最美最浓的精神元素与情感寄托。再读王安石的《元日》,又一次勾起我岁月长河中那丝丝缕缕最真最切的过年记忆……
小时候的年,大抵因物质匮乏,阅历稚嫩,终究将年便定格在吃穿玩上。有好饭吃,有新衣穿,有空闲玩,大概是年幼时对年的最好定义,无限期待中简单的幸福!
记忆中的年似乎从腊月里就开始准备了,慢节奏的冬日生活骤然变得紧张而匆忙,昼短夜长的腊月里,日程被排得满满的,紧锣密鼓计划式地进行,似在赶赴一场如约而至全新的生活盛宴,只待新春年的到来。
年前人们忙着乐着,做着盼着,家中一切大小杂务便被悄然拉开了序幕。扯布料做新衣,磨豆腐压粉条,热焐萝卜菜蛋蛋,栽葱苗蒜苗,生豆芽燎猪头,拆洗被褥粉刷家,油煎烹炸备年货,写对联贴年画……当大红灯笼高高悬挂起来,写满吉祥话的春联贴起来,红红的鞭炮拿出来,小孩的新衣穿起来,空气中已到处弥漫着油炸糕与肉食的香气了,似远而近,让人垂涎让人陶醉。也时会听到邻家砧板上剁肉馅的声响,会让人联想到口齿生香不同馅料的饺子,心里美美的。偶尔远处近处夹杂一声响天雷和稀稀拉拉的鞭炮声,年三十过年的准备活动瞬间中止,生活倏忽变得从容而慵懒,年就在这隆重的筹划和眼巴巴的期盼中轻悄悄地来了,静等人们享受年节前忙碌之后的丰盈与欢愉,慰藉这一年来的风霜雨雪、碌碌风尘……
难忘儿时那些除夕日。年三十的中午饭奶奶说定要吃油炸糕、炸油饼,一年里节节高沾点油皮皮事事有面子;也吃炖肉和大拌粉条凉菜,可能有来年肉食无忧、顺顺流流的好寓意吧!
傍晚时分,便开始准备年夜饭了,饺子当然是主角,拌馅、和面、饧面、包饺子,全家齐上阵各司其职,说着笑着,做着乐着。母亲擀皮,父亲和奶奶包饺子,我在搓圆摁扁饺皮,弟弟便在飞一般的擀面杖下与父亲的手中传递着饺皮,循环往复中传递却乐此不疲,大概我们都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道理。年夜饭的饺子定然要包一枚硬币,应是吉祥福气的象征,之前定是我的囊中之物,后来是弟弟,长大些便深知其奥秘,相视一笑不再言语,这大概是父母对孩子新年里最大的祝福:福运多多!更有趣的是,奶奶总会用包饺子来预测来年的家运:最后剩下饺馅说明来年有吃的,余下饺皮代表有穿的,饺皮饺馅刚刚好说明衣食不缺。如今看来这真是老人们最朴实最智慧的生活憧憬。
当翻滚的水花中鼓胀着一个个大胖饺子时,喷香的猪头肉也已出锅,腌过腊八蒜的醋坛子被打开,满家便氤氲在美食浓烈的年味中了,饺子的馨香,肉食的鲜美,配以醋与蒜瓣的甘酸与香辣,极大地满足着你的味蕾,滋养着你的身心,父亲再自斟自饮一小杯白酒,似慰劳辛苦一年的自己,有肉吃有酒喝一扫生活所有的艰涩。一顿口齿生津的年夜饱餐让人对下一个年充满了更大的动力与希冀,看来人间烟火是最抚凡人心的了。
年夜饭终将在春晚的歌舞声中告一段落,大红炕桌上随即便被瓜子、花生、黑枣、糖果等占据了,那夜父母亲也总会在炕上盘腿而坐,那是一年来少有的闲暇。此时父亲拿出一副新扑克正襟危坐,一沓扑克上下抽牌并不断组合,美其名曰:打卦!自抽扑克自解其说,或调侃或劝慰或惋惜,煞有介事一般,大抵是预测来年运势吧!随后扑克牌便由我们自由玩耍,其实父亲并非迷信迂腐,恰是对新年更多的向往与追求。年夜里我们也总是要围着父母盘腿而坐,听他们细数柴米油盐,一年的收入与花消,一年的大事小情,一年的得失离合,来年的预想打算……似一个年度总结又似新年规划。此刻正如王曾祺老先生笔下所描述的场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如今如此温馨恬静的幸福,已然褪变成永远回不去的过年风景了。
吃过年夜饭的小伙伴们便三五结伴,互邀熬年守岁出去玩了,一盏小灯笼,一把小手电,几颗糖块,便是玩的全部家资。那时年夜里总会有公社大队院里组织的文艺队,锣鼓喧天,吹吹打打,早早地把孩子们吸引到那里了,烤着旺火,每年甚至还有邻村的不少“半大小子”来凑热闹。男孩子们不免调皮要响几个鞭炮,更有甚者私自买来小卖部的“野牛”烟,据说为响炮抽“野牛”烟嘴都肿了,吃不了饺子了;也有捂在裤兜里响闷炮秀一把的,结果把裤裆炸破了,引来人们的阵阵哄笑,响炮者灰溜溜极其尴尬捂着裤裆,一溜烟跑得不见踪影了……
文艺队的表演不能说精彩,只可谓热闹。表演者多为化妆后的丑角,花花绿绿的衣服及道具便让人嗅到了年的气息。有豆大黑痣手拿笤帚或鸡毛掸子的老婆婆,也有抽着长杆烟上窜下跳的老汉,更有头上插满花的小媳妇带着车车登似划船又似扭秧歌……在哨子与锣鼓声中,他们尽情地舞动着,也洒脱地享受着。
最吸引孩子们的还是高跷队,多为带大胡子的戏剧人物亦或《西游记》人物,猪八戒扛着钉耙一脸憨相,孙悟空的金箍棒在他手中大显神威……高跷者脚登小孩一般高的高跷,既能平稳地行走亦能单脚表演各种高难动作,随着锣鼓声的节奏或快或慢,自由畅快式表演,抬头仰望这些舞者真是打心眼里羡慕折服。
此时,旺火与星光交相辉映,映红了舞者的脸,粲然了一脸笑容,此刻已不再分男女老幼人物角色,或诙谐或戏谑,“孙悟空”和老婆婆舞在了一起,“唐僧”和“长胡子包公”互相打闹起来……舞者们已完全沉醉于一片欢乐的海洋中了!我们也已被这声响,被这花花绿绿的舞动包围着,振奋着……绿裤、粉衫、红绸、红扇、满头的花束、涂满胭脂的脸蛋,红红的嘴唇……这大概是年最靓丽的妆容,红红火火喜庆过大年。
除夕夜最有仪式感的当属生旺火、接财神。每年家中的旺火,大多是下铺葵花杆、玉米棒、树枝及木棍,上盖胡麻柴。午夜时分,清扫干净地,收拾好炕,大红柜里的新衣服统统取出来。旺火一起,我们都穿戴整齐来烤旺火,父亲会把二声响大炮和串串红鞭炮及弟弟的转转炮统统搬出来,据说除夕夜的炮杖会打去一年的晦气,炮响得越多越响亮,来年越好运!我想声声的炮响炸走的是旧年所有的不快,朵朵升空的礼花定是新年最美的蓝图,生活如花儿一般美。因此-向节俭的父亲在买炮、响炮上从不含糊,是村东头的头一家!旺火旁,父亲点燃一支烟,开始有条不紊地响着各色的炮,奶奶拿着我们的新内衣烤着旺火说:烤烤火一年旺。母亲用树枝挑起一个馒头也在烤火,之后要分给家中所有人吃,甚至包括狗狗“美丽”,可能有安康之意吧,吃穿顺意是多少人过年朴实的心愿啊!
当炮声由震耳欲聋、此起彼伏到七零八落以至偶尔一声炮响,接财神活动已告一段落。每年小伙伴们都要借玩扑克游戏、聊天、吃零食来守岁,常听父母慨叹:孩子们又大一岁,又长高了一截,自己又老了一岁。老人言“黄金易得,韶光难留”,我想守岁应是守的我们每个人的时间与生命,这一晚“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静下来的人们更真实地触摸到时间易逝、生命可贵,守岁让我们既留恋过去又未来可期。可每年的除夕夜在后半夜不知何时我们已入梦乡,一觉醒来便是新年了,并未真正做到守岁。
大年初一小伙伴们因除夕的守岁熬夜,多有疲惫因此玩意锐减,但最兴奋的是穿新衣、拜大年、挣压岁钱……初一大早晨当我们换好新衣服,便急匆匆地奔赴在拜年的路上了,不与大人为伍,独自行动,拜的都是同村的亲戚,一路小跑着,一路期待着,一路也兴奋着……
去亲戚家问过新年好之后,便会受到亲戚超越平日里十倍的热情和优待,有糖果、干货吃,甚至是更多未见未尝过的美食。随后又给衣兜里塞满瓜子、花生、红枣甚至是五颜六色的糖块,也有给二角的、五角的亦或是一元的压岁钱的。随着年岁渐长,满衣兜塞瓜子已不好意思便拒绝了,压岁钱也渐渐消失了。那时一早晨拜年不知要打几个来回,衣兜里“货品”满了,回家“卸货”后,再赶赴下一家,“装货”“卸货”重复往返好多次。路上不免要遇到平日里的玩伴,互相惦记的是:你还有几家没拜?你挣了多少压岁钱?一早上刚穿的新衣服,有的孩子衣兜的里子因装拜年大锅里炒过的瓜子、花生早已肮脏不堪了,也有因装得满里兜撑破的,更有因一路飞奔拜年,摔倒裤子破洞的……但这一天父母是最慈善的,从不打骂孩子,因此孩子们不会因衣服破损一如平日里萎萎缩缩,更加诚实地告诉大人,大多家长最多瞪你一眼,告诉你:慢点!
之后便是大人们沾亲带故的互相走动拜年,因奶奶与我们同住,父亲的辈分又高,因此收到的拜年礼物自然会多些,最多的是各种罐头及糕点。那时最喜欢那软软糯糯的糕点亦或能掉渣的带馅饼子,形态各异,包装精美,当然也最先得到品尝享受。再之后便是亲戚们互请吃饭,大家族的一直会聚到元宵节,人们在团聚中叙谈生活的过往得失,举杯时干掉的是多少人生的落寞艰辛,一年来的情感与心结都在这新春的相聚中得以释放与释怀。现在想来儿时的拜年仪式最实惠最接地气,远胜于现在的群发式微信拜年,少了敷衍客套,更多是真诚有趣!
这样的家宴时间一久,对年里的吃食就略有腻味,渐失年初无限膨胀的食欲,更有在亲戚家做客,略显局促不自在,外出玩的时间略少了些。元宵节过后家中过年吃食已基本接近了尾声,年也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一切又渐已平淡而平静,大抵是年已过。
岁月如流,儿时的年如今以更加多元丰富的方式呈现,不仅仅是一场美餐盛宴,更是精神情感的回归与赓续。又是一年过年时,回眸已是人到中年,对年更多的是由物质到精神的祈福:山河无恙,国泰民安,家人康健,岁月无忧,远方有诗,心中有光,身边有暖,相信一切美好与幸运都在新春赶来的路上,策马扬鞭,扬帆起航……
本文首发于2023年1月27日白泉山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