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娄炳成的头像

娄炳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5/26
分享

看太阳

我在青年时代曾经读过一本翻译的俄罗斯散文集,作者和书名记不得了,许多篇章也都记不得了,唯有一篇叫做《看太阳》的精短散文,因为阅读后让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至今依然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一位垂钓者,每天清晨到河边来钓鱼,都会看见一位男子矗立在河边的沙滩上,仰起头来,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久久地凝望。垂钓者有一天终于受好奇心的驱使,忍不住问那位男子:“你在看什么?”男子回答:“我在看太阳。”垂钓者说:“可是,今天是阴天啊。”男子却说:“我看见了太阳。”垂钓者不可思议地摇摇头,嘟囔道:“真是莫名其妙!”时间久了他才发现,那个每天清晨都要来看太阳的男子是个盲人。他便又问:“你真的能看见太阳吗?”男子回答:“我能看到。因为,太阳就在我心里。”——原作不长,也就是这样的梗概。

在盲人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黑暗的。但这个盲人却说,他能够看见太阳,他不是在用眼睛去看,而是用心去看。因为他的内心一片光明,所以,他能够看见那轮火红的太阳。啊,用心去看,即便是盲人,也能够看见太阳。——我那颗青春幼嫩的心,被深深地感染了,被深深地感动了。只要我们的内心是光明的,属于我们心中的那片天空便永远晴朗,一直悬挂着永不沉落的太阳。

我们正常人,是不会去看太阳的,即便是看,也得戴上墨镜,或者使用专门用来观看太阳的特制望远镜;而且,我们还对时常能够感受到的太阳的存在,视而不见,或者说已经司空见惯,不再瞩目。我们的头顶上有一轮光芒四射的太阳,而我们的内心,是否也有一颗同样的太阳呢?我们热爱光明,惧怕黑暗,我们拥有了自然界的太阳,却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光明;我们往往会用带着有色眼镜的健康的双眼,去看待世界,去看待社会,去看待他人,以我们自己主观好恶的尺度去衡量世界、衡量社会、衡量他人。比起那位俄罗斯盲人,我们是多么的汗颜,多么的惭愧,多么的狭隘。

古人云:“愚人求境不求心,智者求心不求境”,愚人求的是物质环境的富足舒适,智者求的是自我意识的清明透彻。淡泊宁静,是人生一种超脱的生活态度。无事时,澄然;有事时,断然;得意时,淡然;失意时,泰然;用平常心看待世间万物,自会获得心灵的安稳。花开一季,人活一世,乐天随缘一些,就会轻松自在一些。冲动来自激情,平静来自修炼,别让外界浮躁了自己。外境好坏并不是苦乐的根源,真正的始作俑者是我们的心。修炼,就是借不断完善自己抵达幸福的彼岸,借宽容别人的过失淡化自己的痛苦。想开了自然微笑,看透了肯定放下,放下了贪念,看淡了得失,才有闲心品尝幸福的滋味。

心地纯洁,胸襟宽畅即坦荡。坦荡不是不生杂念,而是,善于排解杂念;也不是一尘不染,而是,勤于心灵上的洒扫庭除。坦荡不是从不计较,而是计较而后不再计较;也不是生来就宽畅,而是日凿月开,逐渐使胸襟辽阔宽广。说从不计较是假,不计较是本身的一种计较;说生来宽畅也不可能,宽畅都是在丰厚的阅历中逐渐形成的。心地阴暗者,其生活一定阴暗;胸襟狭窄者,其生命一定狭窄。于他人是一种折腾,于自己是一种折磨,不可取。坦荡待人,诚明自现;坦荡处事,仁厚在先。诚明最能打动人,故友情丛生;仁厚最能办好事,故能留下好口碑。

懦夫从没有开始,弱者总是死在路上,只有强者才能穿越。人活着,不是为了减少痛楚,而是为了追求幸福。我们应该永远选择明媚的阳光,以真诚埋葬怀疑,用信念驱赶恐惧,拿行动验证智慧。忘记过去,也不去痴想未来,抓住每一个今天,全心投入,全力以赴。为新生而欢呼,为勇敢而自豪;也许我们并不富有,但只要我们时时欢笑,就永远不会贫穷!

当然,不痴想,不等于没有梦想。在无限的宇宙,永恒的岁月中,生命只是一个顷刻化为乌有的微粒,但每个人,都应尽情地去追逐自己的梦想,都应该将有限的生命,活得有滋有味。一个人只要有梦想,生命就有了依托;只有不懈地追逐着梦想,活着才觉得意义深远,趣味无穷,才能将生命的潜能发挥到极致。虽然,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能开花结果,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梦想成真,但每一个梦想都是绚烂多姿的,因追逐梦想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精彩!

同样的,爱情也是两个人的心灵感应。无论男人女人,一辈子最重要的事,就是选对适合自己的人。炊烟起了,我在门口等你;夕阳下了,我在山边等你;叶子黄了,我在树下等你;月儿弯了,我在十五等你;细雨来了,我在伞下等你;流水冻了,我在河畔等你;生命累了,我在天堂等你;我们老了,我在来生等你!不要抱怨生活没有给你风景,不如尝试着给它意境。不要记恨一个人,毕竟当初他(她)曾爱过你,疼过你,给过你幸福的点点滴滴。不要说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好人,或许明天,你就会遇到爱你的那个人。其实,分手之后没必要记恨,更没必要自暴自弃。因为,爱情不属于固定的两个人,而是合适的两个人。

时间,会沉淀最真的情感;风雨,会考验最暖的陪伴。走远的,或许只是过眼云烟;留下的,才是值得珍惜的情缘。来得热烈,未必守得长久;爱得平淡,未必无情无义。眼睛看到的或许是假象,心的感受才最真实;耳朵听到的或许是虚幻,心的聆听才最重要。时间告诉我们,简单的喜欢,最长远;平凡中的陪伴,最温暖!

人生就是善待:善待天地,那是生活空间;善待父母,那是生命来源;善待家人,那是今生最亲;善待同事,那是工作伙伴;善待恩人,那是困苦救星;善待冤家,那是还债主人;善待陌生人,那是未来的因缘;善待动物,那是人类朋友;善待植物,那是生命美景;善待一切,它们都因世间的大美而存在!

王阳明有诗曰:“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在名利场中奔波、与世浮沉的现代人,更应该找到自己的定盘针。王阳明还说:“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虽则圣贤别有真乐,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虽在忧苦迷弃之中,而此乐又未尝不存,但一念开明,反身而诚,则即此而在矣。”

许多信服王阳明心学的人,就这样生活在快乐之中,“素富贵,行乎富贵;素患难,行乎患难”。也许今天的人们,很难理解我们中国人曾经这样心灵自由地生活过,内心有着如此充盈的感情。当人们发现了自己内心的力量之时,就不会被外界所左右,就能生活得自得其乐。无论什么时候,都没有人能替你看顾你的内心。当下,许多人竭尽全力攫取财富,却不清楚自己的生活何以越来越迷惘纠结,日甚一日地充满挫折与焦虑,没有安全感和存在感。而最好的救赎之道,就是把习惯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来,关注放逐已久的自我心灵。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孔子世家的一段文字说,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在赞扬孔子的同时,充满了对孔子的心向往之,表明了史家见贤思齐的态度。

佛家亦有求内不求外的主张,让人放弃所有的常人心,放弃所有的执著心、名利心、争斗心以及嫉妒心等等,只有放弃所有的常人之心,才可能对所有的世事纷争不动心,保持内心的平静。所以宁静来自内心,任何寻求外界的方法比如念佛号等等手段想达到内心平静都是不可能做到的,关键就是放下自己的常人心。放下了自己的常人心,就可以得道,不断向圣贤的境界靠拢。

向内求的核心是:爱自己。我们要向内看自己,遵从内心,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关注内心的成长,不断挖掘自己,让自己变得笃定、从容、平和。爱自己的前提是,我们要全然接纳自己,释放内心的负面情感,认可自己。然后再去自我觉察,正面引导自己。如果心是美好的,我们发出的声音自然会美好起来,也就能够更好地传情达意,影响于他人,温情于他人,友爱于他人。

心之本性并不受外在物质的影响,也不会被周围环境所左右。真正的修行人不会为世间八法(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而动摇,也不会被世间的种种诱惑所迷。真正的快乐并不在于物质的享受,而在于精神的自在。真正的幸福与快乐来自内在,而不是来自外部,所以,外求不如内求,应当深入自己的内心,从自身寻找真正的幸福与快乐。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像那位俄罗斯盲人一样,内心始终拥有一轮赤热的太阳,让光明永驻于我们的心田,温暖自己,温暖他人,温暖世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