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缪振光的头像

缪振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6/05
分享

麦子熟了

端午节前,乡里就已显现出一片麦收的景象了。田野里,山岗上,成熟的麦子已散发出温润的并伴有泥土和野艾蒿的香味,吸引着人们对麦收的向往和冲动。北方平原一望无际的麦田和山区丘陵地带高低不同的麦地里,麦杆儿根根青黄粗壮,麦穗簇立其上,金黄金黄的,热风吹来,涌动着阵阵的麦浪,招示着人们该进行一场激烈而紧张的麦收行动了。

小麦是人们特别是北方人的主要粮食之一。大约公元前 15000~10000年起源于亚洲西南部,我国有关小麦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2700年, 这说明我们国家小麦的栽培历史也相当悠久了。小麦自秋天播种,经冬雪沐春风,到了农历五月的夏季时方成熟,凡二百多天,可谓历经四时,饱承天地之精华。在这样漫长的时间里,为了收割到成熟的麦子,人们要付出多么大的精力和田间管理!小麦营养丰富,普通而又精贵,无论在丰收或受灾年份,或是在战争年代,人们对小麦的重视不亚于对生命的垂爱。记得《三国》第十七回,曹操出征张绣途中,为安抚民心,便谕村人父老及沿途官吏,曹军“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巧的是曹操正在骑马行军途中,忽田中惊起一鸠,曹操坐骑蹿入麦中,践坏了一大块麦田。为了履行诺言,最后曹操在众人的力劝之下“割发代首”,以示三军。

曹操的时代离我们很远了,但他的军纪严明和尊重麦田粮食却一直使我们难以忘怀的,也使我们更加珍惜粮食,珍爱小麦。

“ 布谷,布谷,种田收禾”。现在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麦收时节,一台台大型收割机奔忙于田间地头,只要天气不错,大约八九天即可收割完毕,先进一点的地方,还可以同时完成播种玉米。自然,麦收时节往往是“麦熟一晌,天变一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更是到了梅雨季节,下雨是经常的事,而每遇有这样的天气,人们不禁要紧张起来,抢种抢收,虎口夺粮了。但不论怎样,现在人们对于麦收已经不象过去那样的激烈和辛苦了,毕竟麦收的机械化程度很高了。然而,过去一到麦收的时节,却是农人们最忙碌最激动的时候。

几十年前,当我还是少年之时,经常参加乡村麦收。我的老家在山区丘陵地带,小麦种在很高的山上,也许这样是更好地吸收阳光吧,当麦熟时,我们便随着生产队麦收的队伍从清晨出发,其时正黎明时分,清晨的露水打湿了双腿,但不一会儿爬到山顶,太阳便火辣辣地出来了,麦地经阳光一照,雾霭散去,露出黄澄澄的麦穗,我们是既兴奋又紧张,因为在规定的时间必须收完所有山上的麦子,否则麦子不入场归仓,谁也享受不到歇息的权利。割麦子是一件异常辛苦的活。头上有烈日在考晒,地上的热风在蒸腾,金色的麦浪在太阳下是那样地炫目耀眼。在这样的环境下,不用劳动就会大汗淋漓,更何况人要弯着腰,双臂时常被麦芒刺得痒痒的,而割麦时左手则要揽抓着麦秆,右手握住镰刀,一刀一刀地去割。割好的麦子捆成两梱,然后用一条扁担挑在肩上下山,吃过早饭喘息未定又得上山,再下山,一天往返几趟。这样的劳作强度是多么的大呵。因我们人小,经常在割完的麦田里或往返的山路上拾些丢下的麦穗。山区多药材,有时我们还在收完的麦田里寻找一种称之“半夏”的中药,绿叶的小青藤下面藏匿着白白的豆儿,如莲子那么大,那么白。这些半夏经晒干后即可卖钱,以换取我们那点微薄的学费或买些针头线脑之物。

上山割麦经常是男人们或姑娘们(她们虽正值青春,却是劳动的好手呢)的事,而大妈大婶们则是在生产队早已准备好的麦场上,把一梱梱麦子摊开,经太阳再次曝晒,用一种很长的竹杆制成的打靶,人们排成一行或前进或后退,依次拍打麦穗,而麦粒便迅速从麦穗中脱离出来。当时阳光正盛,气温极高,不一会儿汗水就湿透了衣襟,真可谓粒粒皆辛苦。是呵,麦收很辛苦的,然而因为有了收入,就不怕来年的青黄不接;因为有了麦子归仓,就有了白白的馒头和金黄色的面包,以及那润滑的面条可以享用。还有,经过一天的劳累,当傍晚来临之时,清风徐佛,坐在门前的小河边上,看着满仓的麦子,听着知了们轻快的歌唱,品着端午节前后採摘下的梅子和杏儿,那滋味,是人间最美的味道了,快乐而幸福。

而自己呢,在这麦收的季节,能亲历或体会到那麦收时的紧张又快乐的氛围,吮吸着麦收时节田野里到处弥漫着的香味,仿佛自己就变成了麦粒宝宝,舒舒服服地躺在粮仓里,等待着人们去拥抱,去亲吻,去秋播,去又一次的生命的轮回......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