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了多年,我们村里剩余九公里多的土路在党的惠民政策关怀下,在镇村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在铺路施工队辛苦劳动下终于被硬化了。崭新的水泥道路像一条鲜活的青龙蜿蜒盘旋依附在村子山水之间翩翩起舞,摇曳多姿。正值夏季,道路两旁树木葳蕤苍翠,鸟语花香,又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整个村子宛然成了一副天然美丽的画卷。
听村里的老年人们讲,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村里没有车路,也就是从那时起他们才开始测绘和开路。当时条件有限,没有测量设备,没有工程机械,完全是靠肉眼观测定位,人工开山劈石。纯粹土方的地方用䦆头挖,草锄勾,铁锹铲,一寸一寸地开挖,一点一点地积垫成路。但大部分路是在坚硬的岩石上开凿出来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国家正在发展之中,没有专业的修路工程队,都是村集体组织生产队里的劳力出工。早上人们在家吃饭,再拿上用玉米珍和酸菜做的锅盔馍当午餐,很少有白面做的馒头吃,口渴了就到临近农户找些开水喝。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老人们的干劲十足,意志比岩石还要坚硬。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嗨嘲嗨嘲叮当叮当一锤一锤地在岩石上凿出炮眼,再装进炸药置入导火线点燃爆破。通常是同时点燃几十个炮眼,炮声一响土石飞溅,如同大地开花了一样振奋人心,催人奋进。而他们躲在远处观察,待炮声响完确认安全再返回开路工地。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干,如同愚公移山。经过老一辈村民们十余年的不懈努力,终于于一九九五年开辟出了一条宽两米多的车路。
我记事都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那时我们村里都还没有通车路,群众大多要经过一条小路翻越两座山到二十里地外的何家岩镇赶集买卖东西,村民们把农副产品如鸡,鸡蛋甚至是玉米大豆等粮食等背到何家岩集市上卖,再把日常生活物资如油盐酱醋茶,水果蔬菜、农业生产工具和物资背回家。当时何家岩镇是我们县最早确定的三个镇之一,也我们县里最繁华的一个集镇。因为何家岩镇本身地理位置特殊,345国道就从何家岩镇经过,交通方便,各种货物容易被运进集市交易,周围还有磷矿,石棉矿和小汉钢等矿山单位,流动人口较多,每逢集市开场可谓是车水马龙。要是遇到逢年过节集市上简直就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尤其是当时赶集时为了方便背货物大家都要背上背篼,所以就有人把在何家岩背背篼赶集的人和现象称为“背篼军”。也正是因为像我们这些临近何家岩镇的乡村没有通往比其更近如两河口镇集市的道路不得已才到何家岩镇赶集,与其临近几个矿山企业赶集人员一起成就了何家岩镇热闹非凡的集市景象。我还记得上初中时读过我们县著名作家王万满先生的散文集《大山情》,其中有一篇文章就叫《欣欣向荣的何家岩》,说明当时何家岩镇的繁荣发展程度是相当高的。
村里车路的开通,一下子改变了交通闭塞落后的面貌,经济也变得活跃起来。生意人消息最灵通,先驶了进来,大声地吆喝:“卖菜,换米换面条”。村民们听见生意人的叫卖声,都纷纷围着生意人做起了交易。村民扛来家里的玉米,小麦或是黄豆,把生意人的大米,面条或蔬菜换回家。而从我记事起我们村(原张家沟村)就没有水田,全部是旱地,所以在不通车路的时候大米都是翻山越岭到何家岩镇集市上背回来的,且在当时经济条件差的情况下,买米吃的时候少之又少,所以就有人调侃说吃大米就像是吃“药引子”。没有通车路的时候,化肥也是从十几里外甚至二十里外的地方背回来的,我都记得跟父亲一起从五郎坪村和何家岩镇往回背过尿素。通路前,村里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作物都是种的老品种,化肥也使用的单一,几乎只有尿素,没有像磷酸二胺那种的复合肥,真的是广种薄收,也有人夸张地说:“种一坡,收一锅”。就我们家几乎每年都是青黄不接,哪种粮食熟了吃哪种,再说当时也没有经济条件购买商品粮吃。路通了,生意人直接用三轮车把各种化肥运了进来,贫瘠的土地得到了微量元素的滋养,变得肥沃了,庄稼长得更加旺盛了。生意人把玉米良种也引了进来,比如说最开始引进来的玉米新品种绵单系列,小麦新品种绵阳系列等都大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强了大家种地的积极性,村里群众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使我们彻底地解决了温饱问题。
一条车路的修通还拉近了我们村到临近镇两河口的距离。由于路通了,村里的群众都争先恐后的买了摩托车,到二零零八年末几乎每家都有一辆,个别家庭还买了小汽车。由于我们村到两河口镇的距离比到何家岩镇近,且不需要翻山越岭,所以大家都开始驱车前往两河口镇赶集买卖货物。两河口镇也迅速的发展起来,老百姓常用的东西应有尽有,小到日用百货,鞋袜衣帽,大到农机电器和交通工具。可谓是一应俱全。可几乎是在两河口镇发展起来的同时,何家岩镇临近的几个矿山企业相继倒闭,而像我们原本到何家岩镇赶集的人又相对不方便去的少了,导致赶何家岩镇集市的人越来越少,集市自然就大不如以前越来越冷清了。后来何家岩镇在国家撤区并乡建镇运动中被其他镇兼并,如今只是一个行政村了。真可以说是一条路的修通不仅改变了我们村出行状况和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又参与促进了两河口镇的繁荣发展和何家岩集镇的衰落与萧条。
一条车路虽然修通了,但还是比较窄的土路,大车几乎还很难通行,每每遇到雨季,都要遭受洪水的冲刷,导致路面凹凸不平,或者形成一条条沟壑,路边坡也经常受雨水冲刷垮塌导致车辆和群众通行困难。村组干部每年都要组织群众平整路面,修缮垮塌的路基。县交通部门也先后两次组织施工队对我村道路进行了拓宽,但路面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尤其是一些黄泥路面,雨后更是泥泞难行,要是天气干旱久了路面又变得干燥,一过车便尘土飞扬,所以就有村民比喻为:“下雨水泥路,天晴洋灰路”。村里的群众都希望能将土路得到硬化,进一步改善出行难状况。
也就是二零零八年,在原乡政府(鱼洞子乡)和原村委会(张家沟村)的积极争取下,县交通局给了我村三点三公里道路硬化指标并在同年实施完工,但仍然还剩余九公里多的土路。
二零零九年,十天高速公路开始修建,一位外地老板在我村开办石场破碎石子供修建高速公路使用,二零一二年因高速公路建成完工而石场关闭,剩余了一些石子被丢弃闲置。我村一位外出创业成功及爱心人士便利用那些石子,自己再出资6万余元动用工程机械和原张家沟村委会组织群众共同对村里一段泥路进行了铺垫,使一段泥路变成了砂石路,暂时改善了下雨泥泞难行,天晴尘土飞扬的状况。但日积月累和重车碾压,一些路面上的石子被压到了泥土下面,路面又变得松软泥泞难行。
时间一年一年的过去,社会经济也在迅速发展,国家乡村交通基础设施更是逐渐完善,就我县大部分村也都完全贯通了水泥或沥青路。村民们又多么盼望把剩余的九公里多土路全部硬化了该多好,那样大家出行就更加方便了无忧了。村委会也多次向上级交通主管部门反映报告,但一直未被立项实施。
去年秋季,一些群众自发通过市长热线反映了我村部分道路未硬化出行难情况,希望政府能够实地查看了解情况并硬化剩余泥路以解决村民出行难问题。没想到这次很快得到了市,县镇各级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先后数次实地调研和测量。村委会和镇政府积极撰写道路硬化报告并提交给县级交通主管部门。终于在去年冬季得到了市县的回复表示将于今年年初对我村剩余九公里多土路进行硬化,争取在夏季完工。
今年开春,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道路硬化施工队驾驶着挖掘机,铲车等工程机械浩浩荡荡地开进了村里,对一些达不到标准的路面进行再次拓宽和平整。正式的道路硬化施工在炎热的夏季开始,施工队冒着酷暑,顶着炎炎烈日汗流浃背,但他们不辞辛苦,抢抓晴好天气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地施工。
现在条件好了,道路硬化由专业施工队施工,他们自己开有伙食,由于工人们辛苦劳累容易饥饿,老板特意安排炊事员一天按时按点给做四顿饭,矿泉水源源不断地放在路工上任由工人们饮用解渴。道路硬化是村民们的殷切期盼,造福大家,受到了村里群众的热忱欢迎和大力支持,每当施工队走到谁家门上时,他们都会自发地给工人们把开水烧好,晚上还备丰盛酒肉款待和犒劳工人们。其中有一位在外地工作的村民在自家监控上看见了施工队正在他们家门上铺路,还托我买了十余个大西瓜给送回去给工人们消暑。
经过施工队两个月夜以继日,紧锣密鼓的施工,大家翘首以盼的道路硬化工程终于完工了。群众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纷纷称赞党的好政策,干群的坚定决心!
“要想富,先修路”是我的小学老师张记一九八几年用排笔在我们村里一农户山墙上写下的宣传标语,农户的房子已在前几年宅基地腾退中被拆除,宣传标语也跟着拆除的房屋一起消失在尘土中,但它的精神却一直印刻在村里干部和群众的心里。它激励着几代人前仆后继,艰苦奋斗,在出入靠步行,运输靠肩挑背扛的小山村终于修好了一条方便路,致富路、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