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中国的北方山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大陆气候很适应红柿的生长。山中盛产的红柿不但个头大,而且皮薄肉厚,软糯甘甜。
《本草纲目》中记载,柿子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具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的功效。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详细描述了柿子的药用价值和功效,认为柿子属于脾、肺、血分之果,能够清热润肺、生津止渴、健脾益胃等。在天气干燥的秋季,若是能吃上一枚甜糯爽口的红柿,真的会是心胸开阔,满口生津。
柿子还可以加工成好多美食,如柿子酱、柿子糕、柿子饼、柿子酒、还有爽脆可口的脆柿子。而我最爱吃的还是由柿子做成带着柿霜,外柔内软,甜糯适中,一口下去如胶如糖的柿饼。
要说做柿饼的行家,还得是母亲的母亲,我那慈祥的外婆。小时候,每到霜染枫林,柿挂“红灯”的季节,外婆就开始拿出她的手艺——制作柿饼。
“墙头累累柿子黄,人家秋获争登场”。
制作柿饼,首先得选择个大、皮薄、肉厚、且是刚刚从树上摘下的,新鲜柿子来做。
于是,一棵古老的柿子树下便有一老一小摘柿子的美好画面。外婆举起长长的竹竿,竹竿末梢有个铁质的“柿扭子”。只见外婆把“柿扭子”悄悄伸到红柿子后边,用“柿扭子”勾住柿蒂,手里轻轻一转,只听得“咔嚓”一声,柿子便被摘了下来。外婆用长竹竿把它递到我面前,我赶紧快速的取下放到篮子里。
外婆在树下举着杆子扭,我仰起小脸来指挥着“外婆,扭这个,外婆,扭那个……”于是,大山的怀抱里便有了一幅油画“金秋摘柿图”。
外婆把摘回来的柿子洗净,削皮,一个一个摆放在竹制的笸箩里。再把笸箩放在东边墙头上,让其接受深秋的“风吹日晒”。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往后每天必须趁着太阳未升起时,用手去揉捏柿肉。一遍遍的去揉捏,为的是让其在阳光下挥发酸涩变得软软糯糯。而外皮,则随着揉捏的天数与程度会出现一层白霜,也就是所谓的“柿霜”。
每次从梦中醒来,外婆早已踩着马凳,站在墙头,一枚一枚的揉捏这那些柿饼。晨起的阳光穿过深秋的树杈,照在外婆慈祥的脸庞。而我则站在墙下仰起小脸,闻着柿饼散发出的淡淡甘甜,嘴里想念着软糯适口的“霜柿饼”。此时,在深秋里的庭院里又展现出一幅美好温馨的“晨起捏柿图”。
个把月后,经过阳光的照射以及外婆每天晨起不辞劳苦的揉捏,软糯甘甜的柿饼就可以食用了。往后整个冬天,我的口袋里都是满满的甜柿饼。
往事如烟,时过境迁,外婆的身影离我们越来越遥远。在这红枫如火,柿挂枝头的季节。我也会把市面上买回些许红柿,学着当初外婆的样子,做出各种柿子糕与柿子酱。当然,还有我心心念念了一年的柿饼晾在阳台。虽然不及外婆做出的好吃,虽然再也看不到“金秋摘柿图”与“晨起捏柿图”那样的油画。但是,我可以告诉我的孩子们,美好生活需要传承。古老的手艺,古老的文化,需要代代相传